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6個民族的起源之42——哈尼族 元陽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美得震撼人心。它是哪個民族開辟出來的呢? 他們又為什么要費盡心力地開辟出一層一層的梯田呢? 大家好,我是孩子的百科。 ![]() 一、人口分布 哈尼族是個跨境民族, 緬甸稱為高族,約20萬人; 老撾稱為高族,大概有10萬人; 泰國稱為阿卡族,約8萬人; 越南稱為阿卡族,約4萬人。 我國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人口數量為1733166人。 ![]() 二、民族起源 哈尼族的起源主要有土著說、東來說、北來說、夷越融合說等,其中氐羌為主體族源的北來說是目前主流的看法。這些看法,也從側面驗證了民族融合的理論,說明哈尼族是個多族群融合后,形成的民族。 孩科在氐羌為主體的北來說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看法,歸納出哈尼族的大致起源路徑,供大家參考。 ![]() 氐羌族群很早就游牧于西北的甘、青高原。 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62年之間,秦國迅速擴張,氐羌族群受到攻擊,再加上環境改變等原因,氐羌族群被迫流散遷徙。其中一部分從巴顏喀拉山兩麓,沿雅礱江到達四川,然后在雅礱江、大渡河流域生活了很長時間。為了適應大渡河畔的平壩環境,他們定居下來,開始農耕生活。 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已經到達川西南、滇北的廣大地區,大渡河以南的那部分被稱為“和夷”。他們是哈尼族的先祖族群。“和夷”是個統稱,包括蜀人、氐、羌、叟、僰、笮等族群。 到秦漢時期,逐漸南遷的“和夷”族群已經進入包括滇東北、滇西北、洱海、滇池等廣大地區,而“和夷”的各族群在相互交流中也在不斷融合。 漢晉時期,這個族群逐漸從母系社會步入父系社會,稻作的農耕生產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族群也變得穩定而富庶。 經過南北朝時期的分化融合,到唐朝,當時的南詔政權時期,這些族群被稱為白蠻、烏蠻等,而烏蠻中的一支“和蠻”,就是哈尼族的先民。 ![]() “和蠻”在滇中地區定居不過數百年,因為戰爭,不得不再次南遷。此次南遷的路線主要有三條,版本很多,各版本之間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本文把相同部分羅列如下。 第一條路線是,從曲靖經昭通到達滇東南的六詔山區; 第二條路線是,從洱海流域經巍山、景東、鎮沅、墨江、元江、普洱,到達西雙版納地區; 第三條路線是,從滇池流域經安寧、易門、峨山、石屏、建水,到達紅河流域、哀牢山地區。 公元十世紀左右,“和蠻”已經在六詔山區和哀牢山區定居下來。這個南遷的過程是持續的、緩慢的, 因為戰爭、瘟疫以及其他強族的侵擾,他們不停退讓、搬遷。而為了回避山下和山上的那些強族,哈尼族選擇了半山腰的位置,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硬生生地開辟出一片片梯田來,著實讓人敬佩。 宋朝時期,“和蠻”被稱為“和泥”。 公元13世紀,自稱阿卡人的一支哈尼族先民,因為躲避蒙古軍隊的侵擾,南遷到云南南部邊境地區。 元朝時期,哈尼族先民被稱為“斡泥”。 公元14世紀中期,明朝遷移南京、山西、湖廣、江西、貴州等地的漢族充實云南各地,不少漢人進入六詔山區,隨即苗、瑤等民族也相繼遷入六詔山區,部分融進哈尼族之中。 明朝時期,被稱為“窩泥”。 公元17世紀中葉,吳三桂的鎮壓和屠殺,哈尼族為了生存,隱瞞身份,融入當地民族之中;靠近紅河的,西遷到哀牢山,和哀牢山地區的哈尼族聚合。 公元19世紀末,云南大動亂期間, 一部分阿卡人從云南南部邊境繼續南遷, 一部分進入緬甸; 一部分進入越南和老撾; 后來又有一部分阿卡人從緬甸進入泰國北部山區。 清朝時期,被稱為“窩泥族”。 哈尼族先民的遷徙具備整體規模由北向南,部分零星向周邊擴散,長距離和短距離、節點式并存的特點。而其他族群的融入也隨著哈尼族的遷徙一直持續。 ![]() 三、語言文字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哈尼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哈尼族大多能夠講漢語、傣語等語言。 以前沒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在國家的幫助下,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創造了屬于拼音文字的哈尼文,1958年試行,1981年又進行了修改、補充和調整。 ![]() 四、民族印象 哈尼族是個歷史悠久、勤勞堅毅的民族。在外族的壓迫和侵擾下,她總在避讓,總在遷徙;在山上和山下強族的擠壓下,他們無奈選擇貧瘠的半山腰居住。勤勞和智慧的哈尼人卻出人意料地創造出磅礴大氣、巍巍壯觀的元陽梯田,讓人為之驚嘆不已。 ![]() ![]() ![]() ![]() ![]() 好了,哈尼族的全部內容到這里就結束了,歡迎批評指正,我是孩子的百科,我們下期聊聊白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