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在中藥隊伍里面算是知名度比較高的了,一來是因為非專業人經常把它念成白術(樹),然后旁邊專業的藥師會告訴他是白術(朱),如此一直被重復;二來是因為功效好,比如 前段時間《女醫明妃傳》里允賢用的七白散,就用有白術 閩南喜歡煲湯,四君子湯、八珍湯,也都有白術 進了藥店脾胃藥那個柜子,映入眼簾的常見藥,參苓白術散、枳術丸 還有《思考中醫》,那本廣受中醫愛好者們喜歡的小冊子,也花了很長的篇幅寫白術為什么能治療骨刺(又叫骨質增生、退化性骨關節炎)。 說到白術能治骨刺,《思考中醫》的觀點是骨刺是因為水濕重,白術能健脾,從而達到補土制水的目的。這種說法表面上解釋得通,但是我不很認可這種說法,因為健脾補土藥那么多種,為何只選用白術呢?中醫的許多理論是在經驗之后提出來的,有些只是為了解釋,自圓其說。我的觀點:理論是不能完全解釋現實的,只能是部分解釋,因此理論才有發展可能。 因此我比較認可清代名醫徐靈胎的“藥性專長”論:“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雖圣人亦必試驗而后知之。如菟絲子之主面黔,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則辛散之藥甚多;以其滑洋耶?則滑洋之藥亦甚多,何以他藥皆不能去,而菟絲能之?” 徐老前輩說藥性是有專長,有特點的,然后舉了例子,說菟絲子能去黑斑,是因為他的辛散功效嗎,那辛散的藥物多了去了,而唯獨菟絲子能呢!接下來又說到:“但顯其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徐老前輩說的“圣人亦必試驗而后知之”,看看古人的經驗所得。 《神農本草經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從這里可看出,最早白術主要是用來治療痹癥,關節疼痛的。跟脾胃相關的功效:消食,是在最后。古人很重視順序,這一前一后就可以看出輕重來。 《名醫別錄》:“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這段可以說是本經的擴展豐富,其中“利腰臍間血”跟本文關系重大。 前幾天看《本草綱目》白術條下附方提到:“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髓溢病,白術煎湯,漱服取效。”當時我就聯想到:腎主骨生髓,而齒為骨之余,牙齒變長,骨質增生,都可看作髓溢病。 再往下看清代用藥奇特的陳士鐸在《本草新編》記載:“如人腰疼也,用白術二三兩,水煎服,一劑而減半,再劑而痛如失。”他說:“腰疼乃水濕之氣侵入腎宮”而“白術最利腰臍”。 接下來看看我治療腰痛的常用方劑 急性發作,我常用胡希恕老先生的經驗方:桂枝加苓術附湯合大黃附子湯 桂枝 白芍 赤芍 茯苓 白術 附片 大黃 細辛 炙甘草 白術30克,其他劑量即可,大便正常大黃用兩三克即可。附子也不用多,十克足矣。那種腰突急性發作或者腰扭傷,三五劑多可見效,止痛效果很強。 慢性調理,常用六味地黃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黃芪 白術 黨參 羌活 獨活 狗脊 土鱉蟲 因為腰痛涉及病位:肝脾腎,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腰痛多在骨,但常波及筋、肉, 此方補益較好。但是疼痛消除后還是需要患者加強營養及鍛煉,否則容易再犯。對于不遵醫囑,好了又犯,反反復復的,很麻煩,特別是腰部酸困無力的,這時可以用馬錢子做成丸劑久服。 如果是慢性腰痛而急性發作的,那么可以兩張處方論用,比如今天吃第一方,明天吃第二方,如此循環,這種稱作輪方,學自前輩門純德先生。 白術功效很多,這里只介紹它治療腰痛痹癥的一方面,至于補脾胃方面的,因為常見常用,就不多說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