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陪女兒一起觀看了一部追光動畫新作《長安三萬里》。 將近三個小時的時長,美侖美奐的畫面制作,飽含張力的人物刻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讓我們父女二人共同領略了我國盛唐的恢弘氣象、詩人的群像風采和唐詩的美妙意境。 除了飽覽影片中一幕接著一幕的視覺盛宴之外,片中層出不窮、朗朗上口的唐詩。 同樣讓女兒不由地沉浸在對古詩的復誦當中,時不時地對著銀幕遛出幾句。可以說,這是她學習古詩的最佳狀態,沒有之一。 而我則不由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電影中,先后出現了李白、杜甫、王維、岑參、王昌齡等一大批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 可以這么講,他們也都屬于那個時期的“頂流”人物。 但為什么統領全片占據C位的偏偏是戎馬一生的高適?他究竟有怎樣的過人之處? 觀看之余,思考良久,深感片中經歷種種遭遇,依然成功逆襲的“勵志哥”高適。 他走過的軍旅之路,頗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細細咂摸,也正是我們在部隊,人人都想成為的樣子。 01 有實力,不僅出身高貴,還習得一身好槍法有人曾說,片中的高適屬于“草根逆襲”。實則不然,高適高適出身于一個官宦世家,他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的渤海太守高洪。 爺爺高侃,那可是唐太宗時期的名將,被封為平原郡開國公、左武衛大將軍,即使去世,也被允許在乾陵陪葬唐高宗李治,這一待遇,恐怕除了皇親國戚,再無二人。 高適的父親高崇文,也擔任過韶州長史,屬于在體制內拿穩定工資的主。 可惜的是,到了高適這一代,家道中落。但這依然未能阻擋高適潛在實力的發揮。那就是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下來著名的“高家槍法”。 盡管,在玉真公主的舞會上,未能憑借高家槍法揚名立萬,但臨近表演結束之際,高適使出的集穩、準、狠于一身的崩檀木樁法,還是深深地征服在座的岐王,以致杯中酒滿,還不自知。 這也為他日后平定安史之亂,殺敵立功,從此,一路開掛,憑借硬邦邦的實力,使得自身的職場之路越走越順暢。 此外,高適的實力,還體現在個人非常善于學習。自己閱讀能力欠缺,他讓孩子讀給自己聽。 跟李白學習相撲,他善于揣摩領會,從而讓他夠順利入伍。 后來,面對來勢兇猛的吐蕃軍,高適以退為進,引誘敵人進入自己的包圍圈,運用的是他在向李白學習時領悟出的韜略。 我們說,在部隊又紅又專的出身,往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倘若,個人在部隊還有一技之長,外加個人善于學習請教,那基本上,達到了“不提都不好使”的境界了。 所以,實力中除卻那些非主觀所能決定的因素之外,有一技傍身,外加具備可以做到讓“一技傍身”的能力,才是在部隊立足,長遠發展的不二法門。 02 有定力,只做能產生結果的事情談及定力,不得不提到片子中的李白。這個人物莫說在唐代,在古今都可謂是鼎鼎大名的存在。但很多人都知道他是“詩仙”。 其實,他還是一位“官迷”。終其一生都在“做官”與“寫詩”之間不停地切換。但歸結起來,還是“做官”占據了主導地位。 為了做官,追求名利,青壯時期的李白,到處拜訪名人,想要攀附權貴,則選擇了甘愿入贅。 雖本意不想這樣,但在那個時代,商人的地位極低,縱使才華橫溢,也沒辦法考取功名,若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無奈只能走這條路。 倘若至此,也就罷了。但李白為了離“官”更近一些,竟在安史之亂爆發后,經不住唐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的多次邀請,最終選擇投靠了準備自立為王的永王。 結果,本想實現自己的Z治抱負,卻未曾想會被所謂的“Z治抱負”所束縛,淪為一名階下囚。屬于典型的“不講Z治”。 好在后來,大赦天下后,李白被提前解放,也算有了一個不錯的結局。 相比于李白在“詩”與“官”之間的左右搖擺,高適則顯得定力十足。 高適是個實戰派,個人報國之志不只是寫在詩篇里,而是放在了將高家曾經的輝煌再現,且終極目的是上陣殺敵,保家衛國。 為此,他做到了先后3次參軍:第一次,寧當馬隊長也不做文官郞,哪怕饑寒交迫他也沒有想過退縮。 只是沒想到,他們窘困之際,營帳內卻歌舞升平,那時他覺得跟錯了人。 第二次參軍,他放下了C槍,拿起了毛筆,擔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S記。 不過,這次他跟對了人,他和將軍進出,學會了排兵布陣,學會了軍事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深受將軍的忠誠感染,誓死不做叛軍。 第三次參軍,安史之亂爆發,高適屬于臨危受命,位居中丞,從而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他有勇有謀,退守時還留了后手,成功奪回城池。 從此奠定了,他在唐朝晚期無人取代的位置,乃至后期,一路升到了淮南節度使、劍南節度使、散騎常侍,被封為渤海縣侯,其功不亞于爺爺高侃。 除了參軍報國意志堅定,高適在大事大非面前,更是顯得異常清醒。 李白那次因“站隊”問題出事兒后,影片中做了相應的藝術處理。實則,高適并沒有救李白,而且,還相互燒了彼此往來的書信,從此再也沒有聯系。 或許,你會覺得高適薄情,但在當時的那種境況下,高適是別無選擇的,也很無奈,一旦施救,個人也會受牽連,又何談救助他人。 再說李白,倘若當時,不為名利與權位所擾,一心一意地寫詩,求得一生逍遙自在,或許,不僅僅是位詩仙,更會成為“詩?”,我也不太清楚。 在部隊,一篇題為“刷屏的面孔,青春的樣子”的文章讀罷很讓人振奮。講的是一群愛軍精兵標兵,屢創佳績的感人事跡。 所有這些尖兵,倘若沒有那種“咬定青山不松”、“不達目標不罷休”的定力,是很難完成這樣的壯舉的。 聽過那句話,制心一處,則無事不辦。 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實現抱負方式的權利,只是有些人被繁華蒙蔽了雙眼,有些人堅定不移始終如一。而不同的結局,也往往由此產生。 03 有魄力,敢做“違逆”之事影片中,已經位居中丞的高適,做的頗為冒險的一件事兒,就是用紅葡萄酒代替鮮血,“欺騙”了前來既想弄清事實真相,又帶有問責于部隊作戰后撤原因的程公公。 要知道,不遠千里趕來的程公公,那可是時任皇上的代言人,從他出場伊始,便手拿龍頭節,就可見一斑。 此物是皇帝給使臣的身份證明,相當于后世的尚方寶劍。 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做到先斬后奏的。那么,高適可以做得如此心安理得,氣定神閑,背后的原因在哪里呢?那就是膽識。 這里所謂的“膽識”,是包括了知識、常識與見識的。 說知識,在于,行伍出身的高適,懂得基本的用兵之道。用自傷自己的方法,設下了“苦肉計”,暫時迷惑住了程公公,用空間換取了時間。 乃至于當探子來報時,他很淡定地說了一句:“三個時辰,夠了。” 而說常識,則在于對各種知識的靈活運用,包括“欲擒故縱”,假借軍內戰士叛離,放走了被俘的吐蕃兵。 實則,是故意讓他回去向敵人首領通風報信去了。 再說見識,很大程度上,則是一個人的判斷力。像片中的高適,對于那位放走吐蕃兵,接下來,會促成整個戰局呈現什么樣的局面。 高適心里是有數的。后來,果然不出他所料,上演了接下來的敵軍被其“調虎離山”,其主力被直接吸引到此,緩解了朝庭的壓力。 同時,由于前來支援的嚴武將軍提前半天趕到,直接達成了“甕中捉鱉”的效果。 這一系列做法,頓時讓前來問罪的程公公,佩服得五體投地,疑慮全消。 在部隊,敢做“違逆”之事,絕非等閑之輩,像《亮劍》當中的李云龍,帶領新一團負責掩護總部機關撤退。 本應從敵人相對薄弱的蒼云嶺突圍,在771團和772團的掩護下撤離,可他卻不按套路出牌,而是戰場抗命,直接從正面沖擊坂田聯隊。 我們說,這種做法肯定不對,挨處分也是應當的。但這種可以及時洞察稍縱即逝的戰機的能力,確實值得學習。 一個人,遇事需要下決心時,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太堅持自己,導致“剛愎自用”。要么,過于軟弱,出現猶豫不定。 因此,很需要鑒于當時的時機與形勢,準確地把握好中間的度,取得平衡。“敢做”并不意味著“必做”,而是要具備“箭雖在弦上”但卻可以“引而不發”的實力。 04 有魅力,始終保有一份情懷是軍人,有情懷。這種情懷,于上,來自國家,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 如同,退役軍人離隊之際所喊的那樣,“若有戰,召必回”。即使年事已高,依然做到力挽狂瀾,轉危為安。 于中,來自對好友同事的深情厚誼。電影中,高適先后冒死救下大唐兩位重量級的人物,分別是郭子儀和李白,可謂兩肋插刀,情真意切。 于下,雖位居中丞,但仍體恤兵情,及時撤退,不死打硬拼,暫避敵人銳氣,然后,擇機反敗為勝。 正是因為他骨子里有這些美好的素養,超于常人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經歷安史之亂過后,在軍中的地位如火箭一般上升,也成為唐朝Z治成就最高的詩人。 要說高適的魅力,可以體現為三個“情”: 一是友情。三次親登黃鶴樓,次次均為見李白。先是一起飲酒吃肉,讀詩做畫,讓李白也覺得高適心里也有錦繡。 然后,苦心勸說李白不可入贅,無奈之下,留個“否”字便離開。 最后,雖不能見李白,但又想點醒李白,只能在初次相識的地方,送李白一程。可以說,高李之間的情誼,黃鶴樓絕對是個見證者。 二是才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詩來自于高適的《別董大》。
冬天時,兩人在睢陽相會,面對即將離別的友人,高適揮筆寫下這首《別董大》。 意在告訴友人,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試問這天下,有誰不認識您呢?而董大聽到這一句,瞬間振奮起來,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全詩豪邁的意境,灑脫的舉止,使得該詩成為小學四年級課本的選讀詩詞,啟蒙并激勵著小學生。 三是性情。就是敢于直言。當時深居九重之內,不懂得作戰形勢的唐玄宗,非逼駐守潼關的哥舒翰發兵攻打安?山。 結果,潼關失守,長安不保,哥舒翰兵敗殉國。 在唐玄宗從長安逃往四川的路上,高適在進諫時,直直言不諱地稱,潼關出兵命令是完全錯誤的。 雖因一時的耿直,得罪了一些權貴,但繼任的唐肅宗還朝后,對高適還是很信任的,讓他做過彭州刺史,做過蜀州刺史。 所以,高適在唐朝詩人里,官職是比較高的。 其實,高適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現實當中,也包括在軍旅,很多時候,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豈止是三萬里。 高適有能力,自己也很努力,卻一直未得到重用。但高適厲害的地方,則在于多年飲冰,未涼熱血。 他用他的人格魅力,為自己贏得了機會,而當機會真正來了的時候,他又用實力抓住了。 結 語影片《長安三萬里》快結束的時候,縱觀高適的人生,其實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一個寫照:你有能力,也很努力,但并不代表你能成功,決定你的命運的,有時是一個機會。 當然,如果你沒有能力,沒有一直在堅持,就算是機會來了,你也抓不住。 所以,沒事兒多積蓄能力,有事兒多創造機遇。當我們在羨慕豪放不羈的李白時,別忘了多看看高適,這才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 文章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PS:【軍營職心眼兒】問題咨詢群,已經開通。歡迎對軍旅成長有困惑的戰友掃碼加入,暢享一年有關新聞寫作、機關工作、人員管理、職業規劃等無限咨詢。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