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7月23日,也是農歷的六月初六,當然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對于“大暑節氣”村里老人認為,大暑時節是一年中氣溫最“剛熱”的時候,也是萬物最繁茂的時候。 不過“高溫高濕”,“天整地煮”為大暑節氣的一大特點,所以大暑節氣也是下雨的日子。 不過從最近的天氣預報來看,我們這邊從入伏以后,已經連續十幾天沒有看到雨水了。而今天的大暑還是艷陽高照,氣溫持續在37~38℃左右。 當然對于大暑這一天,是晴天好,還是下雨好,村里老人自然是有說法的。其中農諺:“不怕大暑下雨,就怕大暑晴天”也是由此而來,那么這句話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我來說一下: 今年大暑不一般: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二十四節氣中第12個節氣,夏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過了大暑以后,也就正式告別夏天了。 此時太陽黃經在120度,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丙位,而“高溫酷熱”為大暑最大的特點,也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期。 對于大暑的“交節”時間一般在,公歷7月22~24日,而今年在7月23日,農歷的六月初六。 按照干支紀年來說,就是癸卯年,己未月,壬午日,丁巳時。 當然按照大暑的特點,其中古書《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樣說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暑的特點就是熱,而月初為小暑,月中為大暑,此時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不過今年的大暑和去年相比不一般,有幾個很顯著的特點: 第一,大暑節氣在“六月六”。 在農歷的六月初六,有很多的俗語說法,比如說“天貺節”,這一天也是“小白龍探母日”。 不過更多的諺語是這樣說的,比如“六月初六曬龍衣,龍衣曬不干,連陰帶下四十五天”。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六月初六這一天,是“曬龍衣”的日子,如果這一天下雨,那么則預示著后面的45天都會下雨。 還有俗語“六月六動了流,四十五天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在農歷的六月初六下雨,那么后來的四十五天都會有雨的。 所以在大暑節氣這一天,恰逢遇到農歷的六月初六,所以在一些農諺上也非常的矛盾。一方面認為大暑這一天下雨好,而另一方則認為六月初六這一天下雨則非常的澇。 第二,大暑節氣這一天屬于“金旺連陰雨”。 今年的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的頭期,氣溫繼續走向最高。 當然按照干支紀年的說法,大暑正處于未月的最中間,也就是火氣顯現一半,金氣顯現了一半的時候,屬于火土中”的情況。 由于大暑交節的時間點上,而火和土的力量相當強,當然火土之后是木,最弱的是水和金的力量。 所以此時的大暑特點是:火重生熱、土重生濕、木重生風,水不及雨濕重,金不及熱大行。 當然過了大暑之后,隨著火氣力量的減少,金氣就強于火氣了。所以按照老祖宗的說法,今日的大暑就是金氣強于火氣的開始。 當然老話說:“金旺連陰雨,火旺發大水”。所以也就預示著進入大暑節氣以后,也就預示著三伏天的連陰雨即將開始,雖然不能發大水,但是連陰雨卻是不斷的。 為什么“不怕大暑下雨,就怕大暑晴天”,我們看一下一些農諺咋說的: 第一,農諺:“大暑連陰雨,秋后滿囤谷”。 村里有經驗的農民都是知道的,因為大暑這個時期是非常關鍵的,這時候正是莊稼揚花結穗的關鍵時期。 比如說玉米正在結粒子,花生和大豆也正在結夾子,所以此時也正是莊稼生長的關鍵時刻,也正是需要雨水的時候。 所以這時候,大暑這一天不下雨的話,那么未來的三伏天,甚至到立秋就會出現旱情,這勢必會影響秋季收成。當然民間說的“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意思就是這時的雨水和金子一樣寶貴。 但是這時候大暑下雨自然就不一樣了,因為大多數農作物正處于灌漿期、揚花期、抽穗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的植株對水分的需求量大,只有充足的水分供應才有利于莊稼產量的提高。 所以來說,大暑期間出現持續的陰雨天氣對農作物生長是好事,自然也會出現“秋后滿囤谷”的現象了,因此大暑這一天下雨是好的。 第二,農諺:“大暑日當頭,農民愁白了頭”。 當然進入大暑節氣以后,天氣是非常炎熱的,不過此時的農作物也正進入快速的生長階段。比如說,稻子,玉米,花生等等,此時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這時候,農民都會灌溉農田的。 不過在古時候,農民都是靠天吃飯的,所以大暑節氣不下雨,一些農作物就會被旱死,或者果實生長緩慢,甚至出現糧食不結的現象,對于農作物的收成是非常不利的。 當然,我們老祖宗通過長期被觀察發現,如果大暑這一天下雨,那么到了“處暑節氣”都會出現雨水不斷;如果這一天晴天,那么到了“處暑節氣”,就會天氣晴朗。 所以俗語說的“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也是這個說法。所以來說,如果大暑在大晴天的情況下,以后的三伏天的雨水也會非常的少,在少糧的情況下,自然也是發愁的。 寫在最后:通過上述來說,在大暑這一天如果下雨還是比較好的,這有利于莊稼的收成。但是由于“六月六逢大暑”,所以一些農諺也就有了更多的說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