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玄宗開元九年(721)春,京師長安,惠風和暢,百卉含英。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大唐帝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開元盛世,帝都長安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更加巍峨肅穆。 此刻,朝廷正在長安東南的曲江舉行盛大宴會,獎掖新科進士,這就是極負盛名的曲江宴,也是長安人民每年傾城而出的日子,他們都想一睹新科進士的風采。 曲江已是花如潮,歌如海。 宴會上,一白袍青年格外引人注目,他懷抱琵琶,轉軸撥弦、輕攏慢捻之際,曼妙之音自指間似泉眼細流而出。 曲風時而明快,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時而悲壯,又如易水送別,悲切痛徹。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一曲驚四座,現場觀眾的激情被瞬間點燃,掌聲,啪啪聲,尖叫聲直沖云霄,仿佛欲刺破天穹。 “誰人奏之?” 在紫云樓觀宴的玄宗皇帝拍著小胖手問道。 “回稟皇上,是本榜狀元太原王維所奏。”貼身侍從答道。 “甚好,此等人才不需要再進行考核了,直接安排到太樂署上班吧。” “臣遵旨。” 天了嚕,這王維運氣也忒好了吧,考上進士還不算,還得是狀元,狀元還不算,還得立馬上班拿銀子,我代表獨木橋下的那些“天之敗子”們流下了口水,真特么的要羨慕死啦。 你知道唐朝的進士有多難考嗎,就拿這一屆科考來說吧,通過海選從各地州府選拔出來的3000多名優秀舉子,爭奪25個進士名額,我眼睛一閉、掐指一算,靠!100個舉子中才攤上0.8個。 可就是考中進士的這25名幸運兒,還需守選三年,經過翰林院的再次選拔考試,才可順利入職,到時又要淘汰一部分。 “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曾四次參加進士考試,三次落榜,第四次終于考上了,然后再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又是三次折戟,徹底成了一名“資深”復讀生,好在他“臉皮厚”,最終通過了銓試。 好巧不巧,今天唐玄宗皇帝親自參加曲江宴,更巧的是玄宗皇帝通曉音律詩文,而且是一個重癥“音樂發燒友”,對文藝人才是格外賞識。唐玄宗在舞蹈和音樂等領域也取得了杰出成就,更被后世尊為梨園鼻祖。 看到這兒,或許又有很多人再次感嘆:王維的運氣真的不錯哦,碰到了這么懂行的李大大。 運氣吧,當然是有一點,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正如莎翁所說,掌握我們命運的不是星座,而是我們自己。 成功還是要以強大的實力為后盾,就算是天才,那也得嘔心瀝血、百煉成鋼,時年21歲的狀元王維,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② 公元701年,兩顆巨星劃破天際,降臨在盛唐大地,一是山西詩佛王維,一是四川詩仙李白。 一位詩佛,一位詩仙,他們是大唐詩壇最負盛名的天皇巨星,碰到了將會產生怎樣的思想火花?無數的人都希望能看到這“世紀之碰”。 遺憾的是,據目前史料,尚未發現他倆來往的任何“蛛絲馬跡”,這在大唐詩歌史上留下了一個千古未解之謎,留待人們去探索發現┈┈ 王維出身五大望族之太原王氏,母親則屬五大望族之首的博陵崔氏。唐朝雖然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度,但論及門第出身,卻是等級分明。 五大望族在社會上獨享崇高的威望、尊貴的地位。至于尊崇到什么地步,舉兩個栗子就明白了。 據史載,唐太宗為公主選招駙馬,本想競爭應該是相當的激烈,可出人意料的是,大臣們各種推脫,甚至裝病不上朝,我想唐太宗當時的表情:%@#$%^^*&,唉,肯定是沒法看了┈┈ 200多年后,到了唐文宗這里,同樣的劇情再次上演,唐文宗有意和宰相鄭覃攀親,想讓鄭覃的孫女嫁給皇太子,結果悲催了,又吃了閉門羹,人家鄭大人堅決地把孫女嫁給了九品官的崔氏,姓崔的崔。 氣得唐文宗差點吐血:“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北方大姓)耶?” 光有好的出身還不行,出身和天賦是先天的,如果沒有后天的努力,一樣“泯然眾人”,像王安石筆下的仲永就是一個反面典型,大家要引以為戒,堅決不向方仲永同志學習。 大凡名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童年,詩佛王維也不例外,元人辛文房所著《唐才子傳》載:“九歲知屬辭,工草隸,閑音律”,也就是說王維九歲就能吟詩作文,擅長草書和隸書,雅通音律。 一般來說,一個人一輩子一事精致,便已動人,可人家王維般般皆會,件件都精,你只能叫他“神人”了。 唐朝文藝批評家殷璠所著《河岳英靈集》,將王維列為盛唐詩人之首,稱之為“盛唐正音”;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對王維的詩也給予高度評價:“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后代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為標準,即調理性情,靜賞自然。” 詩佛王維更是將自己的一顆云水禪心融進青山綠水,詩中有畫,詩中有禪,成為了中國山水田園詩派巨人。 相對于作詩,王維在繪畫上的地位也許更高,“畫中有詩”,后世譽其為“南宗畫派之祖”,錢鐘書也盛贊其“可以坐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畫石飛去”這個成語故事,更是給王維的畫技平添了一抺神秘的傳奇色彩,就連王維自己也曾傲嬌地表示“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可惜,由于年代久遠,王維之畫作傳世極少,所存多為摹本。 除了作詩和繪畫,王維的音樂才能可稱得上是“撒手锏”了,靠它迷倒了玉真公主,征服了唐玄宗,為自己的人生贏得了良好開端。 王維的音樂神技有多牛呢? 傳說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搞到了一副奏樂圖,但不知其名,王維斜了一眼,輕描淡寫道:“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疊第一拍。”有好事者,請來樂師演奏,一對比果真分毫不差。 王維懷抱如此多門利器,當然不是上天賜與的,他也曾經歷種種磨難,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成功。 ③ 在王維九歲這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暴擊---他的老爸不幸去世,剛剛品嘗到的父愛戛然而止。 母親崔氏,這位堅強而偉大的母親,一生篤信佛教的俗家弟子,用佛VS厄,帶著6個兒女(長子王維9歲,最小的女兒尚在襁褓)回遷娘家蒲州艱難度日。 王氏家道中衰,沒爹的孩子早當家,少年王維作為家中長子,似乎一夜之間長大成人,他不忍母親日夜勞苦,常常瞞著母親,在讀書之余,臨摹書、畫,篆刻印章,拿到集市兜售,換些碎銀補貼家用。 苦難的生活讓少年王維飛速成長和強大。 公元716年,15歲的王維終于走出家門,向帝都發出了少年最強音:長安,我來了! 只是對少年王維來說,理想有多大,現實就有多殘酷,第一次參加科考的他,不出意料的落榜了。 落榜就落榜吧,可是有點搞笑的是,王維和一個同樣落榜叫李祖虛的同學,倆難兄難弟一合計,異想天開,決心效仿先賢,隱居終南山,企圖通過“終南捷徑”達到出仕的目的。 只是到了終南山,他倆天天盼星星盼月亮,望穿八百里秦川,也沒看到朝廷來人請他們“出山”。這李祖虛同學身體也實在是虛,上山沒幾天就病倒了,接著終于“出山”了---被擔架抬送下山,急緊就醫。 山上草廬里只剩下王維一個人了,寒蟬凄切,涼氣刺骨,一股股鄉愁如潮水般肆意撲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的詩句,就是言淺而意深。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撩拔了多少讀者的“G”點,引發了多少游子的共鳴,刷屏千年而不衰,這就是詩意的力量! 最后在終南山,王維彈盡糧絕,餓得頭暈眼花,找不著北,不得不自己“出山”---裝逼失敗。 作為詩佛的王維,字摩詰,沒有辜負老媽給起的名字,他像法力高深的佛教居士維摩詰一樣,內心隱忍而強大。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詩中體現了少年王維的無畏無懼、飛動厲揚的精神面貌,少年游俠的形象呼之欲出。 在高人的指點下,王維懷抱琵琶,身背詩卷,奔走洛陽、長安二都,拜謁朝廷郡望、文壇耆宿。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一大早就去敲人家大門,遞詩稿,求推薦;傍晚緊跟在人家的“寶馬”后邊跑,吃了一肚子的灰。 個中艱辛,一言難盡。正如有人所講,有些笑容背后,是緊咬牙關的靈魂。 天道未必酬勤,但你不勤,肯定沒機會。 好在王維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憑借自己在詩、書、畫、樂上的深厚造詣,經數年打拼,王維終于在長安城躥紅,“名盛于開元,天寶間,豪英貴人虛左以迎,寧、薛王待若師友”。(寧王、薛王都是唐玄宗的兄弟) 長安城里的王公顯貴、文人墨客無不以結識王維為榮,王維無論走到哪里,都自帶巨星光環,迷死了一波又一波粉絲。 岐王李范也跟他的皇兄玄宗一樣,是個狂熱的音樂發燒友,更是王維的資深腦殘粉。(這個岐王就是杜甫詩句里“岐王宅里尋常見”的岐王) 但詩佛就是詩佛,王維始終寵辱不驚,恬淡如水,因為他的夢想還沒實現,那就是科考入仕,重振王氏門楣。 只是和他一同來長安求功名的弟弟王縉,告訴他一個壞消息:聽說今年的考試,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得到玉真公主推薦,第一名恐已內定。王維不免心有惆悵。 岐王得到消息,看到偶像悶悶不樂,安慰道:摩詰不必擔憂,我來安排。 ④ 不幾日,岐王在府上宴請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是唐玄宗胞妹,唐玄宗對她甚為寵愛,要星星不敢摘月亮。這玉真公主同樣精通音樂,能詩善文,且樂于提攜文人,李白、高適等都曾是她的座上客。 這樣規格的宴請,怎能沒有音樂助興,只見岐王對著早已準備好的王府樂隊打了一個響指,坐在樂隊中間的王維開始了琵琶演奏。 只見王維輕撥琴弦,指尖翻飛,大弦嘈槽,如雹落玉盤,小弦切切,若喁喁私語。一霎兒草際鳴蛩,驚落梧桐;一霎兒箭穿云霄,萬馬齊鳴。 一曲終了,滿座為之動容。玉真公主聽得是如癡如醉,贊道:“皇兄府上真是藏龍臥虎呀,竟有如此樂工!” 岐王聞之一笑:“皇妹誤會了,此人并非樂工,乃是為兄知音,音樂只是他的業余愛好,小玩玩而已,他的詩詞繪畫更是當今獨步。” “哦,此人還懂詩文繪畫,可有詩作可賞?”,玉真公主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拱”上來了。 王維上前一步,拿出詩稿,恭恭敬敬遞于公主:“學生乃太原王氏王維,參見公主殿下!” 公主翻開詩集,幾行紅箋小字映入眼簾,哇,這字寫得好好漂亮,接著輕聲念了出來: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哇,這首詩我早已拜讀,原以為是先賢大家所作,沒想到出自少年郎之手,了不起呀,有如此才華,何不去應舉,為我大唐效力。 “皇妹,他不是不想參加,只是聽說皇妹已將解頭許于他人,恐怕他是不會去赴試了┈┈,大唐失此人才,可惜了,可惜了呀”,岐王作出痛心疾首狀。 玉真公主此前沉迷聽歌賞詩了,這才得空“凝視”王維,已經更過衣的王維,“妙年潔白,風姿郁美”,白衣勝雪,目朗如星,風姿天成。 閱人無數的玉真公主不禁嘆道:“有如此顏值,又何必有如此才華!” 隨即笑著對王維說:“你若應試的話,我當全力推薦。” 憑著自身的才華和顏值,有了岐王的“包裝”、玉真公主的加持力挺,唐玄宗開元九年(721),21歲的王維狀元及第,同時和他一塊參考的弟弟王縉也喜中進士,兄弟倆同一年考中進士、一門雙響,這在當時傳為佳話。 而此時的李白還在四川“原地打轉”,杜甫還是小屁孩一個,天天摘梨摸棗,爬房揭瓦。此時的王維是一枝獨秀,獨步天下! ⑤ 金榜題名的王維自是春風得意,不久又實現人生中的另一大喜-----洞房花燭,和遠房表親崔小妹喜結連理,燕爾恰恰,三月桃花,二人一馬,信步長安街頭,羨煞了無數吃瓜群眾。 月滿則虧,用現在的話來講叫人紅是非多,大紅大紫的王維防范無效,遭到當頭一棒。 話說在曲江宴上,王維的一只曲子就征服了唐玄宗,被直接任命為太樂署太樂丞,也就是皇家歌舞團團長,對王維來說也算是馬馬虎虎專業對口吧,王維也是干得風生水起。 一天,王維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大型舞蹈《五方獅子舞》,準備在重陽節的慶典活動中表演。 岐王幾天沒見到王維了,就直接找到太樂署來了,看到王維正在排練《五方獅子舞》,提出要看黃獅子舞,王維很是難為情,因為他知道,黃色是皇帝專享,只有皇帝可以“黃”,別人要“黃”,那就掃你不商量。 為人謙謹的他,經過請示領導同意,勉為其難地讓岐王看黃片獅子表演。 果然如王維擔心的那樣,不久就因為“伶人舞黃獅”被人一舉告發,貶到千里之外的山東濟州任職司倉參軍(其實就是一個倉庫保管員),這下王維的專業終于不對口了。 這時的岐王卻躲在一邊裝貓不吭聲,生怕引火燒身,真是成也岐王,敗也岐王。說到底王維貶官不過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玄宗可不希望自己的兄弟身邊聚集大量英才。 ⑥ 初出濟州別城中故人 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 執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 閭閻河潤上,井邑海云深。 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 貶謫路上,王維百感交集,人生如閃電,空幻而倏忽。縱然是詩佛,也很難一下子承受這樣的打擊,“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對未來,王維不敢自信了。 事實上王維的預感沒有錯,他在濟州苦熬了四年后,終于再次回到了長安,可等待他的不是官復原職,而是再次外放----到淇上赴任。 罷黜外放的日子,王維最牽掛的是自己的母親和一眾小弟小妹們: 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 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 節選《偶然作六首(其三)》 寡母含辛茹苦培養6個孩子長大很不容易,身為長子的王維卻不能在母親身邊為母分憂,心中是愧疚萬分。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看到家鄉來人,王維將這濃濃的思鄉之情,化成了這淡淡一問,語言質樸,寓巧于拙,“有悠揚不盡之致”。 ⑦ 好在王維畢竟詩名遠揚,公元728年王維返回長安,受到名相張說的推薦,被任命為集賢院校書郎,雖然職位不高,但總算是回到了正軌,而自己的上級是頗為欣賞自己的名士張九齡,作為文壇前輩,王維對張九齡的學識和人品極為敬重。 不久,在長安,王維碰到了大自己12歲的孟浩然,和王維一樣,孟浩然也是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人物,兩人并稱“王孟”。或許是久于世情疏,孟浩然在公元729年春試中進士落第。 作為好朋友的王維自然要擺酒安慰,二人推杯換盞,相談甚歡。 突然下人來報:圣上~~~駕到----- “額的個媽吶!” 這襄陽布衣孟浩然可嚇壞了,按唐律:布衣身份,不能面見皇上。孟浩然雙腿發軟,直接滑到椅子下面,好在他大腦還沒失靈,一個匍匐鉆到了床底下。 詩佛王維就不一樣了,淡定整理衣冠,恭迎圣駕。 “王愛卿可有客人在此?”玄宗皇帝瞄了一眼桌上的兩副杯盞。 王維不敢隱瞞,如實稟報。 “哦,是孟愛卿呀,朕聽說過他的詩名,快讓他出來吧,恕他無罪。” 孟浩然不得不從床下匍匐而出,灰頭土臉,一臉狼狽地俯伏在玄宗皇帝面前,叩拜圣駕。 唐玄宗看到孟浩然這副熊樣,硬是忍住沒笑,問道“孟愛卿最近可有詩作?” 孟浩然平生第一次經歷如此大的場面,他身如篩糠,緊張至極,見皇帝索詩,慌不擇言,脫口吟道: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歲暮歸南山》 不才明主棄?玄宗皇帝一聽龍顏大怒。 “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說完拂袖而去,孟浩然呆若木雞,虛汗淋漓,一臉懵逼。 這樣千載難逢的機遇,假若孟浩然能真實發揮水平,情商在線,或許----- 哪有那么多或許,事實上就是孟浩然如此大才,卻終身不得仕。 王維在仕途剛有點起色,不料推薦自己的張說故去,而欣賞自己的張九齡回鄉守制,好友孟浩然受到“驚魂一嚇”:“城市套路深,俺要回農村”,也返回襄陽了,王維頓覺生活索然無味。 這還不算什么,更大的不幸正在路上。 公元731年,王維的妻子因難產不幸離世,這對王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要問王維對妻子的感情有多深,王維并沒有留下什么“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這樣的豪言壯語。 此后年僅30歲的他,只是默默地做著一件事:孤居一室三十年,不曾續娶! 被網友戲稱大唐第一“渣男”、曾經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動人詩句的元稹,在妻子去世不到一年就有了新歡。“始亂之,終棄之”簡稱始亂終棄,這個成語也是從他這兒來的。 白晝之光,怎懂得夜的深沉,沉默的人愛得才最深! ⑧ 失去一個人,便失去了一座城。 此時的王維已厭倦長安的生活,既然靈魂已經出竅,那么就讓身體在路上吧-----王維辭掉來之不易的官職,開始巴蜀、荊襄、吳越之漫游。 輕舟江山,醉看人間百態。 閑云野鶴,踏遍千山萬水。 徜徉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清空自我,一路放歌,王維卸去沉疴,心清氣爽。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之以微笑,她也會給你一個大大的surprise。 公元733年,張九齡丁憂結束,不久拜相,王維上書道賀明志,被提拔為右拾遺,從八品,與十年前的太樂丞同一個級別,換句話講,王維同志十年沒升官。 只是官場如戰場,波譎云詭,風云變幻。三年后恩師張九齡,唐朝最后一位名相,被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所“刺”,貶為荊州長史。 和貶官張九齡最為親近的王維則明升暗降,雖然升為監察御史,卻總是以各種理由被派出遠差、出長差。 先是以慰問軍隊的名義將他支到了荒遠的涼州,冰涼的涼,然后又以選官的名義,將他派往嶺南,嶺南的最大特色好像就是貶官特別多-----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當年給友人寫的送別詩,一不小心就流傳了千年,成為送別詩中的經典名句。此刻的王維體會到了“被送別”的滋味,心中是別有一番感慨。 好在經過亡妻之痛的詩佛王維,靈魂已得到升華,“眾生皆苦,心無驚怖,則安穩常在。”母親教導的話語時常警醒著他,放下、不爭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在涼州,王維沒覺得有多涼,相反,雄渾闊遠、悲涼壯美的塞外風光,一下子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乃千古名句,意境雄渾,壯觀千古,一輪紅日橫亙沙海之上,黃河九曲回腸穿梭其間,烽火臺上濃煙沖宵,不由讓人如臨其境,“詩中有畫”實非溢美之詞,此句可領略一二。 幾年后,王維從邊塞返回長安。 只是曾經奮發有為的唐玄宗,此時已喪失了昂揚斗志,奢靡享樂,疏于國事。大權在握的李林甫,妒賢嫉能,排除異己,囂張跋扈,大有“指鹿為馬”之勢。 清高恬淡的詩佛王維又怎能與之為伍。歸去來兮,退隱林泉,以靜制動,半隱半官,這或許是詩佛的高明之處。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意象之唯美,意境之悠遠,“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禪”,一個高臥云林、遠離塵世的隱士形象即刻呈現眼前。 再來欣賞一下王維山水田園詩中最為有名的一首: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雨初霽,如銀月光下,青松如蓋;山泉清冽如素練飄于山石之上。 浣紗女神,竹間嬉笑;蓮葉田田,倚風搖曳,漁舟若隱若現,穿梭其中。 縱使芳華消歇又如何,這地方你值得留下。 樹欲靜而風不止。 王維的隱士生活很快讓另一場不期而至的“事變”給“攪和”了。 ⑨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大唐江山搖搖欲墜,洛陽、長安很快陷落。 可憐的王維扈從不及,不幸被叛軍所俘,更不幸的是這安祿山本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識一籮筐,卻又附庸風雅,非得裝作自己很有文化的樣子,就想拿王維來作門面,借此抬高自己,非要給王維官做。 王維作為一清高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是不肯就范,被安祿山逼急了,先是故意吃餿飯,讓自己拉肚子,接著再吃啞藥,非要把自己弄殘不可,目的就一個-----非暴力不合作。 可這樣的“廢人”,安祿山就是不肯放過,硬是給王維安排了一個所謂的官職。 不是說,人世間最幸福的事就是做愛做的事嗎?對王維來說,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被逼著做官吧。 安史之亂被平定后,唐肅宗對叛軍偽政府的偽官進行了清算,幸運的,王維死里逃生,原因有三:一是有詩為證,自己是身在賊營,心系大唐。 凝碧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二是王維的弟弟王縉在平叛中立有戰功,愿意削減官職,為兄長贖罪。三是王維做偽官,實在是情非得已,他是不幸落入叛軍之手,并非主動投降,任偽官期間也是出工不出力,更沒有殘害人民。 此時在朝廷任左拾遺的杜甫,也寫詩“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力挺王維。 王維終是逃過一劫,后來還幾番升遷,最高官至尚書右丞,因此后人又稱其“王右丞”。只是王維經此一劫,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愧疚感,他對政治的最后一絲熱情也被澆滅。 ⑩ 晚年的王維隱居于風光秀美的輞川別墅,安禪悟道,和山水為伴,看花開花落,聽蟬噪鳥鳴------- 這里有風竹秋韻: 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里有木蓉花開: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里有秋桂鳥鳴: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里有詩佛王維的幽憐自艾: 嘆白發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是詩佛王維對自己一生的總結。 《百年孤獨》中說:生命中曾經擁有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對王維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上天縱然給了王維很多,但又“公平”的讓他失去了很多,沒有誰的人生可以完美無缺。 王維幼年喪父,壯年喪妻,中年喪母,一生無子,30年孤獨,仕途蹇塞,安史之亂后雖然僥幸逃生,但“失節”一說又讓他背上罵名,為后世所謂道學家詬病,而他自己也為此抓骨撓心、痛徹心扉。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縱觀歷史長河,沒有哪個文化大師能超越自己所處的時代,作為生命的個體,他需要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生存,王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不妥協卻能適應現實”的高人。 作為一個文化人,王維在政治上并沒什么值得稱道的成就,但他的偉大之處在于他集詩、書、畫、樂、佛等多種身份于一身。 他在盛唐詩壇開辟的清麗雅潔詩風,代表了“盛唐正音”,他在書、畫、樂、佛等領域也都開花結果,成就斐然,論綜合實力,說他是唐代詩壇第一人也不為過。 俗世有終,公元761年,一個風輕云淡的日子,王維預感自己大限將至,從容地給家人朋友留下了書信,隨后停筆坐化,連“告別”都是這么的佛系,千百年來,孰有幾人? 他是佛于塵世間盛開的一朵奇葩,清新脫俗,靜而益香,從未凋零------- <終> 參考資料: 1、《王維傳》夏葳 著 2、《唐代大詩人故事集詩佛·王維》 ----唐代大詩人故事集編委會 著 3、《唐宋詩鑒賞辭典》 付德岷 主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