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大費/文 ![]() 為了刀郎那首引發爭議的新歌《羅剎海市》,專門拜讀了蒲松齡小說原文,不知多少人和我一樣? 對照來看,刀郎的歌和人家蒲松齡真沒太大關系。 全部歌詞共41句(附文末),除了“馬驥”人名雷同,有五六句關聯到小說,僅占全歌比例的15%;原文小說中,既沒有那又鳥、叉桿兒、馬戶、公公,也沒有“馬戶愛聽又鳥的曲”“未曾開言先轉腚”這些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細節描寫。 第一個問題,刀郎新歌有沒有內涵了誰?有沒有罵到了誰?肯定,罵了!而且,根據以上統計,歌中內涵劇情,高達85%! ![]() 第二個問題,刀郎為什么要用蒲松齡小說《羅剎海市》做為歌名?換句話說,刀郎為什么要借這只雞而不是別的雞來生蛋?為什么要借這個殼而不是別的殼來上市?為什么要借這個歌名來“罵”人? 這要回到蒲松齡小說原文中找答案。 小說中的主人公馬驥,讀書成績好,文章錦繡,才氣逼人,但是,他爹仍然讓他出門經商,因為讀書無用,“饑不可煮,寒不可衣”。 小說中還提及,距中國二萬六千里有個羅剎國,選人用才標準“不在文章,而在形貌,其美之極者為上卿;次者任地方官;再次者則會得到貴人寵愛,討點殘羹冷炙,足以養家糊口”,重點還在于,羅剎國的審美,根本就是顛倒錯亂的,該國以丑為美,所謂“美之極者”,實際上已經丑得不堪入目。 蒲松齡的這些描述,嚴重地內涵了當時的君主、王公、貴族、外表光鮮亮麗內里腐敗不堪的貴族圈,狠狠地批評了那個時代丑陋而混亂的價值取向。就像現在有人經常批評“貴圈真亂”“貴圈好黑”,蒲松齡則是隱晦地表達,沒有明說。 刀郎搞內涵創作的靈感,應該全部來自于指桑罵槐技術出神入化的蒲松齡。所以,無論蒲松齡轉不轉腚,都是刀郎的導師。 ![]() 第三個問題,刀郎新歌是否內涵了那某、汪某、楊某與高某某?這個真不知道,要問刀郎本人,估計他也不會說,就像當年被音樂圈貴族們摁在地上使勁摩擦時,他未做任何回應;現在出了這首新歌,無論引發多少爭議,他也不會做任何回應。 但是,確定以及肯定地說,網友們過度解讀了,很多人所謂逐字逐句的解讀,都是捕風捉影與穿鑿附會,也許刀郎只是在內涵音樂圈的貴族化傾向呢,有人曾經端坐在前幾張交椅上不肯挪窩,更不肯轉腚,這個現象觀眾們心知肚明,刀郎將這一層薄薄的窗戶紙給捅破了。 進一步來說,該歌的歌詞含義是開放性的,根據每個人的認知,都會得出不同的理解深度與廣度。如果一味往十年磨一劍與快意恩仇的方向做解讀,顯然很狹隘,不僅將刀郎架到了火上烤,就連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節目,將來也會不知所措,轉腚肯定不行了,難道要抄襲蒙面歌手的做法讓“導師”先蒙面?好像導師這個叫法也成了笑柄,“豈有畫堂登豬狗,哪來鞋拔做如意”,觀眾們會不會嘰笑他們是偽裝著如意的鞋拔子呢?傷害面太大了。 ![]() 第四個問題,刀郎的這首歌,是否會得罪整個音樂圈,導致他再無立足之地?可能性不大。因為現在的音樂圈已經逐漸扁平化了,不再是以前的金字塔式結構,某首歌走紅一定需要通過某個音樂排行榜來實現,以前新歌的發布渠道太少,歌者與聽眾之間的溝通,非要通過音樂貴族們充分發揮媒介作用。 現在則是網絡式結構,各個網絡平臺為歌曲走紅提供了無數機會,音樂圈的貴族模式正在失勢,那些老牌貴族們也在為自己越來越不紅而焦慮。所以,刀郎新歌哪怕得罪了某些音樂大咖,也不礙事,這也是此歌敢于傳唱的重要原因吧。 ![]() 第五個問題,刀郎新歌難道不擔心對某些人造成精神傷害嗎?不擔心被訴訟嗎?這個問題跳轉下一個答案。 ![]() 第六個問題,蒲松齡以寫小說的形式搞內涵,引發嚴重后果嗎?并沒有。盡管,蒲所在的康熙朝代,文字獄也很厲害,比如與蒲松齡同時代的文人戴名世(1653~1713),寫了一部《南山集》,有人告發其書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跡,被參劾 “倒置是非,語多狂悖”,康熙將其交刑部議處,刑部還敢有什么話說?戴名世于1713年被殺于市,史稱“南山案”,牽連親友300多人。 但是,蒲松齡卻沒事,他去世于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時年76歲,在山東淄川蒲家莊的家中,倚窗危坐而逝。他死于時間那雙看不見的手,而非康熙帝的屠刀,壽終正寢。 為什么蒲松齡沒有被人告發?原因無它,說我罵人,證據在哪? (全文完) ![]() 附:《羅剎海市》歌詞
#媒體:刀郎歸來并非為“復仇”#?#刀郎新歌《羅剎海市》后勁好大##律師分析《羅剎海市》是否侵權#?#音樂人稱刀郎有大追求#??? |
|
來自: thchen0103 > 《中小學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