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 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今天給大家講一講燥濕化痰最好的一個方子就是'二陳湯'。 很多朋友都知道這個方子,它有以下幾味藥組成,其中最為主要的君臣兩味藥,一味是半夏,一味是陳皮。半夏燥濕化痰,為君藥;陳皮理氣和中,輔以燥濕化痰,所以兩者相得益彰。 我們知道身體當中濕和痰之間的轉化關系,首先是脾氣虛,脾虛之后就會生濕,濕是人體的代謝產物,它是液體的、可以流動的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如果堆積時間長了以后就會凝聚成痰,痰的黏滯往往就會阻塞人體氣血的運行,阻塞人體陽氣的生發,于是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而濕和痰往往是合并在一起的,往往是不斷的由濕轉化向痰的過渡過程中去。 因此想化痰,就必須要關注濕,因為它們兩者之間是不分彼此,互相糾結在一起的,所以說燥濕化痰這兩個詞往往是合并在一起來描述的,那么痰濕最容易聚集的部位,或者說最開始聚集的部位在哪里? 往往是在中焦脾胃的位置,要知道這是脾虛生濕,因濕而聚痰,就導致痰濕聚集在中焦,那么會出現什么癥狀呢? 首先是脹滿不適、不欲飲食,再進一步就會出現清陽不升,人的頭也開始昏蒙蒙了,四肢開始出現困倦乏力的情況,如果這個痰濕向上,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肺,肺就會表現出咳痰,往往是以白色的黏痰為主,如果是泛到心,痰氣凌心,就會出現心悸、心慌的癥狀。 以前我們在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時候,也描述過類似的癥狀表現,所以您看這種痰是不是既影響到中焦脾胃的功能,又影響到心肺的功能,還影響到人體氣血的運行和陽氣的生發以及四肢末端氣血的供應?所以說痰濕聚于中焦之后,我們要及時地把它去除掉,而去除中焦痰濕的最好的中藥,最好的成方就是'二陳湯'了。 這里面的君藥是半夏,臣藥是陳皮,半夏燥濕化痰,也就是說它既解決了濕的問題,又解決了痰的問題,把兩者之間轉化的關系給阻斷掉了,加上陳皮就起到了寬胸和中理氣的作用。 要知道不管燥濕也好,不管化痰也好,它都是可以流動的,濕是流動的、痰是黏滯的,但是它也可以流動,所以我們必須要在燥濕化痰的基礎上來輔以行氣,而陳皮恰恰就補充了半夏的不足,加強了行氣化滯的作用,而且它行氣化滯,化的是哪里的氣?行的是哪里的滯?就是我們中焦的氣、中焦的阻滯。 此方名為“二陳”其實是有兩個含義: 一個含義是說用半夏也好,用陳皮也好,最好都是放置時間長的,所以我們取“陳”這個字來代表用藥當中對炮制方法的要求,于是“二陳”就代表半夏和陳皮要放置陳才效果好。 第二,“二陳”又代表半夏和陳皮各取等量,雖然有君有臣,但是兩者必須搭配在一起才能發揮很好的作用,燥濕化痰、行氣寬中,兩者結合協調發揮合適的作用,所以說“二陳”的另外一個意思是強調這兩者之間等分或者它們的這種作用必須要平等的對待,那么有這兩味藥就夠了嗎? 其實我們在臨床當中開方的時候,大家會注意到經常在很多的方藥當中都有二陳的影子,比如說我單用這兩味藥取其主要的方義,把它包含于其它的藥味組成的方藥當中,這是我們臨床當中常用的方法。 但是如果我們想單用二陳湯的話,那我們還要注意增加以下幾味中藥,一味是茯苓,健脾而滲濕,那么滲濕就助了半夏和陳皮的燥濕化痰的性質,同時它又在健脾。要知道產濕的源頭不就是因為脾虛嗎?所以茯苓又有健脾之效,跟半夏陳皮結合在一起,作為佐藥來使用。 此外還有炙甘草作為使藥來使用,以上4味藥前3味藥半夏、陳皮、茯苓各取9克,再用炙甘草6克放在一塊共煎。 在煎煮的過程當中,我們還要再放入少量的兩味中藥佐制一下,一味藥是生姜,切五片生姜,放在剛才我們所說的這味中藥當中。另外我們再加上一個烏梅,是什么意思呢?生姜有溫中之性,同時讓生姜也解半夏的小毒,但是現在我們在臨床使用的時候,有姜佐制過的叫姜半夏,您用的不是清半夏,您用的是姜半夏,那就沒有關系,您就可以不用放姜,直接用姜半夏即可。 再有就是放一粒烏梅,要知道我們在化痰的時候,我們要化它、要散它,用一粒烏梅,取它的收斂之性,收納肺氣,防止肺氣過度的耗散,這是一種佐制的方法。 記住在剛才的四味中藥當中,少佐一點生姜片或者用姜半夏9克,然后再加上一粒烏梅,這樣來共煮共煎之后,就是我們著名的'二陳湯'。 這時候有的朋友會問:“這樣的'二陳湯'能夠取得燥濕化痰之性,那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適合,我有阻滯不暢、食欲不振、咳白痰、粘痰的情況,那我到底適不適合用這味藥?”請您理解我們在這也很難推薦給您用,即使是成藥,即使是非常安全的一些中藥,我們也盡量的不推薦給您。因為任何藥都有偏性,您對自己的身體判斷,不要聽了一節課之后就馬上對號入座。 人的身體是非常復雜的,我們經常跟患者說,您看您得病不照書得,書上都是很簡單、很單純的情況,而人體往往是一些復雜性的情況、有主有次的情況。所以我們需要找專業的醫生來進行辨別。 那么這時候怎么辦?今天我們在二陳湯之后再推薦給您,身體當中自備的'二陳湯',用兩個穴位來對應,一個是陰陵泉,它具有健脾之性,又有利濕之性。 此外還有一個化痰最牛的穴位,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無形之痰,它就是足陽明胃經的豐隆穴。 用陰陵泉和豐隆穴點揉的方法來健脾利濕、化痰行氣,如果您有符合'二陳湯'的相關癥狀,就不妨經常的去點揉陰陵泉和豐隆吧,每個穴位點下去,揉動它,注意力度要滲透下去,出現明顯的酸脹感,再去局部的揉動,這樣點揉的方法在一個穴位當中,我們至少要操作3-5分鐘,所以兩個穴位就差不多10分鐘左右就可以,如果您有時間可以左右腿都操作,如果您沒有時間只做單側也沒有問題,然后再去做另外一側。一天當中建議做3-5次。 ![]() ![]() 文字 | 程氏針灸 圖片 | 程氏針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