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薦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01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02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在攻克堅強的東西時卻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的,這是因為它無法被輕易改變的緣故。 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是不知道的,卻沒有人能實行。 所以圣人說:“承擔一國的恥辱,才稱得上國家的君主;承擔一國的災禍,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言聽上去像是反話。 03 正文釋微 本章的主旨是以水為喻,彰明為君之道。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 ![]() 意思是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在攻克堅強的東西時卻沒有什么能勝過它的,這是因為它無法被輕易改變的緣故。 “易”后人多取王弼解,將之釋為替代之意,然與上下文之間缺乏明確的邏輯承接,因此這里取改變之意。像我們常說的“移風易俗”中的“易”,也包含了改變之意。 水雖為天下至柔,卻能克天下之至剛,譬如當洪水肆虐時,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將堅實的房屋沖垮。即便是細小的水滴,只要持之以恒,也能逐漸穿透厚重的巨石。這是因為水始終保持其趨下的流動方向,不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正是這種方向性賦予了水克剛的潛力。 ![]()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意思是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是不知道的,卻沒有人能實行。 柔弱之能勝剛強,眾人盡知,卻鮮有人愿意實踐。實際上,老子對天道的感悟,并非來自宏大的事物,而是著眼于平凡之處,如水、山谷等我們習以為常之物。但正是在這些普遍性事物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 “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 意思是所以圣人說:“承擔一國的恥辱,才稱得上國家的君主;承擔一國的災禍,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 “垢”,即污垢之意,引申為屈辱。“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后指代國家。“不祥”即災禍之意。 水因居于低處而容納眾多污垢,因此老子認為,想要擔任君王,就必須具備寬廣的胸懷,能夠承受民眾的指責與抱怨。若對民間的批評和異見采取封鎖、武力震懾等手段,沒有承擔一國之詬的自覺,倒不如早早離位為好。 當面對災難時,君王應勇于沖在第一線,視民眾的災禍為己任,把民眾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然而,后世君王在國家遭遇災禍或人民面臨危機時,往往只是派遣幾個大臣聊以慰問或頒布罪己詔,美其名曰自省或檢討自己的過失,實際上已經(jīng)是一種偽善和帶有欺騙性質(zhì)的愚民之術(shù),與“受國不祥”的精神境界相去甚遠。 ![]() “正言若反” ![]() 意思是正言聽上去像是反話。“正言”即得道之言,至道之言,而“若反“則蘊含兩層意思。首先是反常之言,這類言辭不遵循我們?nèi)粘I钪械倪壿嫳磉_習慣,聽起來令人不適或不知所云。河上公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為反言。”而那些無知的庸人,在聽到這些正言后,往往會覺得它們與自己的常識相違背,因而大加嘲諷,實在是愚不可及。 其次是蘊含否定性之言。由于所有事物中都包含自己的對立面,并且不斷在向?qū)α⒚孢M行轉(zhuǎn)換,因而,作為終究實體的道無法用正面表述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只有同時否定事物中存在的矛盾性和相對性,才能揭示世界最后的實相。 這種表達方式在佛學中亦有體現(xiàn),被稱作“遮詮法”,以龍樹菩薩《中論》的“八不中道”為例:“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里的“八不”其實就是一種遮詮的表達。通過對各種觀點和概念的持續(xù)否定,從而逼近事物的本質(zhì)。 即使不談這些抽象的哲理,將此觀念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對我們依然具有相當?shù)膯⑹緝r值。當一個人或一本書讓你覺得這不正是你的想法嗎,或總是讓你感到愉快時,這時候你就要警惕了,想到老子說的“正言若反”,你很有可能只是在照鏡子,看到的是自己想法和觀念的倒影。 ![]() |
|
來自: 新用戶5477KoT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