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犀牛角)(奇奇中醫堂整理) 【本經原文】 犀角,味苦,寒。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殺鉤吻,鴆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魘寐。久服輕身。生山谷。 【釋名】《名醫》曰:生永昌及益州。案《說文》云: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爾雅》云:犀似豕。郭璞云:形似水牛,豬頭大腹,痹腳,腳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鼻上,一在額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橢,好食棘,亦有一角者。《山海經》云:琴鼓之山多白犀。郭璞云:此與辟寒,蠲忿,辟塵,辟暑,諸犀,皆異種也。《范子計然》云:犀角出南郡,上價八千,中三千,下一千。 犀角,即犀牛角,中藥名,為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性味酸咸,寒。為清熱藥,清熱涼血藥。功能清熱、涼血、定驚、解毒。 犀牛是哺乳類犀科的總稱,主要分布于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所有的犀類基本上是腿短、體粗壯。體肥笨拙,體長2~4米,肩高1.2~2米;體重5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于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 犀角,別名:低密(《綱目》),烏犀角(《證治準繩》),香犀角(《現代實用中藥》),犀牛角。 【產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東南亞,我國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生山谷中。 【性味】 味苦酸咸,性寒,無毒。 【歸經】 入心經、肝經、胃經。 【功效】 犀角為散邪、清熱、涼血、解毒要藥。清熱涼血,定驚解毒。 【主治】主傷寒時疫,發黃發斑,風毒中惡,狂言妄語,治胃中大熱,痘瘡黑陷,吐血下血,蓄血譫語,能消痛化膿,解毒定驚。 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 【相關論述】 1.別錄:傷寒、瘟疫、頭痛寒熱、諸毒氣,令人駿健。 2.藥性: 辟中惡毒氣,鎮心神,解大熱,散風毒,治發癰疽瘡腫,化膿作水,療時疾熱如火,煩毒入心,狂言妄語。 3.徐靈胎: 養心開竅,解毒除邪。 4.味苦、酸、咸,寒。入手少陰、足陽明經。散心經之火、瀉肝木之邪,清胃中之熱。傷寒時疫,煩嘔發斑,畜血譫語,發狂發黃,及吐血衄血,驚癇心煩,痘疹血熱,癰疽,概無不治。 5.得升麻,散陽明結熱。(通利陽明血結。)配連翹,治熱邪入絡。(磨尖入藥,發汗甚速。)佐黑角尖,磨汁沖服。鎊,水煎亦可。娠婦服之消胎氣。 【相關治方】 ①治溫熱暑疫,痙厥昏狂,譫語發斑,舌色干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夾帶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烏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黃芩各六兩,真懷生地(冷水洗凈浸透搗絞汁)、銀花(鮮者搗汁用尤良)各一斤,糞清、連翹各十兩,板藍根九兩,香豉八兩,元參七兩,花粉、紫草各四兩。各生曬研細(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如無糞清,可加人中黃四兩研丸。(《溫熱經緯》神犀丹) ②治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犀角尖二錢(沖磨),元參心三錢,蓮子心五分,竹葉卷心二錢,連喬心二錢,連心麥冬三錢。水煎服。(《溫病條辨》清宮湯) ③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一兩,黃連(去須)三分,山梔子仁一兩半。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圣濟總錄》犀角湯) ④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兩,茵陳二兩,黃芩一兩,梔子仁一兩,川升麻一兩,川芒硝二兩。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又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犀角散) ⑤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⑥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二兩(鎊屑生用),桔梗二兩(生用)。上二味,搗羅為散。暖酒調下二錢匕。(《圣濟總錄》生犀散) ⑦治下痢鮮血:犀角(屑)、干地黃、地榆各二兩。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古今錄驗方》) ⑧治小兒瘡疹,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或赤斑點者:犀角(鎊)、甘草(炙)各半兩,防風二兩,黃芩半兩。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治孩子驚癇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錢匕,水二大合,服之。(《廣利方》) ⑩治小兒丹毒,遍身游走,風熱煩躁昏憤:牛蒡子(炒)、荊芥、防風、黃芩各一錢,犀角五錢,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貼之,干則另換。(《奇方類編》犀角消毒飲) ⑾治熱病咽喉赤腫,口內生瘡,不能下食:犀角屑一兩,川升麻一兩,川大黃(銼碎,微炒)一兩,馬牙硝半兩,黃柏(銼)半兩,黃芩一兩。上藥搗篩為散,以水四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兩沸,放溫,徐徐含咽。(《圣惠方》犀角煎) ⑿治亦眼腫痛:犀角末半兩,秦艽(去苗、土)二兩,黃連(去須)、滑石(碎)、馬牙硝各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出油)半兩。上六味,搗研為末,和勻,以沙糖水一處入藥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湯化洗之。(《圣濟總錄》犀角膏) ⒀治瘭疽:飲犀角汁。(《千金方》) 【用法用量】 內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湯,0.5~2錢;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 【注意禁忌】能消胎氣,孕婦忌服。惡烏頭,忌鹽。痘瘡氣虛無大熱,傷寒陰癥發躁,脈沉細,足冷,渴而飲不多,且復吐出者均忌。 3、《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氣。 4、《本草經集注》:松脂為之使。惡藋菌、雷丸。 5、《綱目》:升麻為之使。惡烏頭、烏喙。 6、《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太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炮制】 犀角片:取犀角劈咸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干。 犀角粉:取犀角銼粉,研成極細粉末。 【原形態】 ①印度犀 又名:獨角犀(《綱目》)。體格粗壯龐大,體重僅次于大象、河馬,身長約3.2~3.5米,肩高達1.8米。頭大,頸短,耳長,眼小,鼻孔大。皮膚堅厚,除耳與尾外,完全無毛。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呈楯狀,皮膚表面有很多疣狀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帶紫色。雌雄獸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圓錐狀,粗而不長,普通長約30~40厘米。四肢粗壯,均3趾。 生活于亞熱帶的潮濕、茂密的叢莽草原。獨棲或兩只同棲,夜行性,嗅覺、聽覺強,視覺弱。以鮮枝、嫩芽、竹、芒果等為食。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②爪哇犀 又名:小獨角犀。形與印度犀相似而較小。皮膚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條褶上下完全連接。本種僅雄獸有角,生于鼻端,角較小,長僅25厘米左右。 生活于熱帶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曬。常獨棲或雌雄同棲,以鮮枝、嫩芽、葉、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分布爪哇。 ③蘇門犀 又名:雙角犀。體形最小,身長約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后角短,縱列而生。上唇不突出。 生活習性與上種相同。分布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