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網都被“刀郎復仇”刷屏了。 原來是因為刀郎新出了一個專輯,里面有一首歌“羅剎海市”,大家覺得這首歌其實就是在嘲諷那誰誰。 這是時隔多年,刀郎對那誰誰的復仇! 因為整首歌無論是引用的聊齋典故,還是歌詞,甚至專輯的簡介,與當年那起事件聯系起來,好像充滿了滿滿的諷刺。 專輯簡介是這么說的:書契以來,代有歌謠。自楚騷唐律,爭研竟暢,而民間性情之響,遂不得列之于詩壇,于是別之曰“山歌”。 這么一看,整個專輯都像是對當年的回應。 別的我不敢說,山歌這塊,作為一個云南人,我從小聽到大。 以前只覺得山歌土,現在聽,只覺得發發入魂! 更何況,刀郎的歌真的算山歌嘛? 西海情歌是多少人畢業時的畢業歌? 那誰誰的歌有一首有這個待遇嘛? 刀郎就和鳳凰傳奇一樣,小時候感覺好土啊,但長大后就覺得,媽呀,真香。 藝術這塊,其實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審美。 就如同我們看不懂運河魅影,清華美院時裝秀等一些“藝術作品”一樣,藝術人聽不懂普通人的“山歌”也能理解。 據說,音樂最初誕生的作用是用來治病的,那只要能放松不同人群的神經,能轉移注意力緩解疲勞,不就達到目的了嘛。 放長眼光看,中華上下五千年,能被現在的我們還知道的音樂,其實就那么寥寥幾首。 什么廣陵散,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啥的,其中很多的曲譜還散佚了。 連詩經,漢樂府這些官方保存的東西,曲調也都失傳了。 現在糾結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真的,不如趁能搞的時候多搞點錢實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