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本系列之《序》、《一(第1~3條)》、《二(第4條)》、《三(第5~7條)》、《四(第8條)》、《五(第9、31條)》。 先要和薛生白打聲招呼了,距離上一篇都快三周了。今后這個系列我盡量頻更,以《濕溫病篇》打頭,會陸續(xù)將五大(葉薛吳王+吳又可)的主要溫病著述,輪番介紹一遍,然后返回仲景,看看溫病學(xué)家是怎么從傷寒走過來的。 除第5~7條講氣分熱盛逼入營血而痙厥,第2~4條,濕在表在經(jīng)在絡(luò),第8條三焦?jié)駵姹硇埃?條開始,專講三焦?jié)駵?/span>。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濕在經(jīng)表與濕在三焦,側(cè)重不同。前者側(cè)重經(jīng)表,多用表藥風(fēng)藥,后者側(cè)重升降,上下分消。 上一篇,即第9條與第31條,講的是上焦之濕,有輕有重。這一篇講中焦和下焦之濕,且尚未化熱。由于第10條與12條內(nèi)容接近甚至部分重復(fù),都圍繞中焦之濕,因而將第12條放在第11條之前。 第十條:中焦?jié)駵?/span>(三焦法) 濕熱證,初起發(fā)熱,汗出,胸痞雄按∶吳本有“不知饑”,口渴雄按∶“不喜飲”,舌白雄按∶吳本作“舌苔滑白”,濕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郁金、蒼術(shù)、濃樸、草果、半夏、干菖蒲、佩蘭葉、六一散等味雄按∶吳本無杏仁、蒼術(shù)、濃樸、草果、半夏。 【薛注】濁邪上干則胸悶,胃液不升則口渴,病在中焦氣分,故多開中焦氣分之藥。 【楊素園按】俱可用,但須擇一二味對證者用之,不必并用。 【我按】從王孟英補充說此條在吳本中沒有“杏仁、蒼術(shù)、濃樸、草果、半夏”,再結(jié)合第12條來看,要么這幾味藥本應(yīng)出現(xiàn)在第12條,要么本無第12條。但無妨,如楊素園所說,隨證選取即可。 【雄按】(藥味)亦太多。此條多有挾食者,(若)其舌根見黃色,宜加栝蔞、楂肉、萊菔子。 【我按】濕阻氣機易致食積,前有秦皇士主張外感兼用導(dǎo)滯法,王孟英亦表示認同。 【趙安】此條濕邪盛,宣通肺氣、辛香芳化,清利下焦,共同通利三焦。 【我按】此條雖稱中焦,實則用藥涵蓋上中下三焦,非常適用于無甚熱象的濕溫證,已很全面。惟獨中焦列的藥多了些(因與第12條相混),根據(jù)實際需要,選取其中一兩味即可。 第十二條:中焦?jié)駵?/span>(中焦法) 濕熱證,舌遍體白,口渴,濕滯陽明。宜用辛開,如濃樸、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雄按∶吳本無此條。 【薛注】此濕邪極盛之候,口渴乃液不上升,非有熱也。辛泄太過,即可變而為熱,。而此時濕邪尚未蘊熱,故重用辛開,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也。 【趙按】對應(yīng)的脈象為沉濡或沉弱,濕阻于中,津液不能上升,故而口渴,并非有熱。因尚未化熱,故用辛開,使氣機流通,津液得以化生疏布。 【楊素園按】濕盛熱微之證,初起原可暫用此等藥開之,一見濕開化熱,便即轉(zhuǎn)手清熱。若執(zhí)此為常用之法則誤矣。 【我按】這幾味藥偏于辛溫燥,尤其草果,濕重才用,如有熱象,須同時清熱。 關(guān)于此條中的“舌白”: 【章按】舌白者言其苔,若苔滑而口不渴者,即屬太陰證,宜溫之。 【雄按】苔白不渴,須詢其便溺,不熱者,始為宜溫之的證也。 【我按】孟英在在處處強調(diào)寒熱要看二便,結(jié)合舌脈,而不能僅憑舌苔定寒熱。 第十一條:下焦?jié)駵?/span> 濕熱證,數(shù)日后,雄按∶吳本有“胸痞”二字,自利溺赤,口渴雄按∶吳本有”身熱二字,濕流下焦。宜滑石、豬苓、茯苓、澤瀉、萆薢、通草等味雄按∶吳本無澤瀉、通草,有神曲、廣皮。 【薛注】下焦屬陰,太陰所司,陰道虛故自利,化源滯則溺赤,脾不轉(zhuǎn)津則口渴,總由太陰濕勝故也。濕滯下焦,故獨以分利為治。然兼證口渴胸痞,須佐入桔梗、杏仁、大豆黃卷,開泄中上。源清則流自潔,不可不知。 【我按】結(jié)合條文與薛生白的自注來看,若只有下焦癥狀,可專于清利下焦,若兼有上焦口渴胸痞等癥,則同時兼用上焦藥。這也是三焦?jié)駵刈C的治則,在《吳鞠通說濕溫》中也介紹過。 【趙按】趙老主要就此條文的“自利”展開。他說濕熱自利,必須分清三焦。 若表氣不宣,表閉則大便自利,治療必須用疏表宣肺之品,如蘇葉、荊穗炭、大豆黃卷之類;若濕熱蘊于太陰,升力不及,可用葛根芩連之屬;若木郁克脾,腹痛陣泄,當(dāng)以芍藥、防風(fēng)、黃連之品疏調(diào)木土以緩其急;若濕熱蘊于下焦則可淡滲,并根據(jù)熱之多少,選用苦泄之味,以折其熱而堅其陰;對于下焦濕熱余邪,趙老一般選用茯苓皮、冬瓜皮、薏仁等輕利善后。 ★兩則薛生白的相關(guān)醫(yī)案: 一、寒熱,脘腹脹,嘔惡,舌白,自利。乃久痢不曾復(fù)元,再著風(fēng)濕之邪。 藿香、白蔻、茯苓、廣皮、厚樸、澤瀉,保和丸。 二、長夏氣交之濕,與水谷不運之濕,皆令阻遏脾胃流暢之氣,食減不化,大便不爽。漸漸喘急,四末肌理有中滿之累。 杏仁、腹皮、厚樸、米仁、茯苓皮、桔梗、蔻仁、廣皮,煎藥送保和丸。 這兩則醫(yī)案都用到了保和丸,濕阻氣機,易生食滯,這也是趙紹琴臨床最愛用的導(dǎo)滯法。但他一般將保和丸包煎,此法沿自汪逢春,北京四大名醫(yī)之一,極善于濕溫病,是趙老的老師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