解放戰爭時期,淮海戰役的意義和作用不言而喻,此戰使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軍在南線的精銳主力喪失殆盡,完全沒有與我軍一戰之力了,打破了雙方的平衡。從此,我軍解放大陸全境之勢不可阻擋,為橫掃長江以南的國民黨軍奠定了強而有力的基礎。 這場改變國共雙方命運的大戰,我軍能夠取得全面的勝利,由誰指揮的呢?譚震林敢于直言,毛主席的答案符合歷史。 “總前委”與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正式打響了,為確保戰役的勝利,中央軍委成立了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的總前委,其中鄧小平為前委書記。 有一個公認的事實,淮海戰役是在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在總前委五人統一指揮下進行的。 總前委五人中,誰具體指揮了淮海戰役,每個人的看法不同。 有人說是鄧小平指揮的,理由是他是總前委的書記,統一協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指揮工作。 有人說是劉伯承指揮的,因為總前委五人排名中,他排在第一位。劉伯承是中原野戰軍的司令員,負責軍事指揮,淮海戰役由他掛帥。 有人說是粟裕指揮的,他擔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指揮兵力超過40萬。 當然,也有人說是陳毅指揮的,他協調了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合作問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相較鄧小平、粟裕、劉伯承和陳毅四人,身為總前委成員之一的譚震林容易被人忽略了,他也是此次戰役最主要的指揮員之一,全程參與其中,對整個過程有著清晰的認識。 淮海戰役誰指揮的? 八十年代,原二野政委鄧公向編寫第二野戰軍戰史的工作人員回憶道:“淮海戰役成立總前委后,我和劉伯承是常委,我還是書記,毛主席親口跟我說:我把指揮權交給你。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主持決定的。” 按照這個說法,鄧公在淮海戰役中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功勞非常大。 七八十年代,一些媒體在宣傳淮海戰役的時候,偏向于上面的說法,把華東野戰軍說成“偏師”,具體負責指揮的人是中原野戰軍的相關領導人。 對此,譚震林認為媒體宣傳的不對,偏離事實。1978年7月,南京電影制片廠編導石征先先生為撰寫《淮海戰役史》一書,專門采訪粟裕,向他請教了相關問題。 粟裕接受采訪后,特意請譚震林夫婦接見石征先,以便他了解更多淮海戰役的情況。 這一次,譚震林專門到淮海戰役紀念館作報告,針對已經逐漸形成的“華東野戰軍是一支偏師,中原野戰軍相關領導人指揮了該戰役”這種主流觀點,在現場表達了不滿。 譚震林身為三野高級將領,自然要維護集體榮譽,他敢于直言,在現場直言不諱地說: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兵力超過40萬,中原野戰軍兵力20萬左右,把華野說成一支“偏師”,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就淮海戰役是誰指揮這個問題,毛主席多次給出了答案,認為粟裕是淮海戰役中第一功,由他指揮的。 六十年代初,毛主席接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元帥時,二人聊起了淮海戰役。蒙哥馬利對淮海戰役中以60萬勝80萬的壯舉非常敬佩,稱贊毛主席用兵如神,高明的軍事家。 毛主席擺擺手,笑著對蒙哥馬利說:我的戰友中粟裕將軍最會打仗,淮海戰役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的湖南老鄉喲。 毛主席的答案是符合歷史的,粟裕在淮海戰役中從前期布局到具體指揮,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打淮海戰役前,中央和毛主席曾要求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下,牽制國民黨軍主力,緩解中原野戰軍的壓力。為此,粟裕認為應該集中力量打大仗,在陳毅的支持下,親自說服了毛主席。 濟南戰役結束后,由粟裕向中央建議發起淮海戰役,消滅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有生力量。在具體指揮的問題上,粟裕指揮了華東野戰軍60萬人,總前委負責協調和后勤,劉伯承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為配合華野作戰,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 總前委的成立,粟裕從整個戰役的全局考慮出發,于1948年10月31日向中央軍委提議:此次戰役規模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中央軍委同意了粟裕的請求,成立了淮海戰役總前委,負責兩大野戰軍的協調工作。 具體作戰中,總前委并沒有向華東、中原野戰軍直接下達過指示和命令,主要的任務是做好后勤和協調工作。 至于粟裕為何要提議中央軍委成立“總前委”,主要考慮到兩大野戰軍的統一指揮難題需要解決,粟裕資歷不如陳毅和鄧公、劉伯承,有他們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