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下何人不通共”,這句話是蔣介石在敗退到我國臺灣省后,在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時所說出的一句感嘆,流傳至今。從這短短七個字中,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我黨在統戰工作方面的成就。 1949年3月底,國民黨的一個緊急會議正在南京軍話總站里召開。這里設置有兩座“軍話專用臺”,分別是“重要臺”和“次要臺”,“重要臺”連接蔣介石、宋美齡、國防部長、軍務局長及海、陸、空、聯勤的總司令;“次要臺”則是總部廳長、國防部的各廳長等。“重要臺”是國民黨的“軍話中樞”,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這次的緊急會議上,國民黨的中校郭建剛一臉嚴肅,站在會議桌前,鄭重地說道:“同志們,我們中間出了一個叛徒。” 軍話站是國民黨上傳下達的重要中轉站,可謂是蔣介石的傳聲筒,不過,郭建剛的消息并不夠準確。這時的軍話站里確實有我黨安插的臥底,但不只是一個,這里的人,幾乎都是臥底,所謂的“軍話樞紐”已經被中共地下黨控制…… 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解放軍能夠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摧毀國民黨百萬大軍,除了解放軍英勇善戰,指揮員們擅長謀略外,我黨隱藏在國民黨內部的紅色特工更是功不可沒。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使得我軍獲得了準確的情報消息,在作戰中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長期潛伏國民黨內部,周恩來批準他為“特別黨員”1900年10月7日,張克俠出生于河北的一個農村,原名張樹棠,他出生在舊中國內憂外患的年代。16歲,順利考入北京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從此開始了自己戎馬一生的軍旅生涯。 在軍校讀書期間,父母希望兒子畢業后能夠回家安穩度過一生,為了讓父母放心,孝順的張克俠迎娶了一位農家姑娘李德璞。 軍校畢業后,張克俠主動要求到馮玉祥軍中當兵。一年后,馮玉祥在醫院意外結識了李德璞的胞妹李德全,不久后,兩人便喜結連理。就這樣,張克俠和馮玉祥成了連襟,這一特殊的身份也為日后他的潛伏提供了便利。 但起初,不愿攀附權貴的張克俠離開了馮玉祥軍中,到了廣州的陸軍講武學堂中當起了教官,還參加了北伐戰爭。期間,為了動員馮玉祥加入,他又一次回到了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中。不過,就在此時,在蘇聯的李德全卻給他寄來了一封信,邀請他到莫斯科繼續深造學習。 1927年春,張克俠接受了李德全的建議,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 在蘇聯留學期間,張克俠真正接觸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他深感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自覺找到了革命的真正意義和未來奮斗的方向。不久,他便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 然而,不幸的是,在接受黨考察的期間,國內的形勢急轉直下,蔣介石叛變革命,大革命失敗,而馮玉祥公開力挺蔣介石。受此影響,他不僅沒能通過黨的考察,還被趕出了莫斯科中山大學。 回國后,張克俠回到了馮玉祥的西北軍中,但同時,他仍然沒有放棄入黨的愿望,并多次通過馮玉祥的副官張存實向黨組織提交入黨申請。值得一提的是,張存實公開的身份是馮玉祥的副官,但實際上,他是中共的代表。 當張存實收到張克俠的入黨申請后,這次,他并沒有立馬拒絕。因為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張存實認為張克俠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決心十分堅定,在白色恐怖中他仍然矢志不渝爭取入黨,而他本身也基本達到了入黨的條件。于是,張存實在請示了周恩來等中共領導的意見后,張克俠最終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特別黨員”。 “特別”便意味著從此張克俠便成為了一名身負特殊任務的共產黨員。在向他交代工作時,黨內同志一臉嚴肅地叮囑他:
此后,張克俠始終謹記黨的叮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曾暴露過自己的身份,他默默耕耘在隱秘的紅色戰線上,每日膽戰心驚、如履薄冰,但這些都沒能讓他的革命之心發生過絲毫動搖。 在共產黨內,只有極少數人知道他的身份,他受周恩來的直接領導,而在國民黨內,他公開的身份是國民黨的軍官。 不管張克俠本人愿不愿意,他是馮玉祥連襟的身份,成為他在軍中行事的強大依靠。在某種程度上講,正是因為這一層關系,使得他日后結交國民黨內部的愛國人士、開展臥底情報工作創造出了有利條件。 在當時派系林立的國民黨內部,“保定系”、“西北系”、“黃埔系”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人脈資源十分廣泛,處處都能遇到同窗、好友、師長、學生等,這些都為他臥底國民黨內部、獲取情報提供了有利條件。 到1942年,張克俠已經晉升為陸軍少將,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意圖發動內戰,為了拉攏人心,他頒發了一批佩劍,名曰中正劍,張克俠便是被蔣介石授予此劍的其中一員。 張克俠深受蔣介石信賴,在抗日戰場上,他總是主動承擔起了別人不愿意打的硬仗去打,蔣介石經常夸贊他:“張將軍不僅作戰勇猛,更難得的是他對黨國的一片赤誠之心。” 但是,蔣介石不知道的是,到這時,張克俠已經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6年了…… 張克俠與陳毅取得聯系,貢獻作戰計策抗日戰爭勝利后,張克俠很快便嗅出了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味道,尤其是在獲頒“中正劍”后,根據黨中央指示,張克俠繼續留在國民黨內部秘密潛伏,傳遞情報,并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爭取和團結了一大批國民黨愛國將領和士兵,為抗戰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1945年12月,陳毅派張國恩擔任密使,讓他與張克俠接頭。經過多方秘密籌劃,張國恩最終通過國民黨軍第六路軍一師師長乜庭賓與張克俠取得了聯系,乜庭賓也跟張克俠一樣,是中共特別黨員,秘密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共產黨員。 當張克俠看到張國恩后,他一臉嚴肅,面無表情,十分謹慎地從張國恩的手中接過了一封信,當他看到陳毅的名字后,手上拆信的速度明顯加快。隨后,只見他一邊看一邊露出吃驚的表情,他示意身邊的人都退出去,壓低聲音,問道:“你是誰?究竟是什么人?” 張國恩毫不隱瞞地介紹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聽罷,張克俠嚴肅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他一邊握住張國恩的手,一邊高興地連聲說道:“歡迎歡迎啊,歡迎你,張同志。謝謝陳毅同志,你回去后見到他的話,請代我向他致以敬意和問候。” 寒暄過后,張克俠話鋒一轉,急忙談起正事來,說道:“請你回去后,盡快向陳毅同志報告,說我有很重要的意見和情況要當面報告,需要他下達指示,請陳毅同志本人或者是派來重要干部跟我見面,至于見面的時間地點可以繼續通過乜庭賓來聯系。” 張國恩回應道:“好的,回去后我一定第一時間向陳軍長匯報這一情況。” 后來,張國恩在回憶起當初與張克俠秘密見面的事情時,說道:“陳毅軍長在信中給張克俠寫了什么內容,我確實不知道。但是,從當時張克俠的表情來看,我心中大概已經猜到了他肯定是自己人,是我們的同志。” 陳毅在聽到張國恩帶回來的張克俠的話后,立即派了時任津浦前線野戰軍參謀長宋時輪和魯南區黨委城工部部長王少庸與張克俠見面,聽取他的意見。 1945年12月31日,張國恩帶著宋時輪和王少庸秘密抵達了乜庭賓的住處,乜庭賓也是第一次見到黨內的高級將領,他顯得很開心,一邊給張克俠打去電話讓他來,一邊又叫出了自己的妻兒拜見,并吩咐要設宴。 見面后,王少庸突然意識到,由于時間緊迫,來得太著急,他們沒有給乜庭賓的孩子們帶禮物,心中很過意不去。于是,他從身上摸出了一小塊黃金,說道“第一次見面,我們也沒有給孩子們帶禮物,實在很抱歉。這點小意思,就送給我的小侄子買糖吃吧。” 乜庭賓一直推辭不受,在宋時輪和張國恩的勸說下,他才收下。 再說張克俠,接到電話后,他立即趕到了乜庭賓的住處,雙方進行了長達六七個小時的秘密談話,一直持續到凌晨兩點才結束。 這次談話中,張克俠提出一個作戰計劃:
此后徐州的發展形勢也基本按照他所制定的計劃發展中…… 周恩來甩掉特務,與“佩劍將軍”在車上密會1946年夏末的一天,南京異常悶熱。隨著夜色降臨,吵鬧的喧囂聲逐漸退去。這時,一輛別爾克小轎車快速駛出梅園,在長江路上疾馳,車內坐著的人便是周恩來。 周恩來一邊轉過頭緊緊盯著后面那輛緊跟不舍的吉普車,一邊嚴肅地跟司機師傅說道:“把后面的特務甩掉。” 司機憑借著多年的駕駛經驗和高超的駕駛技術,在南京市內的大街小巷里穿梭了一會兒后,便抓住一個路口紅綠燈交替的最后一瞬間,猛踩油門,甩掉了身后的特務。 周恩來乘坐的這輛牌照為“京1645”的黑色別爾克小轎車,是在中共代表團從重慶遷到南京后因工作需要在上海購買的。國共在南京談判期間,周恩來便是乘坐這輛車與國民黨代表展開談判工作的。此外,這輛車還見證過許多重要的歷史瞬間,如拜訪民主人士、護送地下黨員撤出到安全地帶等, 甩掉特務后,這輛車來到了一條十分僻靜的路上,路上只有一個中年男子在獨自散步,他就是時任國民黨徐州第三綏靖區的副司令。這一次,恰逢他從徐州來到南京,能與周恩來見上一面是他的愿望。在當前局勢下,他希望能夠聆聽黨中央對時局的分析和對他下達的指示。 但是,周恩來所在的梅園周圍布滿了國民黨的特務,在那里見面顯然不可能,為了保護張克俠不暴露,這輛小轎車便成為了兩人會面的場所。 正在路上假裝散步的張克俠,在看到小轎車朝著自己疾馳而來時,內心十分激動。隨即,汽車便倉促停靠在他的面前,張克俠立即打開車門跨步上車,還沒等他坐定,汽車便啟動了。 張克俠一上車,便緊緊地握住了旁邊周恩來的手,他激動地說道:“周副主席。” 周恩來也親切地向他問候道:“克俠同志,你辛苦了啊。” 許久沒有聽到過同志這個稱呼的張克俠,頓時激動地留下了眼淚,見他淚眼婆娑,周恩來更對他十幾年來的潛伏生活充滿了敬意和心疼,他頓了一下,感慨地說道:“太不容易了,確實不容易啊,你二九年入的黨,這十幾年來,始終孤獨地戰斗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崗位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你。” 小轎車一路慢慢地在路上行駛著,車內,張克俠向周恩來匯報著關于徐州當前的軍事準備情況。周恩來聽得很認真,并在腦海中快速做著判斷。最后,他交代張克俠說:“你要向國民黨內的高級將領和帶兵的那些人,宣傳我們黨的政策,向他們仔細說明,選擇有利的時機,爭取能夠率領大部隊起義成功。” 這次會談后不久,淮海戰役便打響了。而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張克俠暗中積極策劃部隊起義的事宜,對徐州戰局的變化和淮海戰役的最終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初的那輛小轎車已經被收入了梅園新村紀念館里,成為了國家一級革命文物,供人們了解那一段隱秘且重要的歷史,它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教材,見證了共產黨人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奮斗歲月。 1947年10月,徐州地區守備指揮部成立,張克俠擔任指揮官。此后,他利用這一職務,從徐州傳遞出了各種至關重要的機密情報,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50年公開共產黨員身份,為黨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淮海戰役勝利后,張克俠受到了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通電嘉勉:“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 在敵營隱秘十幾年,步步驚心,但他卻一次次完成黨交付的重任,臨危不懼化險為夷,不愧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他用自己無聲的執著和堅定,詮釋了對黨的赤膽忠誠,為解放全國建立了無聲的功勛。 1950年,全國已經基本解放,周總理向毛主席請示:“主席,現在全國基本解放了,是不是該考慮讓張克俠'回來了’。” 毛主席微微一怔,隨即哈哈大笑起來,緩緩說道:“好,是時候了,該回來了,讓他回來吧。” 這一年3月7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作出《關于張克俠黨籍問題的決定》,決定寫道:
自此,張克俠終于真正回到了黨的懷抱中,回到了同志們的行列中。 1955年,這位“佩劍將軍”被授予了“一級解放勛章”,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還在病中堅持為上百名舊屬寫證明材料。他將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黨、國家和人民,他的一生是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984年7月7日,張克俠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走完了自己隱秘輝煌的充滿傳奇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