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歇后語,也叫俏皮話,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語的謎面,后半截是解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現實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后語。  最近看到兩本村社志書,其中均有歇后語內容,收集到的歇后語多達300多條,大致可以分為五類:一是拿人說事的,約占24.5%,二是拿動物說事的,約占29%,三是拿植物說事的,約占2.2%,四是拿神仙僧人說是的,約占7.3%,五是拿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和事物說事的,約占37%。 仔細欣賞這些林林總總的歇后語,可以從中發現一些鮮明的特點。 其一,形象不佳、遭人鄙視的人和動物占比很高。其中,在拿人說事的歇后語中,占比最高的是拿身體殘疾和有缺陷的人說事,多達35條,占45.5%,這一方面說明殘疾人的身體缺陷十分顯眼,借此創作出來的歇后語形象生動,容易傳播,另一方面,也說明那個年代整個社會還沒有形成尊重殘疾人的文明風氣,今天已是文明社會,我們則必須尊重殘疾人的人格,尤其不能當著他們的面說與之相關的歇后語。 在拿動物說事的91條歇后語中,占比最高的是屎殼郎,共15條,占16.3%;其次是癩蛤蟆,12條,占13%;再向后,依次是狗(7條)、黃鼠狼(7條)、老鼠(6條);拿神仙僧人說事的歇后語里,最多的是豬八戒,以8條位居榜首,而《西游記》則是四大古典名著中誕生歇后語最多的。這些得票居多者,多是形象不佳、遭人鄙棄的動物,或是被丑化了的豬八戒,從中可以窺見中國社會的是非善惡價值觀念。 其二,風趣幽默,好記難忘,是歇后語的一大特色。歇后語大多不是出自文學家之手,而是產生于民間百姓之中,產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所要表達的意思普遍寄寓生物事物之中,所以鮮活生動,加之想象奇特,詼諧幽默,所以很容易記憶和傳播。如, 狗掀簾子——全憑嘴, 閻王爺斷案——鬼話連篇, 放屁打阿嚏——兩頭忙, 光腚坐板凳——有板有眼, 扎彩匠不給神磕頭——誰不知誰的,等等。 其三,巧妙借用諧音,語意非此而彼,是歇后語的一大重要特色。如:外 甥打燈籠——照舅(舊), 姥姥哭兒——沒救(舅)了, 老嬤嬤跳井——尖腳(堅決)到底, 二大爺鍘草——撅腚(決定)一切, 敞開窗戶吹喇叭——鳴(名)聲在外, 飛機上掛暖壺——高水瓶(平), 狗皮掛在墻上——不像話(畫), 炒咸菜不放醬油——有鹽(言)在先,等等。 其四,寄寓哲理,給人啟迪,是歇后語的又一鮮明特色。 很多歇后語不僅幽默風趣,而且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更容易記憶傳播,富有長久的生命力。如: 武大郎收徒弟——高的不要, 啞巴吃餃子——肚里有數, 雞抱鴨子——干操心, 潑出去的水——難收, 老鴰飛到豬身上——看見人家黑、看不見自己黑, 家雀子跟著蝙蝠飛——打食的打食、熬眼的熬眼, 蚊子咬菩薩——沒人味, 砌墻的磚頭——后來者居上, 丫髯帶鑰匙——當家不作主, 洗臉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淺,等等。 其五,有些歇后語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并與方言和地產品相結合。如, 小禿子長絡腮胡——要別著干, 一個小孩倆棒槌——夠玩的, 龜腰子入殮——不實落等。 對此很好理解,因為社會與自然的客觀存在是歇后語創作的源泉,當地沒有的東西,不可能憑空編出歇后語來。而普遍存在于全國各地的共同事物,其歇后語則是相同和相似的。如: 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瞎子點燈——白費蠟,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等,幾乎全國各地都有,大同小異。  總之,歇后語是中國方言中的瑰寶,我們應當好好保護傳承,并根據新的時代、新的生活不斷創造出新的歇后語來。(三城客2023年7月于煙臺) 來源:壹點號石榴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