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小時候越聽話、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越容易抑郁? 聽話的孩子,意味著他們在討好大人,討好別人,來獲得別人的認同,本質上并不認同自己,所以常常忽視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忽視自己真正的需求。 那么當他們帶著這樣的限制性信念走進自己的人生,他們常常容易發展出討好型人格,他們不懂拒絕別人,所以活得疲憊不堪,身心俱疲。一方面他們討厭那些索取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們需要別人的索取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所以他們活得很分裂。 聽話的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總是壓抑自己。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總是通過控制情緒的方式來獲得認可,獲得暫時的安全,那么這些情緒并沒有消失,只是暫時儲存在潛意識中,當成年后,某些負面事件激發了這些潛意識的情緒,就會以心理障礙的方式出現。 聽話的孩子意味著被父母控制,依附性越強,獨立能力越差。被控制的人生,那么順從,要么叛逆。只不過是對父母控制的不同控訴,無論順從,還是叛逆都會走向一些極端。這會在人生成長和人際關系上造成很多的障礙,從而引發各種心理的問題。 越乖、越聽話、越懂事的孩子,遇事喜歡向內攻擊自己,而是攻擊別人。一個人喪失了攻擊性,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說,他把所有的問題怪罪于自己,即使是別人的錯,讓自己受到了委屈,他們也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 所以當他們找不到攻擊對象的時候,就會把這種攻擊力撤回自身,從而攻擊自己,這就是抑郁的根源,抑郁就是從攻擊自己開始。 越乖、越聽話、越懂事的孩子,他們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所以沒有自己主見,面對現實的時候,總感覺無助無力。 沒有獨立自我意識,那么他們行事的準則是基于父母控制下的教導,而父母本身就問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在綁架自己的孩子,讓孩子為自己的安全感負責,把自己為曾實現的夢想,把自己曾經受到的傷害全部轉嫁給孩子,那么這種心理的能量就會代代相承,孩子不知不覺間就在重復父母的命運。 越乖、越聽話、越懂事的孩子,總感覺自己是為父母而活,這樣的孩子容易抑郁。 當父母從小在孩子面前抱怨命運的不公,人生的艱難,孩子的不聽話。 這無形中給了孩子壓力,就會讓孩子誤認為父母糟糕的命運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孩子早早學會了少年老成,早早學會承擔本不屬于自己的責任。 所以他們一生都在為父母的不幸買單,不斷試著介入父母的因果,但這樣做只會加重自己的自責,當他們看到自己根本無法扭轉父母不幸的命運,于是把責任歸罪于自己,在不知不覺間,承接著父母不幸的命運。 所以,不要輕易介入別人的因果,即使是你最親的人,我們應該把父母的情緒、人格、命運還給父母。讓父母成為父母,讓自己成為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