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讓一位全班倒數第一的學生幫自己管理班級。 結果被人質疑。 為此他解析道:“只要是學生,都有長處,都能參與班級管理。” “小到管理茶杯,大到管理班級紀律,每個學生都各有專職,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魏老師認為,即使打架、淘氣的學生,只要找到適合的班級活給他干,就能揚長避短,發揮所長。 在他教過的學生里,沒有一個是差生,甚至有的成績還超過縣重點中學,成為當年縣級的競賽第一。 可見,沒有沒用的人,只有沒用好的人。 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想要孩子出色,父母應根據孩子的氣質能量,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俄國生理學家巴浦洛夫曾把人的氣質分三種神經系統的特征, 分別是強度、平衡性、靈活性,相對的3種氣質類型是多血質(強/靈活性)、粘液質(強/平衡性)、抑郁質(弱性)。 若父母能根據孩子的氣質差異,因材施教,就能養育健康快樂、積極向上的孩子。 很多人喜歡多血質孩子。 他們思維敏捷,理解能力和領悟力都很強,也非常活潑,跟每個人都能聊得來,對親戚朋友更是嘴甜,是俗稱的社牛。 但這種孩子往往注意力不夠集中,虎頭蛇尾,做事不持久,也容易粗心大意。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副主任韋曉昱曾說: 父母著重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細致,能讓他做事更專注更踏實。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媽媽講述自己的育兒經。 女兒從小就活潑好動,學習好,唱歌跳舞棒,還很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但是上了三年級后,媽媽發現她做題比較粗心大意,還偶爾漏題。 她也曾跟媽媽提出不太想學習,寫字也比較馬虎。 為了改變女兒的粗心,她給女兒布置一些簡單的家務活,比如給花澆水、收衣服等。 剛開始,女兒毛手毛腳的,不是澆水量太多導致陽臺都是水,就是水量過小,第二天花都焉了。 媽媽就一遍遍教她澆水量,還親自示范。 為了提高做家務的質量,媽媽還堅持每天檢查女兒的家務完成情況。 慢慢的,女兒做事變得越來越細心、踏實,也更有責任心了。 學習成績也比以前進步了,數學考試還考了91分。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做了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愛做家務的孩子跟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成績優秀了27倍!” ![]() 其實,做家務和學習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求孩子認真細致,少出錯。 父母越把簡單的家務交給多血質的孩子,孩子就越來越細致、有耐性,會以一種更踏實的狀態向好的方向發展。 細致的手工活既能幫助孩子克服粗心,更能鍛煉他們的小腦發育。 父母不妨多陪陪孩子一起完成下棋、畫畫、折紙等小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孩子就能逐漸變得踏實、細致,有耐心和有責任心。 五一假期,我去閨蜜家做客。 閨蜜喊來女兒,示意向我問好,沒想到孩子一語不發,直接溜回了房間。 閨蜜苦惱地說:“我家女兒總是不愛說話。平時家里來了客人,她也懶得前去打招呼。” “上學也是,眼看要遲到了,還是一副氣定神閑的樣子,不急不躁的。” “女兒平時就喜歡悶在家看書,也不怎么出去玩。” 看著閨蜜家的女兒,不禁讓我想到粘液質特性的孩子。 這種特質的孩子總是比較聽話,注意力集中,做事有持久性, 不易受到周圍事物的影響,這樣的性格容易讓媽媽放心,但這類孩子性格保守、固執,也不喜歡與人溝通,像個“悶葫蘆”。 因而,對于這種固執的孩子不能采用強硬手段,反而用啟發或事實感化等迂回方式去引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尹建莉老師在家庭教育中,一直采用迂回方式來引導孩子,她提倡家庭教育要做到有心無痕。 尹建莉的女兒圓圓小時候吃飯響聲大,尹老師就跟丈夫提前溝通好,在飯桌上故意說: 丈夫假裝剛發現這個問題,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趕快收斂吃相。 圓圓看到了,自然地開始控制自己的吃飯聲音。 為了更好地糾正圓圓的缺點,尹建莉老師還提議每周開一次“提意見會”。 在會上,家庭每個成員都可以給對方提意見,開始是先給爸爸提,再給媽媽提,最后給圓圓提。 在這種公平公正的會議上,圓圓很快就接受了爸爸媽媽對她的“意見”,并樂意改正。 古人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時父母講道理太直接,很容易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導致他不接受,甚至反抗。 反之,父母懂得迂回啟發孩子,用暗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跳出固化的思維中,換種方式、換種思路去思考, 再教他解決困難的方法與技巧,才能讓孩子少走彎路,更好地引導孩子。 還記得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嗎? 古人形容她:“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生活中,有許多孩子也很像林黛玉那樣,他們敏感、情感脆弱,喜歡安靜的環境,受挫能力較低,自卑、孤僻、多疑,也容易受他人影響。 但他們的優點是聽話,做事有規律,媽媽交代的任務一般都能出色地完成。 其實每個抑郁質的孩子都有一種向內的能量,如果父母運用得當,這種向內能量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最強大腦》冠軍王昱珩,人稱“水哥”,他小時候就是一個不愛說話,融不入集體的人。 他喜歡獨處,鐘情于一個人研究動植物,為了觀察螞蟻,他還試過蹲在家門口一個下午。 他從小寡言。有一次放學回家,媽媽問他中午吃了什么,他不直接說回答而是用畫筆畫出了一碗面條。 而對于這樣一個喜歡安靜和獨處的男孩來說,父母沒有批評和阻止,而是“聽之任之”,用行動來鼓勵孩子。 他想去畫畫,就找好的老師來教他; 他想研究植物,就在陽臺上種滿各種植物; 在他9歲那年,還特地送他一缸金魚,輔助他研究。 正是父母的尊重和鼓勵,允許他做自己,造就了王昱珩的輝煌,從幼年的少年天才,到清華美院畢業生,再到《最強大腦》的著名選手。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過: “一些內向的人,他們只是心理能量向內,以至于更注重內心世界。” “我是一朵秋天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 ![]() ![]() 通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幫助廣大園長、幼師、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專業學生、家長以及圖書館員、繪本館員、閱讀推廣人等相關人員提升兒童閱讀指導的專業能力,更好地從事兒童閱讀指導工作。 |
|
來自: 掃地僧一一 > 《120、培養民族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