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開說說》第二期中,馬伊琍談到一個緩解焦慮的辦法,海非深個人非常認同。 節目中談到這個方法,是因為易立競問的一個問題:“你有某一段時間的焦慮嗎?” 馬伊琍說她曾經有過,主要集中在中學到大學過渡的那個階段。 大學之前,馬伊琍的生活,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 馬伊琍大學在上戲讀書,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給她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在這之前,她的生活重心圍繞的是學習,家庭條件一般的她,對電影之類的東西很少涉獵。 但是讀大學之后,身邊人一起吃飯聊天,大家談論的話題,都是最近看了什么電影,這個電影用了什么拍攝手法,電影中有什么精彩的鏡頭等等。 這些當然是表演系的學生應該接觸的東西,但是馬伊琍肚里的存貨幾乎沒有,這就導致同學們的談話,她插不上嘴。 別人都懂的東西,自己一無所有,深深的自卑感接踵而至,附帶的是對這種差距的焦慮、惶恐和不安。 既害怕自己跟大家的差距被拆穿,又恐懼自己會掉隊,各種情緒糾結在一起,很容易就會讓人陷入情緒內耗。 但是馬伊琍并沒有讓自己徹底陷入這種情緒,而是相信自己一定能趕上去,這種相信的力量,來源于一次又一次小成功帶給她的自信。 從中學開始,父母就不再干涉馬伊琍自己做決定,只是告誡她,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考高中時,父母本想讓她讀一個普通的學校,馬伊琍自己決定去考那個最好的高中。 決定之后,馬伊琍全力以赴去準備,最終得償所愿。 就是類似一件又一件小事,通過自己堅韌不拔的努力,最后做成功了,成功跟成功彼此加持,讓她有了能做好的信念感。 這種信念感最終守護著她,從一個相對較低的起點,不妥協不放棄,最終取得了人人矚目的成績。 馬伊琍在節目中說:“女孩子的自信,源自于無數次的小成功。” 馬伊琍的這句話,我自己深有體會。 在寫新媒體文章之前,我做了將近10年的人力資源,工作原因會接觸不少的培訓課。 在類似提升自信的拓展培訓上,老師都會告訴你,每天出門前,對著鏡子大聲喊“我是最棒的”。 參加過的小伙伴應該都深有體會,不管喊多少遍,堅持多少天,自己心里非常清楚,沒有卵用。 不管聲音有多大,都無法消除心里的恐慌感,因為這種自信沒有根基。 能真正帶給自己自信的,是我在過往的經歷中,真真切切成功過。 我自己是在30多歲時,才開始學習新媒體寫作的,剛入門時并不順利。 因為沒有寫作基礎,我很有自知之明地報了寫作班,跟著老師學習,就是這樣過程也很艱辛。 同期的學員中,有人當期報班學習,當期就能上稿成功。 我呢,連續跟了好幾期,根本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 印象最深的,是學寫故事時,老師說的一波三折。 老師說一次高潮,升降的過程就是一次波折,新媒體故事,一篇文章做到三次升降,故事的節奏感就能出來,還發了例文讓我們感受。 我看完例文的故事,能感受到故事很精彩,很吸引人,自己陷進去了,但是波折完全感受不到。 這樣的程度去投稿,用腳指頭也能想到,難如登天。 那段時間我也很焦慮,很長時間都處于失眠狀態,頭發大把大把往下掉,甚至白頭發都蹭蹭往外冒。 學習將近有一年時,老師說我的文章沒有問題了,每次老師看完我寫的文章,都會建議投稿試試,可每次投稿又石沉大海。 后來老師看不過,幫我投稿了內部號,雖然最終上稿了,還拿了150元的稿費,但是我一點也不開心。 因為內部號的上稿,根本不能消除我的焦慮和不自信,這樣的上稿,會讓我覺得自己是靠走后門成功的。 大概一個多月后,我投稿另外一家平臺,雖然稿費只有50元,但是過稿我是真興奮,它讓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寫出來的文章終于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了。 也是這次的上稿成功,讓我有了底氣,敢在新媒體寫作上持續發力,后來才有了200、300、500、1500甚至2000的稿費。 它也讓我,在碰到別人的惡意詆毀時,有了不被誤導的信念感。 因為我的文章寫得好,不是我自己夜郎自大,是經受過很多編輯認可,是很多平臺愿意用錢來買的。 這種扎扎實實的證據擺在面前,你才能從中得到真正的信心。 周國平在《守望的距離》中說:“自信總該以自知為基礎。” 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做到,這才是自信真正的力量源泉。 當你陷入情緒內耗,開始質疑自己時,到處訴苦,希望聽到別人的安慰;或者被所謂的成功學忽悠,去大聲咆哮自己是最棒的……這些都沒有意義。 它們并不能把你從情緒內耗的困境中解救出來,真正能解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嘗試和焦慮共處,逼自己去投入去提升,等有一天成績擺在面前時,所有的焦慮不安都會瞬間瓦解。 自信是需要資本的,你得為一件事情扎扎實實地付出過,在一次次的成長、提升和蛻變中,為自信發育出骨骼,讓它筋骨強壯,才能讓自己獲得力量。 東野圭吾說:“閉上眼睛,好好回想之前的努力,自信會噴涌而出。” 曾經的努力,是今天自信的底氣。 如果沒有,愿你從此刻開始腳踏實地,用努力為自己換取未來的自信。 作者:海非深,生于砂礫間,心向暖陽開,寫走心的文字,過有趣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