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很多朋友私信給我,咨詢怎樣選擇唱片的介質,到底是選黑膠?還是磁帶或CD?怎樣辨別唱片的版本,是否首版的音質更好等等。這期就集中回答一下,做一篇經驗、建議分享貼,希望能幫到有需要的朋友。但我的這些“入門級”經驗和建議,在唱片燒友那,就是班門弄斧了,說得不對的,歡迎留言指正。 ![]() ![]() 還需要買唱片嗎? 現在聽音樂的渠道很多,有唱片、廣播,也有手機app。是否需要買唱片,取決于您的目的,如果只是為了聽而不是收藏,建議首選手機app。 ![]() ![]() 哪個音樂app更好用? 目前,我在用的只有兩個,Apple Music和QQ音樂,都選擇了付費服務。如果主要聽港臺及大陸的,建議選QQ音樂或其他國內app,但個人覺得它們都不如已停運的蝦米,它才是我心中的第一。如果主要聽古典、爵士或歐美流行搖滾,建議選Apple Music,它的曲庫比國內的更全。另外,如果手機是您主要的聽歌渠道,建議還是選擇付費吧,每月也就10-15元,一頓早餐的錢就能享受良好的聽歌服務和體驗,算得上良心收費了。 ![]() ![]() 選唱片還是數播? 我不玩數播,無法對它進行評價。之前在蝦米曾下載很多唱片的數字音頻,是因為不可能買這么多唱片,有些只想聽的,我會下載保存數字音頻;但只要自己喜歡的,我肯定首選收藏實體唱片。 ![]() ![]() 唱片收藏選擇哪種介質更好? 如果為了收藏,在目前最常見的CD、黑膠和磁帶等三種介質,分兩種情況來選擇:(一)新出版的全新唱片。180g新黑膠在錄制和材料上,與90年代前的黑膠差別很大,音質與CD相比并無明顯優勢,但價格卻貴很多。因此,我會首選CD,其次黑膠或磁帶。 ![]() (二)以前出版的二手唱片。按音質來排,我會首選黑膠,其次是磁帶或CD;從淘二手碟的風險看,如果僅能看到外表,我會首選黑膠,其次CD,最后磁帶。黑膠,只要不變形,看碟面劃痕基本能判斷;CD呢,看碟片劃痕以及有無透光也差不多了;最難的是磁帶,從外表很難判斷是否掉粉,純碰運氣,這也是后來我不再收磁帶的主要原因。 ![]() ![]() 唱片收藏是否要考慮版本? 一定要考慮版本。20年前,我也經歷過“只看內容、不看版本”的淘碟過程,后來才明白這更多是收集,而不是收藏。說白了,唱片和郵票、錢幣、古玩的收藏都一樣,出處、版次都很重要。為避免“花錢買教訓”,建議先儲備唱片版本的辨別知識,再謹慎開啟收藏之路。 ![]() 以首版唱片為例,它不僅在音質上有著最原始的魅力,還和記錄的音樂一起歷經過歲月洗禮,這樣的時間價值,對于收藏而言,它是有意義的。其次,不管是黑膠、磁帶或CD,再版都是用原錄音母帶復刻的,母帶的保存或音質的衰減都會對再版唱片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唱片收藏愛好者大多對首版趨之若鶩的另一原因。 ![]() 但需要強調的是,唱片在最初發行的時候,首批壓碟的數量是不定的,大牌歌手的可能會多壓點,但哪些才是真正的首壓碟,估計也就當年的唱片公司人員才有可能知道了。因此,我這里說的首版碟,只能理解為最初發行當年壓碟、銷售的唱片。 ![]() ![]() 如何辨別唱片的版本? 以多年經驗看,辨別唱片版本絕對是一門大學問,不是一兩篇文章就能夠說得明白的。礙于個人知識、能力、及文章篇幅等限制,我只能挑一些簡單、實用的來分享。如有具體問題,也可以私信或留言給我,我會盡力提供幫助。 ![]() (一)不同介質版本辨別的基礎 1、黑膠:主要看最先發行的年份、唱片編號、封底的發行地信息、內芯標簽的樣式、以及內圈印刻的編碼。下圖是老鷹樂隊1976年發行的《Hotel California》黑膠唱片,左下是美首版,右下是日首版。 ![]() 另外,80年代期間香港寶麗金出版的黑膠,還可通過內芯標簽圈心邊的“平凸”來判斷是否版本。 ![]() 2、CD:主要看最先發行的年份、唱片編號、封底的發行地信息、碟面樣式、以及內圈印刻的編碼。特別是內圈編碼,不同地區、不同生產線、不同時期都會有編排、印刻方式的差異,如果掌握這一規律,就很容易辨別CD的生產線和壓碟時間,再結合發行年份就可以判斷是否首版。下圖是披頭士樂隊1965年出版的《Help!》專輯,在1987年發行的首版CD。左下是日本東芝壓碟,右上是西德PDO銀圈,右中是美國JAX壓碟,右下是英國EMI Swindon壓碟。 ![]() 另外,還可通過IFPI碼來辨別。從94年中后期開始,全球的唱片公司先后加入了該系統。因此,94年也成為CD版本辨別的關鍵時間點。如果CD是94年以前發行的,而內圈有IFPI碼,那肯定是再版的。下圖是唐朝樂隊1992年出版的首張CD,左下是92年無IFPI碼的臺首版,右下是后期有IFPI碼的臺再版。 ![]() 3、磁帶:相較黑膠和CD,磁帶版本的辨別最難。網上缺乏系統的論述,我也存在很多知識空白。基本都照著大燒們教的,通過磁帶發行時間、大/小窗、大/小棉氈、有無螺絲、帶殼和磁帶標簽紙的樣式等來辨別,一直也沒找到可以完整遵循的系統規律。 ![]() ![]() (二)善用discogs網站。這個日本的唱片網站,除大陸少一點以外,其他國家、地區的各類型音樂唱片,都有很詳細的版本資料及相關相片。判斷唱片版本,通過到它那查詢,也是最直接、快速的做法。 ![]() ![]() (三)唱片在不同地區發行的版本選擇 這種情況在歐美最常見,因為銷售的原因,它們在歐洲、美洲、日本或亞太等地區銷售的唱片,很多都會有不同發行公司、不同壓碟的版本。如果你沒有和我一樣的“版本控”,建議優先選擇唱片公司所在地區的發行版本,或唱片最早發行的地區版本。以下圖卡拉揚的《87新年音樂會》CD為例,我共收了3張不同地區發行的首版CD。右上是西德PDO銀圈的德首版,左下是法國PDO銀圈的法首版,右下是三洋壓碟的日首版。 ![]() 但像張國榮、張學友、王菲等,在港臺兩地同時或先后發行的CD,臺版似乎更受歡迎,在二手市場價格也更高些。以下圖張國榮95年復出的《寵愛》CD為例,左下是臺灣U-TECH Media壓碟的臺首版,右下是香港PAN ASIA(泛亞)壓碟的港首版。 ![]() ![]() (四)對重制版唱片的選擇 除再版外,對于那些熱銷的經典碟,唱片公司還經常打著各類噱頭,出版一些“加料”的重制版。對這類碟,我向來不是很感冒,家里的器材爛,又是“木耳”聽力,所以我更愿意選擇“不加料”的首版唱片。以下圖張學友的《絲絲記憶》精選輯為例,首版CD是韓國SKC公司T113線壓碟的,有銀圈和膠圈兩版,銀圈的更早也更貴些。但銀圈的透光情況很難把握,嚴重的話或會跳碟,所以我選了膠圈版。 ![]() 其后,唱片公司又發行了由日本天龍公司再處理的兩個重制版,分別是96年的“寶麗金88極品音色系列”、2002年環球的“黃金巨星”系列24K金碟。我只買了2002年金蝶版,與膠圈首版相比,個人并不太接受天龍后加的“味精”,還是更喜歡首版的“純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