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玉器絕無在市場流通的可能性,宋代雖開玉器買賣之先河但構不成玉器交流的主要通道,主要通道仍在權貴之間的非市場流通。 而今天,玉器市場以神奇的魔力打造了一個屬于中國人的消費模式,直接推動了一個完整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玉石雕刻作品的商業價值也開始凸顯出來,那么對于收藏者而言,更應該注重玉料?工藝還是名氣?哪個更重要呢? 一,重玉料 有人說:“料差,就是做得飛起來,也不值錢。” 還有些人認為“就是玩的玉質,沒有好的玉質還不如不玩。” 確實,一塊好的玉料,即使不雕刻,也是美觀的,放在手里把玩,其溫潤的玉質也會讓人愛不釋手,即使不雕琢,也有著原始的自然之美。 而且,這些年玉石資源越來越少,好的玉石肯定很受歡迎。如果不是好的玉材,花在上面的時間和精力真的值得嗎?尤其是現在市場上對玉質的品質的要求更高,一些差的料子再便宜也無人問津。 不過,玩家們雖然重視玉料的品質,但也不是輕視雕工,如果好工配好料,自然是錦上添花,忌諱的是料好形好的用工卻粗糙,豈不是白白糟蹋了料子?所以一些追求玉質本身之美的,就更注重料的品質。 二,重工藝 玉不琢不成器,也有人不認同玩玉講究的是玉質而不是雕工。 更何況:“三分料,七分工。”一塊玉料,除了原石之外,還需要雕琢,雕琢的本質,就是給玉器注入新的生命,讓它成為一件藝術品。只有創造成藝術品才能成為解讀時代的密碼。 很多人在觀賞玉雕作品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先判斷這件作品是什么料子的,往往忽略了雕工的價值,這也算是正常現象,畢竟好的料子本身的價值也是很高的。 想想那些流傳千年的玉雕作品,除去歷史原因附加的文化價值之外,又有多少玉雕本身的材質在今天看來能稱之為上好的料子的?所以,還是因為雕刻的原因。 玉石的品質很重要,但制作的好,往往能讓一塊玉的價格翻上一倍。雕刻的技藝,可以讓玉器擁有更高的藝術價值,也可以讓玉器避免掉更多的缺陷。 好的玉雕,例如大師級的作品,得獎的作品,都是經過仔細思考,仔細設計,才能把玉的美麗發揮到極致的。 所以,特別是在這顏值至上的年代,一塊好的玉石,更需要精心的雕刻,才能讓它看起來更漂亮,更適合現在的審美。 三,重名氣 不少玉友都能感覺到,很多名家大師的加工費,和制作的作品會比一些名氣不大的玉雕師價格高的不少,因此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大牌的價格高,主要是因為它的“名”,而不是因為它的質量。 但事實也并非如此,真正的名家和大師,要么天賦異稟,要么勤奮好學,在雕琢玉石的過程中,他們一直在磨礪自己,他們的努力和毅力,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因為想要出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品牌,自然要保證產品的質量,才能走得更遠。 當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大師們有能力挑選優質、價格昂貴的玉石原料,加之他們的制作工藝和創作手法都很獨特,上好的玉石,雕工精致,自然會有很多人趨之若鶩,所以價格高一點也不奇怪。 然而,如果藏家過于重視一件作品背后的作者和獲獎情況帶來的附加值,那就會走入一種誤區,這也是在現代玉雕收藏領域中一個新的問題。 比如很多商販都會用機器雕刻,再偽裝成手工雕刻的樣子,然后用機器落上大師的標簽,做出高仿品,在名氣的幫助下,一塊玉很有可能價值翻上幾百倍,所以如果真的很喜歡大師的作品,那就得謹慎一些購買。 如果不太了解,那就多看看,少買點東西,其實說到底還是喜歡就好,只要自己喜歡,就算不是大師做的,也無所謂。 一件作品的玉料品質、設計的藝術性、工藝的精細程度、數量的珍稀與否,這是一件玉雕作品是否真正具有市場價值的決定性因素。 實際上,料,工和名氣都是當代玉雕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是側重點多與少的問題,經過玉雕師的用心琢磨,經過時間的沉淀,才能讓玉石擁有更加豐富的意義,而不能只用一時的價格來衡量。 再說了,玉雕也分三六九等,哪一件才是最有價值的?不同的作品所強調的收藏重點也不同,究竟是人的價值?還是材料的價值?還是工藝的價值?這三者不能分開來看,收藏當代玉雕,還是要綜合去判斷。 可能新手玩家可能更多重玉質一些,真正的藏家是絕對不會忽視工藝的,而且大部分都極重大師名號,也愿意花重金購買。 若收藏到了某種程度,金錢已不再是問題,想必藏家們已在努力尋找最好的“天工之作”。 其實,玩玉這件事,本就是看在眼里的,喜歡的才是最好的。 不過,有時候確實如此,有些人買的玉是“活”的,有的人買的玉是“死”的,不是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