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零零碎碎的時間,可算把蔡崇達的《皮囊》細細品完了。 韓寒說: “這是一本適合帶上旅途的書。 這本書蔡崇達寫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 劉德華說: “我認識崇達、看他的書,總有啟發(fā),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我堅信,一本好書確實能給讀者帶來這樣那樣的良好體驗。 正如蔡崇達在書中引用的兩句話: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 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心。 《皮囊》這本書,讓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這本書,我讀完了,還會再讀。 書評,寫了這篇,還有下篇。 01 蔡崇達說寫下《皮囊》這本書,是自己想要做的一件事”,也是“必須做的事情”。 這本書,記錄了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人。 有親人,有摯友,還有讓他青春悸動的女神。 關于蔡崇達父親的人生疾苦,我尤其為之動容。 曾經的一家之主,突然倒下了。 從最開始的樂觀堅強,到歷經努力而毫無好轉的癱瘓身軀,父親萬念俱灰。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在一場臺風中,拿著拐杖,沖向風雨的畫面。 可惜,父親終究還是被風雨擊倒了,最后還得靠家人抬回家中。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全家人因為父親的殘疾,都經受了太多的苦難。 最是母親。 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加油廠。 但也曾因抬不起油桶而癱坐在地,哭起來。 蔡崇達在醫(yī)院陪護父親的那段描寫,也深深觸動了我。 原來在醫(yī)院,可以隨時看見那么多死亡。 有些醫(yī)院的看護人員都異常冷漠,就怕剛跟病人處出感情了,轉眼病人又離開了。 醫(yī)護人員寧愿自己被厭惡,也好過要面臨那么多傷感、不舍的離別。 可見,醫(yī)護人員得承受多少錯怪啊。 02 人真的分好多種的。 蔡崇達筆下的文展,厚樸都各有特色。 可惜的是,他們都只停留在虛幻中。 文展最開始表現(xiàn)出的異于同齡人的成熟,著實令人為之一驚。 他在那么小的年紀,就擁有了宏圖偉志,還為之做了那么詳細具體的規(guī)劃,實在是為人稱贊。 我也以為文展的未來會一片光明。 但命運總會捉弄人。 最終,蔡崇達過上了文展夢想中的生活。 而文展卻在歲月的洪流中隨波逐流。 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個對話。 文展問蔡崇達: “你說,憑什么是你?為什么不是我?” 蔡崇達知道他在說的是什么,他知道他提問的,是他們都沒辦法回答的問題。 自打距離拉開后,文展開始對蔡崇達避而遠之。 此后再未謀面。 蔡崇達說: 我知道,他和我這輩子都注定無處安身。 我仿佛很能理解蔡崇達的感受。 人生不就是這樣的嗎? 有高就有低。 如果你無法接受這種落差,再親密的關系,也終將失去。 03 厚樸,也是hope。 但厚樸一直活在虛無縹緲的幻想中。 他的夢想太大,大到忽略了現(xiàn)實。 有句話說: 你一下子看得太遠,你就走不好當下的路。 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人,才會動輒把自由掛在嘴邊。 hope渴望自由,渴望被追捧,但他壓根不知道該怎么去實現(xiàn)這些追求。 他醉心于假大空。 對此,蔡崇達看得透透的。 但其實我也很不理解蔡崇達,他有很多次機會可以給厚樸提出自己最真誠的建議,但他都把真心話爛在了心里。 最開始,我非常懷疑蔡崇達到底有沒有把厚樸當真心朋友。 在我看來,真朋友就是要有話說話,有事說事。 后來我才明白,蔡崇達也沒有錯。 他也不確定自己想要抵達的是什么。 那他又有什么資格來跟厚樸說教呢? 或許,真的如蔡崇達所說,他跟厚樸生的是同一種病。 04 我很欣賞蔡崇達飲水思源,一直忘不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哪怕他的身份越來越高。 在最煩悶,最迷茫的時候,總能把一句話脫口而出: 我想回家。 蔡崇達最后說,他終于知道為什么所有的作家寫的第一本書總會是自己的人生經歷。 因為他們想“看見”自己,想“看見”更多人。 而蔡崇達認為寫作的終極意義,就是希望能幫助,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所以,才有了《皮囊》。 點個在看,與讀者們共勉。希望我們都能夠看見最想珍惜的人,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 |
|
來自: 新用戶8546LsR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