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落枕是每個針灸臨床大夫都會遇到的疾病,也是讓很多初次針灸病人體會到針灸速效特點的一個疾病,屬于針灸的優勢病種。本文匯聚了多種落枕一針療法經驗,也許其中一兩個新思路能給人啟發。 西醫認為落枕是因睡眠時頭部姿勢不正確、受涼、枕頭過高過低或過度扭轉,使頸部肌肉長時間受到牽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導致頸部軟組織損傷,嚴重時伴有頸椎關節紊亂。 落枕的治療方法有很多,觸診定局部位置后,遠端刺激配合局部針刺一般一兩次即可治好,大多數當場見效。 合谷穴 治療類型:壓痛點在胸鎖乳突肌或胸鎖乳突肌緊張而不能轉頭者,可辨為陽明經落枕,選用合谷穴。 合谷穴治療此類型落枕有奇效,但需要改變以往的進針方向——選患側合谷,將針尖朝向肘尖進針,進針約1.2寸左右,角度約30~45度,得氣后囑患者緩慢轉動頸部,一般可立刻轉頭。 外勞宮 治療類型:落枕特效穴,一切落枕均可適用 外勞宮位于人體的手背上,在二、三掌骨之間,兩指骨盡頭起,向外一拇指寬處。外勞宮是治療落枕的特效穴,因而被命名為落枕穴。操作時可交替點按雙手落枕穴,同時配合頭部活動增強效果。 中渚穴/懸鐘穴 治療類型:適用于少陽經落枕,即頸肩部疼痛,頭部歪向患側,頸肩部壓痛明顯者。 中渚穴位于人體的手背上,在四、五掌骨之間,第四指掌關節后方凹陷中。一般治療引起項背部疼痛的落枕。 懸鐘穴位于外踝高點上三寸,腓骨前緣。此穴屬于上病下治的一種范疇,《針灸大成》講懸鐘主“頸項強”,也是治療落枕的特效穴。選患側懸鐘穴,需針尖略向上刺入,得氣后患者活動頸部,有針感從懸鐘穴向上傳導者,效果最佳。如果不方便針刺懸鐘,也可選用患側的手少陽經的中渚穴,得氣后囑患者活動頸項部。 后溪穴 治療類型:壓痛點位于頸后正中、頸椎旁或者肩胛骨內側的,即壓痛點位于督脈或太陽經上,可選用足太陽經上的“輸穴”束骨,但因針刺不方便、多選用同名經上的后溪穴。 取后溪穴時,可微握拳,找到尺側第五掌指關節后緣,遠端掌側紋頭赤白肉際處。一般可取雙側后溪,針尖朝三間穴或合谷穴位置透刺,得氣后配合頸部俯仰運動。 靈骨、大白 治療類型:一側疼痛或頭部不能轉側者。 董氏奇穴有740余穴,分布在手、臂、足、腿、耳和頭面部,有部分穴位和十四正經穴位重合,但仍有很多經外奇穴在臨床應用中有奇效。靈骨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接合處,針刺時需緊貼骨頭刺入。大白穴位于食指橈側,第二掌骨小頭后方,同三間穴。針刺治療落枕時可選用1寸針,于健側貼骨直刺靈骨和大白,得氣后配合頭部轉動加強療效。靈骨穴應腎,大白穴通肺,兩穴配合有金水相通之意,除落枕外,在治療呼吸病、坐骨神經痛亦有特效。 耳針 治療類型:畏懼針刺者。 耳針即用王不留行籽或欽針貼壓刺激耳部穴位。耳針為全息理論的一種應用,全身基本在耳朵上都有反應區。耳穴刺激在臨床中也經常應用,但效果時好時壞,耳針的有效率關鍵在于刺激量,最好選用王不留行籽用力按壓,按壓至耳朵發紅發脹視為得氣(或先將雙耳揉搓至發紅發脹再貼耳穴),囑咐患者經常按揉,才能達到效果。治療落枕時可選用雙側耳穴的頸項區和枕顳部反射區,夏天可兩天更換一次,冬季可延長至三天。 動筋針 治療類型:畏懼針感者。 動筋針可治經筋方面的疾病,落枕屬于其適用范疇。落枕雖是一種常見疾病,但對于具體患者,病因和損傷肌肉卻不完全相同,需仔細排查,找到相關責任肌肉,以此來確定針刺點:頸項部和背部肌肉僵硬的,常在局部伴有條索感,壓之疼痛;胸鎖乳突肌損傷引起的常見壓痛點在肌肉走行區;壓痛點在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起點深處的,疼痛常常會牽扯到枕骨下緣;肩胛提肌的壓痛點常在肩胛骨內上角處,并向枕部、顳部及上肢放射;頸椎關節紊亂、錯縫者,可觸及頸椎棘突歪向患側或另一側有飽凸感,錯縫棘突處有明顯壓痛,并可向前、向下沿臂放射。針刺時需平刺或斜刺,并注意調整針刺方向,不能妨礙患者帶針運動。 動筋針病例展示 患者朱某,男,59歲。頸部疼痛伴活動受限2天。 病史:患者昨日晨起突覺頸部不適,疼痛,頭不能正常旋轉。今日晨起時疼痛加重,頭頸僵硬完全不能左右活動。 查體:頸部呈僵硬狀態,左側頸部及左側乳突疼痛明顯、拒按,胸鎖乳突肌胸骨頭壓痛明顯,后斜角肌止點壓痛明顯。頸部前屈10°,后伸20°,左右旋轉和側屈10°左右。 診斷:落枕 診療過程: 于胸鎖乳突肌起點和斜角肌附近找到壓痛點進行針刺,針尖與皮膚呈15°角 ,沿針刺點附近淺層肌肉走向,快速刺入皮膚,進針后平刺約0.5~0.8寸左右。 進針后采用水平滯針法行針,即針刺入皮下后,單方向迅速捻轉,待針體轉動時有阻力停止。滯針后囑患者做頸部左右轉動。針刺運動后患者疼痛當即減輕,活動受限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