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江蘇省通志稿古跡志 第三卷 常州府鎮江府

     新用戶4541Ay47 2023-08-04 發布于上海

    第三卷 常州府鎮江府

    常州府

    毗陵  今常州武進縣。《王國志·朱治傳》:黃武元年,封毗陵侯。

    武進舊城  在武進縣西北七十里千秋鄉,吳大帝改丹徒為武進。南蘭陵故城,在武進縣西北。晉太興元年,蕭整自蘭陵過江,居武進之東城里。時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始置南蘭陵郡及蘭陵縣。《南畿志》云:府北八十里萬歲鎮西南。姑幕城,在武進縣西南六十里。東晉僑置于晉陵南境。今有大姑小姑二城。

    鼓城  在武進縣東北二里德澤鄉。有方圓二城,東西相對。或作虎城,《南畿志》作古城。又縣北有韓城,《南畿志》云:五代時,有韓王筑此。縣北三十里有酬城,又北十五里有祿城,皆五代時戍守處。

    傅洛城  在武進縣西北九十里,今通江鄉傅莊即其地。《祥符圖經》作博洛城。

    南東莞故郡  在府南境,東晉僑置于晉陵南。

    南彭城故郡  在府境,晉元帝時分武進置。

    晉陵故縣,即今武進縣治。吳延陵邑,季札所封。漢為毗陵縣,晉懷帝時改為晉陵。《大明一統志》云:即今公館。

    毗陵宮在府東南十五里夏城鎮。隋大業間,敕十郡兵匠于郡東南創宮苑。周十二里,內為離宮十六,環以清流,蔭以嘉木,擬于洛陽西苑,而奇巧遇之。今自城而東南,岡阜環列,地形高昂,即其遺址。

    陳氏書樓  在武進縣奔牛鎮。梁武帝素與陳文表善,帝即位,授以官,不受,愿歸教子,敕建是樓居之。

    紅梅閣  在武進縣古薦福寺,相傳薛道光與張叔修煉于此。

    香泉亭  在武進縣牛郎橋下。有井泉香冽,能愈病。宋蘇軾建,今圯,“坡仙遺跡”匾額尚存。

    東山亭  在武進縣荊溪館前。唐大歷中,郡守獨孤及建,韋夏卿記。

    多稼亭  在郡治內子城西北隅。宋乾道間,郡守晁子健建,張栻為之記。《大明一統志》:宣德中重修。

    榮賜亭  在武進縣狀元橋西南。宋大觀三年,會試天下貢士,獨毗陵五十有三人,詔褒之,賜州守徐申爵一級。申遂立坊于橋南 曰“進賢”,建亭曰“榮賜”。

    琴臺  在武進縣伯牙瀆。一室空洞,虛應有聲,若琴。相傳伯牙于此鼓琴,棄琴瀆中,瀆產琴魚,弦徽悉備。

    金牛臺  在武進縣奔牛鎮西五里。《輿地志》云:漢時,有金牛出山東石池,到曲阿,人棚斷其道,牛驟奔,故名。齊高帝嘗與蕭順之登此。

    留瓠堂  在武進縣安德門內,明天順間徐王南《所居。讞嘗遇一道士,奉之甚虔。王南《貧,道士以囊金留其家而去,數年未嘗解其囊。道士義之,投一瓠而別 曰:“冬來無蔬,剖而食之”。及剖得醫方一卷,試之輒應,遂大富,乃名其室。

    宣嘉堂  在武進縣舊晉陵縣治東。宋大觀間,縣令李景得古甓,有篆文曰“位至公卿,功冠天下令名宣揚,萬姓嘉昌”。字畫奇古,遂以名堂。

    梅庵  在武進縣。明宮諭趙琬筑,楊士奇、周忱、商輅皆有記。薛碹顏其堂曰“桃李先芳。”

    李仆射宅  在武進縣羅墅西北,齊尚書李安民居此,倚馬石猶存。

    陳氏別業  在武進縣徐墅西。宋通判陳炤別墅,手植古檜,大數十圍,今名陳墅。

    萬歲街  在武進縣阜通鎮,梁武帝故里。

    天子路  在武進縣萬歲鎮西。舊傳秦始皇游此,或曰齊高帝出鎮東城,及為天子,后人呼為天子路。

    孝義里  在武進縣通吳門外孝仁鄉,梁孝子佘齊民所居。宋避熙陵諱,改曰“孝義”,即以名鄉。

    鐘村  在武進縣西北三十五里,相傳鐘子期所居。

    孝感瀆  在武進縣滆湖西。舊傳晉王祥孫俊封永世侯,嘗居此陵,追慕祖德,故以名瀆。

    古毗陵驛  在武進縣天禧橋東枕漕渠。以通荊溪,一名荊溪館。宋高宗車駕幸金陵,常經此。

    八角井  在武德縣臥龍僑下,明沙世榮所鑿。時大旱,居民飲濁水輒病,世榮掘井供眾飲,一方賴之,呼為沙氏義井。又陽湖縣東明寺亦有八角井,味甚芳冽。相傳明天啟間,有龍從井出。

    沸井  在武進季子廟前。

    獨孤檜  在郡圃,唐郡守獨孤及所植。

    木棉  在武進縣金牛墩亭上,大數圍、挺無枝葉。高宗純皇帝南巡,召善繪者圖之,莫能肖。刮其皮,則夾岸房屋、人物皆映其中。

    臨川里  在武進縣。宋王安節殉難于此。其四世孫自臨川來,居此守墓。今坊額猶存。

    漢刺史劉繇墓  在府北濱江。史稱繇卒于豫章,孫策載其喪還葬。  諫議大夫蔡邕墓在武進縣。

    晉瑯琊王墓  在府城西五里運河南,即今所祀之瑯琊王神也。  隋司徒陳仁呆墓,在府陳灣山,相傳山以墓得名。

    宋忠定張壽墓  在府境,元被發。  知州許琮墓,在馬跡山大墅灣。琮子季玉年十八,登乾道二年進士,擢知制誥,以忤權貴,謫知汾州,盡心民事,人頌之。又有探花許必勝墓,亦在馬跡山,琮之后也。

    宋直龍圖閣鄒浩墓  在青山門外,地名林莊,墓道在直街西。浩崇寧中歸自嶺表,政和初卒,葬此。嘉定間,郡守胡衛命教授趙琳即墓建庵,給田贍祀事。附元脫脫木兒復修鄒忠公墓詩序:至正庚寅冬,常之監郡太守率寮屬祭道鄉先生鄒忠公之墓,士君子莫不賦詩以頌休德,俾予題其端。予惟道鄉先生實故宋之忠臣,當元符間,正言極諫,務去奸邪,以清弊政,而整綱常。言弗見施,譴黜不悔,載諸史傳,赫赫猶在人耳目,萬世祀之,不可泯也。自元兵平宋,迄今百余年,松楸凈盡,地亦在村氓漁牧寒煙野草間,獨遺冢存焉呼!可憫也。問之監守是郡者,未嘗一至而訪其事,日往月來,其不沒于耕犁者幾希矣。今二公以內朝之碩臣,出蒞茲邦未逾年,政平人和,兇遁奸革,既底于理,而又崇學校之教,訪前賢之跡,百廢具興,行前人之所未行,于是郡人謝子蘭乃上鄒事以請,二公樂從之,即歸墓田籍于學。至是,具牲帛親抵于郊以祭,為之伐穢榛、剪奧草、立華表以聳瞻視,求斷碑而獲遺文,則久荒之墓復蔚然于林莊矣。及歸,仍命構祭亭、樹松柏、立石以記。若二公者,非有忠君之盛心,惡能舉忠臣之墜典哉!遂不辭而書其實,用達于廊廟得人者。

    宋都統王安節墓  在府城西關內,四世孫伯瑪祔,江西進士,以其殉節于此,乞改教于常,因家焉。  兵部錢治墓,在武進縣旌孝鄉北原,歐陽修表墓。  參政張守墓,在武進縣朱夏墅。

    知縣邵文炳墓。在武進縣魏村鎮北。文炳知于潛,有循政。敕建墓塋。

    元參政陳祖仁墓  在武進縣蠡河東,學士李時勉志。

    明陶將軍墓  在府元妙觀前,明初戰歿葬此。  贊善陳濟墓在府茶山路西。  御史錢一本墓在武進縣。  都御史唐順之墓,在武進縣陳渡村。  御史王章墓在武進縣安善鄉。

    大學士呂宮墓  在武進縣繆賢壩。  戶部尚書趙申喬墓,在武進縣棲鸞鄉。  編修張惠言墓,在武進縣循理鄉塘北橋。

    胥城  在陽湖縣永勝西鄉上店西,東晉時僑置莒縣于此。《南畿志》云:舊傳子胥所筑。

    淹城  在陽湖縣延政鄉。《越絕書》云:毗陵縣南城,故淹君城也。其城三重,周廣十五里。今外城多圯,內濠亦湮,而內城、中城屹然。中濠、外濠廣可十五丈。  又留城在淹城東五里,相傳吳王囚越質子淹留于此,故名。

    青城  在陽湖縣阜通鎮。南有圓壇,西有方壇,蓋蕭齊以蘭陵為湯沐邑,置此為郊祀所。稍西即蘭陵城也。

    避暑宮  在陽湖縣馬跡山之內閭灣,世傳吳王闔閭避暑處。《大明一統志》云:有井名闔閭井。

    洗馬橋  在陽湖縣迎春橋南。《祥符圖經》云:隋陳司徒洗馬于此。

    正素坊  在陽湖縣學河前,宋郡守徐申建,以張鑿賜號正素處士得名。

    艤舟亭  在陽湖縣文成壩,宋蘇軾至常系舟處。清乾隆二十二年,高宗南巡,郡人即故址筑行宮,為駐蹕所。

    橫山堂  在陽湖縣橫山麓。宋胡修簡宗愈歸老,作堂橫山,故名。

    顧山人草堂  在陽湖縣橫山。唐沈佺期有過橫山顧山人草堂詩。

    凝露堂  在府治后。唐獨孤及守郡時,有甘露降,宋紹興間,郡守鄭作肅因建堂名之。

    城東書堂  在陽湖縣夾城圖,宋楊文靖講學處。先是周恭先講學于此,從游者眾,不能容,復創城西書堂,其弟子孚先主之。文靖至,乃皆讓席,師事焉,后建為文靖祠。

    陸龜蒙宅  在陽湖縣飛云嶺。

    楊龜山故宅  在陽湖縣陳灣張山南慈云庵內。清道光元年,復龜山書院,設栗主祀之。

    何墅  在陽湖縣坂上東三里許,以何之元隱居得名,子孫遂家焉。

    桃園  在陽湖縣會龍橋南,舊名桃源。春時桃花盛開,延袤數里,游人四集,擬武陵焉。

    邱家園  在陽湖縣大墅,明初邱梢工故居。明太祖征陳友諒,梢工泊岸側,友諒舟過,順流追之,以此就殪,不受封,日求一醉,上命光祿寺給之,常醉臥屋角上,后不知所終。

    龔巷  在陽湖縣十六都四圖。明洪武初,龔明任山西徐溝縣主簿,卒,妻石氏奏夫貧不能歸櫬。上許馳驛歸,且表其第曰:“龔巷門閭,”仍著令凡秩卑官貧者得請乘驛。

    孫學士山莊  在陽湖縣古竹西寢山麓。由麓至耿灣十里,臨湖壁立,又名十里山莊。宋孫覿筑園于此,遺址猶存。

    顧坡  在陽湖縣化被王廟旁,以顧愷之得名,或云即其宅。

    劍井  在陽湖縣永豐東鄉。《風士紀》云:葛仙翁駐鶴地,有劍躍入水,白虹亙天。

    趙氏義井  在陽湖縣。元時,郡人趙云鄉鑿以濟渴者。凡八:一在正素坊北。一在新坊橋東街側。一在元豐橋八字尖。一在天井巷。一在曹家巷。一在天禧橋北。一在拱直道院前。

    葛井  在陽湖縣云居院東。相傳為抱樸子煉丹井,不竭。

    子胥試劍石  在陽湖縣耿灣嶺。相傳子胥誓師處,有石中分為兩,云子胥試劍石。  觀音石高二丈許,在陳氏園后,移置郡廟。清咸豐間廟毀,此石僅存。

    靈石  在陽湖縣惠化鄉占石村古祠前。石形如柱。舊傳有取之者,風霆大震遂止。

    文石  在陽湖縣東直街隋司徒廟,后移置縣學明倫堂前。清康熙三十二年,郡守于琨甃石作臺。

    天慶觀畫龍  在陽湖縣東門直街寥陽殿壁,題姑蘇道士李懷仁筆。世傳懷仁酒豪,嘗呼龍松江山,狎而觀之,以此畫入神品。一日大醉,睨殿壁,索墨汁數斗,立就雙龍,觀者辟易。

    太平寺畫水  在陽湖縣東門直街彌陀殿壁。郡人徐友畫。清濟貫河,一筆起西北隅,縈繞數十丈,疑若飛濤騰涌。

    晉將軍曹橫墓  在陽湖縣橫山沖虛觀。宋縣令潘洞得巨磚,有“咸康八年右將軍散騎常侍”字。

    南唐將軍柴克寬墓  在陽湖縣柴墅。

    宋太守李余慶墓  在陽湖縣橫山。  侍郎張鑄墓在陽湖縣許村。  侍郎孫覿墓,在陽湖縣毛家橋之西。  樞密胡宿墓,在陽湖縣萬安鄉。歐陽修志銘。  教授周孚先墓,在陽湖縣安上鄉殷坂。弟恭先亦葬此。明郡守李嵩立碣,墓側有祠。  侍郎霍端友墓,在陽湖縣千墩,孫覿志。

    尚書下長卿墓,在陽湖縣永勝西鄉。  學士蔡戡墓,在陽湖縣壺公山。  古忠義冢,在陽湖縣孝仁鄉周巷西北。宋德祐乙亥,毗陵被兵,白骨盈野。元至正間,判官鄭云翼收瘞萬計。有龔締作記,趙孟煩書。

    明尚書王俱墓、都御史王沂墓,俱在陽湖縣三保橋。  尚書白昂墓,在陽湖縣定安里,大學士李東陽志銘。  尚書周金墓在陽湖縣者塘。  謝應芳墓在陽湖縣橫山南。  尚書孫慎行墓,在陽湖縣東門外金檻里。  巡撫許鼎臣墓在陽湖縣青龍橋。  巡撫劉熙祚墓在陽湖縣南湫。尚書陳洽墓,在陽湖縣三橋東南,大學士曾棨志。  知府陳實衣冠墓,在陽湖縣通吳門外,邵寶有遺愛邱記。  孝子宋有稷墓,在陽湖縣新塘鄉下浦。  隱士邱梢公墓,在陽湖縣迎春鄉小墅。

    清工部侍郎周清原墓  在陽湖縣江村。  副都御史徐元洪墓在陽湖縣滆湖濱。  布政使贈太仆卿吳碭墓,在陽湖縣迎春鄉耿灣。  御史管世銘墓,在陽湖新塘鄉陳灣山。  趙氏忠節墓,在陽湖中右鄉古村。咸豐十年,教諭贈道銜趙起闔門殉難,鄰人舉諸尸瘞園中西北隅。

    闔閭城,在無錫縣西南四十五里富安鄉,近太湖。《越絕書》云:伍員取利浦及黃瀆土筑闔閭城。

    范蠡城  在無錫縣西十里。《輿地志》云:越伐吳時,范蠡所筑。《吳地志》云:在古歷山西,今謂斗城,猶存故址。

    黃城即春申君城  在無錫縣西十二里,俗謂之黃斗城。《史記》云:楚徙封黃歇于江東,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即此。《后漢郡國志》注:春申君城在無錫。

    新安城  在無錫縣東南三十里。元初,置新安巡司于此。至正中,張士誠筑城為屯兵之所。

    春申澗  亦名黃公澗,在無錫縣望湖閣之西。舊有春申君祠,見陸羽《惠山寺記》。山半有大石,鐫“臥云”二字,邵寶所書。

    溪山勝概樓  在無錫縣,元華鏌建,鄭元祐書額。

    望湖亭  在無錫縣西北。唐李紳建,以望芙蓉湖,后改為半山亭。

    締嶺亭  在無錫縣惠山西。宋光祿滕中允建,以花木繁盛若錦締故名,今聽松庵即其遺址。

    御亭  在無錫縣東南望亭鎮,孫吳時立。《晉書·顧眾傳》:蘇峻反,庾冰鎮御亭。《咸淳志》:望亭舊名御亭。

    萬竹亭  在無錫縣湖埭中。宋蔣重珍筑堂于此,有亭曰“萬竹”,自為記。又有東朱亭,為朱子也。  二友齋,尤袤筑,為楊萬里陳亮也。

    曲水亭  在無錫縣惠山寺。陸羽《惠山寺記》:前有曲水亭,一名歇馬亭。

    云海亭在無錫縣華藏寺前。

    讀書臺  在無錫縣惠山寺左,唐李紳讀書于此。

    歷山草堂  在無錫縣西七里歷山,即惠山也。宋長史湛茂之讀書處,其故址今為惠山寺。

    仁山堂  在無錫縣西溪。元強以德筑以奉母,趙孟順顏之曰“仁山”,虞集為之記。

    錫麓書堂  在無錫縣秦皇塢下。宋尤袤讀書處。結廬數椽不事雕飾,歷四傳無所更易。又有遂初堂,孝宗手書“遂初”二字賜焉。后袤十四世孫質重構,明歸有光為記。

    寄暢園  在無錫縣惠山寺左。明秦金建,舊名“鳳谷行窩”,其族孫耀易今名。圣祖南巡,臨幸是園,賜額二:一曰“松風水月”,一 曰“山色溪光”。諭德泰、松齡恭摹勒石。

    碧山吟社  在無錫縣惠山南。明秦旭建,結十老賦詩,沈周繪圖,徐有貞作記。

    水居  在無錫縣五里湖之濱。明高攀龍歸里讀書、靜坐之地,右曰“可樓”。前曰“月坡”。又城南有止水,即攀龍自沉處。附明攀龍記:漆湖之干有洲焉,可二十步,三分贏一以為廣,其外池周之,其外堤周之,又其外山周之,所謂軍將漆塘諸山也。主人即洲作居,以水為垣,豁然四達。主人偃息其中,以水為娛,泊然自得。或憑軒而眺,或隱幾而瞑,或曳杖而游。目之所赴,意之所遇,魂魄之所安,無非水也。居久之,于是主人閱日月升沉、云霞起滅、草木榮瘁、禽魚往來,與四時百物相代謝,于一水之間而忘乎其為我也。居又久之,于是主人且宅天宇之寥廊,餐元和之膏潤,乘浩氣而翩躚,上下于無窮之門而忘乎其為水也。或 曰:子之樂,微矣、獨矣。主人謝不敏曰:夫造化者,固逸余于是夫。吾請問之,及命之泰。筮得節之兌,其卦曰:水澤,其辭曰安節亨。主人莞爾而笑,乃歌曰:可以樂饑,泌之洋洋兮,所謂伊人,在水中央兮。

    實界山房  在無錫縣五里湖之濱,明王問所居,歸有光為記。

    澹寧居  在無錫縣西溪,馬世奇故宅。

    龍尾道  在無錫縣西龍山北。《越絕書》云:春申君徙封故吳墟開此。

    王右軍莊  在無錫縣西北洛社市,即今開利寺。

    菰川莊  在無錫縣菰瀆之上。戶部華云建,沈周有圖,今為福城庵。

    愚公谷  在無錫縣惠山寺右,中有龍縫泉、鄒迪光園。

    華坡  在無錫縣惠山寺之東,晉孝子華寶所居,今有孝子祠。附元高明華孝子故址記:惠山寺之東偏,當泉水之上有三賢寺。按志書,今祠址華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廢,吳人王彬始復。倡建既成,則以三賢事刻諸石。且 曰初址實孝子故居,孝子之事不可以沒而不著,復礱其碑,因以記其事,彰善也。孝子名寶,晉義熙末始八歲。父豪戍長安,且行謂曰“我還,為汝冠”。后長安陷,父歿。寶奉命,至七十不婚冠。或問之,不忍答,輒號慟彌日。建元三年,詔表其門閭。凡史載孝子事若此。蓋自西晉以來,尚淵虛,賤名檢,教弛法敦,波流風靡,而孝獨能篤至行,終始不渝,其誠意惻怛,可以貫金石、干云霓,若與宇宙日月同其久。于此見天之降衷,人之秉彝,不以衰世末俗而有異也。孝子晉人,而謂齊孝子者,蓋孝子生于晉,長于宋,歿于齊,當其一身而天下三易姓。當時居朝廷有爵位者,朝事司馬氏,夕事劉,朝事劉,夕事蕭,恬不以為怪。而孝子奉父一言,七十余年未嘗斯須忘,以至歿身不替。使當時朝廷有爵位者,其奉君命、恪官守,亦咸若華氏子,則晉當不為宋,宋當不為齊,而孝子宜不日齊孝子也。凡游于茲者,憩幽林,酌清泉,臨風覽古,懷三賢之高風,慕孝子之至行,有志者宜加奮勉,其未能者則澄思革心,勉追遐躅,是則某所以樹碑之意云耳。夫人性一耳,有為者亦若是,吾徒宜毋自怠。

    金蓮池  在無錫縣惠山寺。其水自第二泉流潴其中,金蓮蔓生,葉如荇,花色黃,似蓮而香。

    投釵井  在無錫縣堠陽,元華鉉妻陳明淑釵于此。鉉卒,或勸明淑他適,明淑拔頭上釵擲井誓曰:“妾如失節,有如此釵。”

    石床  在無錫縣惠山寺內,長數尺,厚半之。旁刻“聽松”二字,李陽冰篆。皮日休詩云:殿前日暮高風起,松子聲聲打石床。”

    竹爐  在無錫縣聽松庵。明洪武間,湖州竹工為僧性海編竹為爐,規制精密,王紱為之圖。永樂間,爐歸潘克誠。人清后,爐毀、圖亦失,顧貞觀復得紱圖歸于庵。高宗南巡,賜“竹爐山房”,額。后圖毀于火,御筆為補首圖,命皇六子及董紹、弘口午分畫二、三、四圖,并王紱溪山漁隱圖以賜。

    漢仆射劉昌墓  在無錫縣西南白石山,即今胥山。  御史虞仲卿墓,在無錫縣朱山。王莽逼為司徒,不從,死之,葬此。光武即位,以朱幡表其墓,因名朱山。  荊州刺史顧容墓,在無錫縣東南一十八里,俗呼為顧墓。

    晉孝子華寶墓  在無錫縣惠山寺華坡。

    齊光祿大夫王琨墓  在無錫縣東北二十五里。

    唐刺史滕邁墓  在無錫縣新橋門外。

    宋贈直龍圖閣秦觀墓  在無錫縣惠山。政和中葬高郵,子湛悴常州遷葬于此,子孫因家焉。弟覯字少章,墓在大坯山。附宋失名重修墓記:淮海先生秦少游,建中靖國初卒滕,歸葬高郵。政和中,遷葬于常州無錫縣惠山之原,子孫因家焉。墓故有亭,刻建炎四年追贈龍圖閣誥,并山谷送秦少游詩置之亭中。秦氏仕不顯,諸孫貧窶,墓四旁地皆為豪右所得,亭亦毀壞不存,山谷詩石歸邑好事者,獨贈碑荒蕪榛杞中。樵蘇不禁,墓祭幾絕。開禧丙寅,永康應純之以州判官攝邑事,訪問遺跡,慨然興念,封其墓,取旁近地還之,率邑士大夫合錢建亭,乃立贈碑,且贖還詩石,擇秦氏諸孫知學者使肄學職得月給,使具祭祀。倉臺黃公、常守湯公,皆助其凡費。應君故從余學,余自澄江召歸,道出無錫,應君首及茲事,請余記之,余嘉其志,不待再請,然行役未及作也。至吳門,會淮東漕孟良夫,因論少游醉臥古藤陰下,人謂卒于滕之讖也,獨未知一事。少游墓后古松一株,直干高聳,有巨藤自墓穴中出,周匝數四,已乃施于松上,蓋覆其墓,此真古藤陰下也。松為人斫去,藤芽暨今僅存耳。良夫信安孫惠山寺功德院也,故知其事。應君來索記,因并及之。

    尚書章誼墓  在無錫縣開原鄉橫山。  待制李夔墓,在無錫縣湛峴山。夔丞相綱父也,先是綱葬母楚國吳夫人,手植松柏數萬株,規畫甚整。及公卒,合葬焉。先后各廬墓三年。  信安郡王孟忠厚墓,在無錫縣孟灣。忠厚字仁仲,洛州人,隆祐太后兄子。高宗時,封信安郡王,贈太保。  魏國夫人墓,在無錫縣白茅山。夫人姓沈氏,太師洪皓妻,丞相適母。適為文表墓 曰“慈塋”。  提舉喻樗墓,在無錫縣回溪里五里涇。  尚書尤袤墓,在無錫縣西孔山。

    祭酒李祥墓  在無錫縣湛峴山。  學士尤焴墓在城鎮錫縣東孔山。  侍郎蔣重珍墓,在無錫縣西四十五里謝堰。  提轄孟文龍墓在無錫縣許峴山。  監州麻士龍墓,在無錫惠山。德祐元年,元兵下常州,文天祥遣部將麻士龍、尹玉援之,戰于橫林,死之,因葬于此。  提舉強以德墓,在無錫縣粲山。以德嘗買山四百畝為義冢,其地亦在粲山。處士王仁輔墓,在無錫縣惠山,倪瓚為之營葬。

    明義士張翼墓  在無錫縣章山。  處士華興叔墓,在無錫縣鵝湖。興叔字仲諄,感異夢,即湖中填士筑墓,形家,至今傳為奇穴。  尚書張籌墓、尚書俞溥墓,并在無錫縣章山。  都御史楊璿墓在無錫縣長腰山。  都御史盛頤墓在無錫縣惠山。  贈中憲大夫秦旭墓在無錫縣龍山。

    布政秦夔墓  在無錫縣惠山。  尚書秦金墓,在無錫縣歸山薛墩。  都御史談愷墓,在無錫縣開原鄉太平墩。  尚書周子義墓,在無錫縣惠山。侍郎炳謨祔。  侍郎孫繼皋墓在無錫縣白茅山。  都御史萬象春墓在無錫縣大池。  尚書嚴一鵬墓,在無錫縣陽溪之南。  都御史秦耀墓在無錫縣大浮山。  左都御史高攀龍墓在無錫縣粲山。  侍郎張有譽墓在無錫縣馬鞍塢。諭德馬世奇墓,在無錫縣龍山馬鞍塢。二妾朱氏、李氏祔。  中書龔廷祥墓在無錫縣。  員外華允誠墓,在無錫縣惠山石門。

    清參議秦鋱墓  在無錫縣歸山。  中允嚴繩孫墓在無錫縣蕭家灣。  諭德秦松齡墓,在無錫縣開元鄉南塘。  大學士嵇璜墓,在無錫縣軍將山銅坑塢。諭葬。  尚書秦蕙田墓,在無錫縣鴨城橋,今遷馬鞍塢。  尚書張泰開墓,在無錫縣漆塘謝家塢。諭葬。  知縣贈兵備道楊夢槎墓,在無錫縣興寧鄉寺頭。諭葬。  大學士嵇會筠墓在無錫縣軍將山。  御史邵璿墓,在無錫縣大池桃花塢。諭葬。  祭酒顧棟高墓在無錫縣獨山。  侍郎贈尚書鄒一桂墓,在無錫縣馬鞍塢。諭葬。  主事吳鼐墓在無錫縣蕭家灣。

    泰伯城  在金匱縣東南三十里梅李鄉。《吳越春秋》云:城周三里二百步。

    鴨城  在金匱縣東南四十五里。《輿地志》云:吳王牧鳧鴨之地,今有鴨城橋。又糜城在縣東十七里,吳王豢麋鹿處。

    清悶閣  在金匱縣東南梅李鄉,元高士倪瓚故居。又有云林草堂,外國使臣皆知其名。

    小心齋  在金匱縣涇里,顧憲成讀書處。

    專諸塔  在金匱縣婁巷。狀如浮圖,高丈余,龕其中置主以祀專諸。不詳所始。

    蕭莊  在金匱縣東四十里。梁蕭侍郎別墅,今之膠山寺。

    梁鴻井  在金匱縣鴻山東嶺。相傳鴻適吳,嘗居此,井猶存。

    商泰伯墓  在金匱縣鴻山,高一丈四尺,周三十五步。鴻山即南徐記所謂皇山,晉晉陵太守殷師嘗表其墓,復一戶護守。

    周專諸墓  在金匱縣婁巷,有塔日專諸塔。

    南北朝宋中書令王僧達墓  在金匱縣膠山南嶺下。

    唐平章事李紳墓  在金匱縣東五里。紳父悟官晉陵令,因家于錫之梅李鄉,父子并葬于此。

    明高士倪瓚墓  在金匱縣芙蓉山。  布政使華昶墓在金匱縣延祥鄉。光祿卿顧憲成墓、主事顧允成墓,并在金匱縣梅李鄉。  太常卿蔡亨墓,在金匱縣周涇口,諭葬。

    清處士顧祖禹墓  在金匱縣崇德里。

    江陰舊城  在今縣治東北,梁紹泰元年,分蘭陵置。又置江陰郡治。今縣治東北有古城巷。

    夏浦城  在江陰縣西十八里。《太平寰宇記》云名鑒浦城,陳至德初,徙江陰郡縣治夏浦。因筑此城。

    陶城  在江陰縣東三十里,亦名盜城。相近又有閭城、郭城,皆南唐屯戍處。

    東舜城、西舜城  在江陰縣東七十里,今曰東順鄉、西順鄉。順訛舜也,今二鄉有舜井。

    暨陽故縣  在江陰縣東四十里。《太平寰宇記》:漢莫寵所筑,因名莫城。晉太康初,析毗陵縣地置暨陽縣于此,今有莫城鄉。

    利城故縣  在江陰縣西五十里,晉元帝即海虞北境立利城縣。宋元嘉中,西遷武進之利浦,今良信鄉有利城鎮。按隋志,江陰舊有利城、梁豐二縣。《太平寰宇記》:利城戰國時所筑,一名若溪。

    熙春樓  在江陰縣古城巷東。四山拱揖,占登臨之勝。宋知軍顏耆仲建。

    赤石亭  在江陰縣長壽鎮東北。郭璞云:赤石山下有朱砂,上有周穆王廟,或云穆王曾游此。

    翠光亭  在江陰縣城北一里君山。

    庾冰宅  今江陰縣祥符寺。冰子希為徐、兗二州刺史,桓溫奉有司劾之,以罪免,家于暨陽。

    郭璞宅  在江陰縣黃山北長岸村。璞為司農太守,移家于此。

    許青旸宅  在江陰縣青嚦市。舊有許真君廟,相傳即青嚦宅。又有道成墩,其修道處也。

    杜康宅  在江陰縣東四里,即舊承天寺址。寺西有杜橋。

    郭坡  在江陰縣北三十里。晉郭璞葬母于暨陽,去水百步,群訝之,璞曰:即為陸矣。其后沙壅,環墓數十里,成桑田。

    放生池  在江陰縣東二十里,即傘湖。紹興中,詔為放生池。中有土阜,名傘墩。

    梁武堰  在江陰縣七里村,相傳為梁武帝所筑。

    六射垛寨  在江陰縣北,相傳為秦皇演射處。宋置寨于此,以控扼江濱。又有小石山寨,在小石山下,亦宋置。

    石橋寨  在江陰縣東四十里。今有石橋鎮,又石橋東有故寧遠寨。  安邊寨,在江陰縣東南四十里。南唐置,今廢,明教寺即其故址。

    金鵝石  在江陰縣沙山頂。列阜三十有二,中有一巨石,相傳嘗有金鵝立其上。

    周吳季子墓  在府治北七十里申港。有石碑,古篆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相傳孔子所書。附明都穆墓碑考:吳延陵季子墓,在常州江陰縣西申浦。墓故有碑, 曰: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自昔傳以為孔子之筆,其大徑尺,體勢奇偉。考之,唐開元中,玄宗曾命拓其書。大歷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重刻石延陵廟中。今碑之存者,乃宋崇寧二年知常州事朱彥立。蓋刻之者屢矣。歐陽永叔好集古文,其論此碑,本之太史公書。謂孔子平生未嘗至吳,不得親銘季子之墓。又謂其字特大,非簡牘所容。后永叔有趙明誠者,錄古金石多至二千,而此碑不與,遂使好古之士不能不置疑其間。穆嘗讀《越紀》,見其中載越王勾踐躬求賢圣,孔子從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理往奏,則孔子固已歷吳至越。其書近古,言似非偽,豈太史公未之見耶?況春秋之時,賢如季子,固圣人之所與。今觀十字之間,辭約意博,宛然魯史之法,有非圣人不能及者。蓋不必親登其墓而后表之,亦未可知也。但觀之筆以竹而紙以代簡,則自漢始。及觀古法帖,亦有是文,大不逾寸,而多二言,庶幾竹簡之書。宋黃伯思號稱博物,定其非偽。今碑字若此,豈真是耶?抑后人轉相傳摹,擴而大之,又未可知也。雖然玄宗嘗命拓本,則唐以前已有刻字,而其來遠矣,又豈后人所敢議耶?監察御史謝公球巡歷吳中,謂穆吳人頗知稽古,命知縣事王君餅考其說,遂著之云爾。  春申君黃歇墓,在江陰縣君山。相傳在東岳廟陛之下。  杜康墓,在江陰縣城內東南隅。

    晉郭璞母墓  在江陰縣申港八里許。

    陳江陰王墓  在江陰縣良信鄉。陳受禪,奉敬帝為江陰王,殂葬于此。

    宋制置使邱崇墓,在江陰縣由里東南。  太常葛勝仲墓,在江陰縣由里山南。  丞相葛邲墓在江陰縣青旸鄉。  侍郎邱壽雋墓在江陰縣敵山。

    元廉訪副使陸垢墓  在江陰縣沙山北。  孝子趙鉉墓在江陰縣沙山。

    明江陰侯吳高墓,在江陰縣觀山。高,江國公良之子。  沙將軍墓在江陰縣馬鞍山下。尚書徐唏墓在江陰縣綺山。  大理卿湯沐墓在江陰縣由里山北麓。  諭德繆昌期墓在江陰縣長涇。  御史李應升墓、處士李如一墓,并在江陰縣。  侍郎葉茂才墓,在江陰縣馬鎮。無錫人。

    孝子吳鳳墓,在江陰縣夏港東南。  閻忠烈公應元墓,在江陰縣小石灣。  戚烈愍勛墓,在江陰縣城內大街守備署左。

    清楊文定名時墓  在江陰縣東城外。  金孝子猶龍墓,在江陰縣南秋村北。  知縣李兆洛墓在江陰縣觀山鎮花家坳。

    陽羨城  在宜興縣南五里屬荊溪漢縣。《大明一統志》云:一名蝦虎城。《漢書·高祖功臣表》:陽羨立侯,高祖十二年十日壬寅封。

    吳城  在宜興縣西南二十里,一名太伯城。

    臨津城  在宜興縣西北五十里五賢鄉。晉永興初,分陽羨縣地置,屬義興郡。今荊溪北故址猶存。

    警樓  在宜興縣太湖濱,明弘治中設以御寇。

    章浦亭  在宜興縣西二十五里章浦側。《晉書》云:周處封章浦亭侯即此。或云周札封此。又東浦亭,在縣東三十五里。

    泳飛亭  在宜興縣迎華驛前。《南畿志》云:舊名弄舟,宋為放生之所,故名。

    浮翠亭  在宜興縣南法藏寺前。宋治平間建亭,面東山,蛟川在其北。

    慶源亭  在宜興縣北門外。宋元豐七年,蘇軾艤航于此,今迎恩亭其故址。

    任公釣臺  在宜興縣北一里,臨荊溪。梁任昉為守時,垂釣于此。

    畫溪西堂  在宜興縣西,貯謝康樂累世詩并畫像。

    保義堂  在宜興縣東一里。明大學士徐溥置義莊,并建堂曰“保義”。

    杜牧之水榭  在宜興縣荊溪北。牧之有“陽羨溪頭買釣舟”之句,自注云:義興近有水榭。《南畿志》云:邑人王公輔治地,得巨木亙其中,云是故址。

    東坡別業  在宜興縣北四十里隔湖塘頭。嘉祐初,坡與蔣之奇有卜鄰之約,元豐中自黃移汝,乞居常州。表云:臣有薄田在陽羨,可供值粥。

    嘯莊  在宜興縣西十五里,義興太守謝泉居此。

    南莊  在宜興縣北五十二里,宋蔣之奇嘗置義田于此。

    謝公墩  在宜興縣,齊謝眺為宣城太守,嘗棲止義興溧陽間,墩近畫溪西堂。

    漢云陽鄉侯蔣默墓,在宜興縣竹山。函亭鄉侯蔣澄墓在宜興縣都山。

    晉陽羨侯史韶墓,在宜興縣函山寨西。

    陳湘陰侯蔣有政墓,在宜興縣白塔河。函亭侯裔孫也。

    宋直學士陳襄墓,在宜興縣箬山。  學士汪藻墓在宜興縣梅林。  樞密王淵墓在宜興縣羅漢山。  丞相蔣芾墓在宜興縣孫墓。  待制岳霖墓,在宜興縣唐門顯祖庵側。忠武王飛子。尚書吳忠旦墓、尚書吳邦翰墓,并在宜興縣萊村。

    明都御史楊得安墓在宜興縣小謝。  副都御史杭淮墓在宜興縣百瀆。  尚書萬士和墓在 宜興縣明珠山。  尚書曹三旸墓在宜興縣瑯殲山。  堵文忠胤錫墓在宜興縣虞山。  左都御 史陳于廷墓在宜興縣毫村。

    清巡檢程芳祖墓  在宜興縣張渚虬山嶺。

    國山城  在荊溪縣西南五十里永豐鄉,西臨章溪。《太平寰宇記》云:晉元帝始置國山縣于 白石山,成帝移于平地,去舊城七里。

    綏安城  在荊溪縣西南八十里。劉宋永初三年,分廣德、長城、故鄣、義鄉、陽羨五縣地置 縣,屬義興郡。

    義鄉城  在荊溪縣東南八十里義山下,晉永興初分長城縣置,屬義興郡。

    九斗壇  在荊溪縣善權沿山下,高三尺,周廣十三步,山有九峰,狀如覆斗。梁天監中武帝 禱雨,夢神告曰:“陽羨九斗山有神張水曹”,帝遣使筑壇致祭,果得雨。

    畫鄉亭  在荊溪縣西六十五里函姥山。后漢封蔣澄為函鄉亭侯,即此。宋蔣堂有詩。

    射虎亭  在荊溪縣南五里。晉周處射南山白額虎于此,后人為立亭。南唐徐鉉詩云“斬蛟 橋下溪煙碧,射虎亭邊路草青”。

    西石亭  在荊溪縣東南十五里,地產鮮梅,枝干奇古。蘇軾詩云“幽香收艾鞠”,陳克詩云 “石亭梅花落如雪”,皆指此。

    讀書臺  在荊溪善權山巖前。有巨石文曰“祝英臺讀書處”,俗呼為祝陵。

    雙楠軒  在荊溪縣城南,宋慕容暉所居。有雙楠如蓋,蘇軾取以命名。

    陸相房  在荊溪縣頤山唐陸希聲解相印,號君陽遁叟,著《頤山錄》。

    茶舍  在荊溪縣罨畫溪。唐李棲筠守常州時,有僧獻陽羨茗,陸羽以為芬香可供尚方,遂置 舍歲貢。盧仝詩云:“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邊莊  在荊溪縣南四十五里。南唐疆域止此,營屯戍守,與吳越為交境之備,舊名石門。

    蘭臺聚  在荊溪縣東南二十里。梁到溉兄弟居此,時太守任昉與游,號曰蘭臺聚。

    漢陽羨令袁圮墓,在荊溪縣君山。  太尉許戫墓,在荊溪縣南門外周瀆。

    晉將軍周處墓,在荊溪縣治英烈廟后。  義興太守劉超墓,在荊溪縣永豐鳳飛嶺,今福泉庵其墓剎也。

    唐將軍衛逖墓,在荊溪縣許墅,臨大溪。  丞相李嬪墓在荊溪縣。  丞相高智周墓在荊溪縣葛墟村。

    宋通判賀鑄墓,在荊溪縣筱嶺。  樞密蔣之奇墓,在荊溪縣滄浦。  樞密胡松年墓在荊溪縣梅林。  樞密郭三益墓在荊溪縣橫澗。  尚書沈積中墓在荊溪縣西坑。  參政周葵墓,在荊溪縣梅林,周必大撰碑。  太尉王琪墓在荊溪縣筱嶺。  宣撫使胡世將墓在荊溪縣橫山。  太師姚端硅墓,在荊溪縣大蘆山。

    明大學士徐溥墓在荊溪縣南陽山。  尚書吳儼墓在荊溪縣梅林。  都御史胡忠墓在荊溪具鳳凰山。尚書盧象異墓,在荊溪縣西洋岕。尚書周鼎墓在荊溪縣筱嶺。

    紫薇宮  在靖江縣,吳赤烏元年建。

    八角樓  在靖江縣孤山巔。

    仙人臺  在靖江縣孤山上,舊傳仙人講道于此。

    馬馱沙  今靖江縣境,故大江中一洲也。《廣陵志》云:吳赤烏間,有白馬負土入江而成此洲。明嘉靖三年,知縣易干循行至西沙焦山港,得斷碣云“吳大帝牧馬大沙”。隔江一洲,為牧馬小沙。蓋俗訛合牧馬一聲,又訛大為馱也。

    圣井在靖江縣長安寺舊址之北。一名長安井,其泉清冽,與他井異。

    孤山碇  在靖江縣孤山,俗名石碇。其石頗潤澤,周刻法華經三卷,今存其半于土中。

        鎮江府

    京城  即今府治。《文獻通考》云:吳主孫權初鎮丹徒,謂之京城。《通典》云:南面、西面各開一門,因京峴號為京鎮,因名為京口,又 曰徐陵鎮。《南徐州記》云:京口先為徐陵。《城邑考》云:郡有子城,周六百三十步,即吳所筑。內外皆甃,號鐵甕城。晉郗鑒、王恭鎮此,皆更為營繕。南唐林仁肇復修之。

    東西夾城  在丹徒縣。唐太和中,觀察使王播所筑。長十二里,鑿隍繞其外。乾符中,周寶為潤帥,更筑土城,周二十六里,為門十。明初,耿再成復修筑焉。

    丹徒舊縣  在丹徒縣東南十八里。春秋之朱方邑,楚改名谷陽,秦曰丹徒。始皇因望氣言者,使赭衣徒三千鑿京峴,故名。

    秦始皇馳道  在丹徒縣。《金陵志》云:始皇三十六年東游至金陵,斷山疏淮,由江東丹徒往會稽。

    丹徒宮在丹徒縣南,宋武帝微時故宅,后筑為宮。藏躬耕農器于此,以示后。鮑照有從過舊宮詩。

    萬歲樓  在丹徒縣西南城上,晉王恭為刺史創此。宋人呼為月臺,又謂之月觀。其西北有芙蓉樓相對。附宋汪藻《月觀記》:京口以江山名天下,其來尚矣。而國家屏蔽,尤重于晉、宋、齊、梁之間。觀其千嶂所環。中橫巨浸,風濤日夜,架百川而東之。其形勝之雄,實足以控制南北,豈直為騷人羈客區區登覽勝哉!州治之西有樓焉,并城而出,名 曰千秋者,考諸圖志始于晉王恭之時。由樓西南循城百余步,忽飛檐曲檻萃然孤起于城隅之上,望數百里見之者,月觀也。紹興八年,吳興劉岑季高來刺是州。承廢亂之后,公私掃地,無復故時。季高鳩集經營,悉復其初,乃即月觀之址葺而新之。方時艱難,此州實為襟要,其經理規模,蓋有足大者。嘗四顧而望之,其東 曰海門,鴟夷子皮之所從游也。其西曰瓜步,魏佛貍之所嘗至也。若其北廣陵,則謝太傅之所筑埭而居。江之中流,則祖豫州之所系楫而誓也。計其一時英雄,慷慨憤中原之未復,反寇之未禽,欲吞之以忠義之氣,雖狹宇宙而隘九州,自其胸中所積,亦江山有以發之。今攬而納諸數楹之地,使千載之事了然在吾目中,則季高之志可知矣。

    望海樓  在丹徒府署后。為城中最高處,遠眺金山、甘露諸勝如畫。宋蔡襄題額。后改為連滄觀。

    千巖樓  在丹徒縣。宋敏求詩“千巖相望蔽松筠”即此。刺史王瑤創。

    北固樓  在丹徒縣城北一里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皆水。晉蔡謨建此以貯軍實。梁武帝幸之,登降甚狹。蕭正義乃廣其路,旁設欄檐。后再幸,遂通小輿。帝悅,賜以束帛。唐李白詩“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

    千叢樓  在丹徒縣。唐天下名樓五,此其一。

    多景樓  在丹徒縣北固山上。宋太守陳天麟建,唐時臨江亭故址。米芾有多景樓呈某使君詩。

    得江樓  在丹徒縣城內,宋洪適有記。

    回賓亭  在丹徒縣。梁武帝大同末幸京口,宴帝鄉故老于回賓亭。

    浮玉亭  在丹徒縣玉山之趾。下臨江,即釣鰲亭。宋紹興間,郡守程邁立。每肄習水軍,臨閱于此。今玉山寺其故址也。

    向吳亭  一名通吳樓,在丹徒縣治南。唐陸龜蒙詩“秋來懶上向吳亭”即此。

    寶墨亭  在丹徒縣焦山,以貯王奐之所集右軍書陀羅尼經幢及華陽真逸瘞鶴銘。

    雄跨亭  在丹徒縣北金山寺內,取宋高宗“雄跨江南二百州”之句。陸游《入蜀記》以為跨雄閣、光風霽月亭在府學。

    讀書臺  在府南招隱山上,梁昭明太子讀書處。《大明一統志》云:下有福鄉井、撫掌泉。

    妙高臺  在丹徒縣北金山上。宋僧了元建。清圣祖有御制妙高臺詩。

    伎堂  在丹徒縣東南,晉謝安立。

    積弩堂  在丹徒縣唐頹山西二百步。宋武帝攻盧循,軍中用萬鈞神弩,所至摧陷,后積于此。

    衛公堂  在丹徒縣府署后。唐李德裕為觀察使時建,后人因其封爵名之。

    玉鑒堂  在丹徒縣北金山。宋蘇紳詩云“僧于玉鑒光中坐,客踏金鰲胥上行”,蓋取此以為名。

    刁勰宅  在丹徒縣城西南長廣航側。

    郗鑒宅  在丹徒縣唐頻山南。《京口記》云:鑒宅五十余畝。

    謝玄宅  在丹徒縣長村東大瀆北。

    劉穆之宅  在丹徒縣。穆之世居京口,隆安中凰凰集其處。

    戴頤宅  在丹徒縣西南七里,招隱寺即其址。

    許渾宅  在丹徒縣城南三里丁卯澗,渾詩名“丁卯集”以此。

    陳升之宅  在丹徒縣范公橋南,與蘇頌宅相近。

    沈括宅  在丹徒縣朱方門外,即夢溪也。附宋沈括自記:翁年三十許時,嘗夢至一處,登小山,花木如覆錦。山之下,有水澄澈,極目而喬木翳其上。夢中樂之,將謀居焉。自爾歲,一再夢或三四夢至其處,習之如平生之游。后十余年,翁謫居宜城,有道人無外謂京口山川之勝,邑之人有圃求售者及翁,以三十緡得之,然未知圃何在。又后六年,翁坐邊議謫廢,乃廬于潯陽之熨斗洞,為廬山之游,以終身焉。元事占元年,道京口,登道人所置之圃,恍然乃夢中所游之地。翁嘆曰:“吾緣在是矣”。于是棄潯陽之居,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峽中,淳溁杳溟,繚繞地之一偏者,目之 曰“夢溪”。溪之上聳然為邱,千本之花緣焉者,百花堆也。覆堆而廬其間者,翁之棲也。其西蔭于花木之間,翁之所憩殼軒也。軒之瞰有閣,俯于阡陌。巨木百尋哄其上者,花堆之閣也。據堆之巔,集茅山舍者,岸花之堂也。背堂而俯于夢溪之顏者,蒼峽之亭也。而花堆有竹萬個,環而激波者,竹塢也。度竹而南,介途濱河,銳而垣者,杏觜也。竹間之可燕者,蕭蕭堂也。蔭竹之南軒于水澨者,深齋也。封高而締可以眺者,遠亭也。居在城邑而荒蕪古木,與豕鹿雜處,客有至者皆頓遏而去,而翁獨樂焉。魚于泉、舫于淵,俯仰于茂木美蔭之間,所慕于古人者陶潛白居易李約,謂之三悅,與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禪、墨、丹、茶、吟、談、酒謂之九客。四年而翁病,涉歲而益贏,濱柩木矣,豈翁將于此乎?

    蘇頌宅  在丹徒縣化隆坊。頌新居詩“版筑多遺址,經營信夙緣”,自注云:舊址乃唐林仁肇故宅。林亦溫陵人,而家此。今余居之,信非偶然。

    曾布宅  在丹徒縣南千石墟之東。布詩云“家居城南千石泉”是也,后為道林寺。

    楊一清宅  在丹徒縣黃祐街。正德中,武帝南巡其第,賜十二詩焉。

    靳貴宅  在丹徒縣虎踞門內。武宗幸其第,親制文以祭之。

    西園  在丹徒縣放鶴門內,宋韓世忠故園,中有飛蓋堂、傳觴亭、凌云臺、留仙洞。

    研山園  在丹徒縣千秋橋西靈建寺東,米芾故居,中有致爽軒、寶晉齋。宋紹定初,岳珂為燕游之所。

    退圃  在丹徒縣,宋睦州悴俞康直所居。

    藏春塢  在丹徒縣清風橋東。《大明一統志》云:本南唐潤州節度使林仁肇故宅。宋郡人刁約因筑此,中有逸老堂、萬松岡。

    秦潭  在丹徒縣月華山下,秦始皇開。宋紹興癸亥,令天下各置放生池,郡守鄭茲即以此潭為之。

    白蓮池  在丹徒縣古竹巷東谷中。池上有斷溪庵,宋蘇軾詩“白蓮池上斷溪庵”。

    寄奴泉  在丹徒縣黃鵠山下鶴林寺中殿前。宋武帝微時所鑿,寄奴其小字也。

    張僧繇四菩薩畫  在丹徒縣甘露寺。米芾《畫史》云:長四尺一,版廣八尺許。

    陸探微獅子畫  在丹徒縣,宋蘇軾有贊。

    周鼎  在丹徒縣焦山,大逾斗,古色陸離。傳是魏氏所藏,明嚴嵩當國,索之不得,將罪之,嵩敗得免,魏氏遂以鼎送焦山。鼎內有銘,篆古莫能識。清王士禎游此,屬新安程邃譯出勒諸石。其銘 曰:惟九月既望甲戍,王還于周。口口于圖室,司徒南仲右口惠口立中庭,王呼史受冊,命口惠日,官司口王口側口作,錫汝玄衣束帶,戈、鏵、戟、縞、琱、彤矢、鋚口鑾、旌芒。惠敢對揚天子丕顯敷休,用作尊鼎,用享于口烈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凡蝕二字,疑不能知者八字。何架周鼎記:是鼎也,已歷二千余年矣,高一尺三寸二分;耳高三寸;足六寸有一分;一尺五寸八分,為腹之徑;口之徑,一尺四寸五分;其深也,八寸有二分。篆銘凡十行,其六行,行九字;有四行者,行十字。字共九十有四焉。司勛王西樵、邑宰鄒西齊相繼譯之,知為周宣王以錫南仲者。何其歷年之久也?凡物以退藏為可久,而適用為可貴。鼎用以薦宗廟、享鬼神,誠可貴也。是鼎獨退藏于深山之佛寺,不以適用于世為可貴,故能常保其可貴者。而歷時之久,遂至二千余年。計此二千余年中,鼎之所歷,運會升沈,陵谷變遷,及凡物之成敗得失不知有幾,而是鼎以深自退藏故無恙。使常用于世,為世所貴,則有毀于盜賊水火也久矣。余記之,所以為不能退藏者戒也。

    延陵古鐘  宋孝建三年四月甲辰得古鐘六,南徐州刺史競陵王誕以獻。

    東坡、佛印、二銅像  在丹徒縣金山。明萬歷間,金山僧重筑妙高臺,得銅比丘像于士中。入城,見市中有高冠長髯銅像,與比丘等尺寸合,并知為東坡、佛印也。又于揚州得銅像二:一童子,一小沙彌,又覺與東坡、佛印贈答事有合,建留玉閣奉之。

    狠石  在丹徒縣甘露寺。石似羊,諸葛亮曾坐其上與吳大帝謀拒魏,或云漢昭烈嘗坐此石。石亡已久,寺僧輒取一石充數。附明龐時雍記:漢諸葛孔明與孫仲謀共議破曹瞞計,曾據此石,后人因名狠石。唐羅隱、宋蘇文忠俱有詩。迄今時異世殊物改而石隨湮沒,尋幽吊古者,止按空

    籍而興遐想。余令此,覓古跡,得石于北固西隅蔬圃積土中。其狀如羊者,固宛然在也。睹其石,猶足動忠臣、義士誅奸屏邪之思焉。于是因白之郡守龍溪王公并滕公,碑記移之演武場側,建亭置匾 曰“武侯遺石”,因以鼓三軍之氣云。

    南北朝宋興寧陵  在府東三十五里雩山,武帝皇考陵也,趙蕭二后祔焉。  熙寧陵,在府治,文帝母胡太后所葬。

    漢荊王劉賈墓  在府治后圃。

    三國吳魯肅墓在府城東。

    晉東海王越墓  在府城南二里。  刺史殷仲堪墓在府城東。  郭璞墓即石牌山江中三石峰也。水漲不能沒,如浮玉然。  太尉郗鑒、司空郗愔墓,并在府城東。陳永定中有人發冢,見情尸如生,得古銅器十余。有鄭康成所書箴左氏膏盲,愔手注其后云:得之廣因鄧伯道。  中郎郗曇墓在府城東。  太傅褚裒墓在府城南七里。

    南北朝宋廬陵王義真墓、衡陽王義季墓,并在府城東。  刺史蕭思話墓在府北京口。

    南唐徐知諫墓  在府黃社村。  李從諫墓在府南望城岡。

    宋轉運使蘇舜元墓  在府五老山,蔡襄銘。  長史蘇舜欽墓,在府石門村,歐陽修銘。  翰林學士蘇紳墓在府峴山。  待制蘇攜墓在府長岡。  丞相蘇頌墓,在府五州山北阜,曾肇銘。通判蘇京墓,在府長岡,游酢銘。  學士刁約墓在府白兔山。  大中大夫陳汝爽墓在府黃山。朝散大夫俞康直墓,在府京峴山西。  朝散大夫俞希旦墓在府釜鼎山。  丞相陳升之墓,在府五州山。  右丞相王存墓,在府仙風里,曾肇銘。  祠部王介墓在府黃社村。  學士王漢之墓,在府馬鞍山,學士王漁之亦葬此。  光祿王罕墓,在府永安里。  禮部員外郎米芾墓,在府長山。

    忠簡公宗澤墓,在府龜灣。  尚書左丞相鄧潤墓,在府下濞塘。  秘書郎黃伯思墓,在府招隱山。  侍郎劉逵墓,在府汝山。  學士趙野墓,在府圖山之陽。  開府儀同三司詹文墓,在府白兔山,子度學士亦葬此,今其族居縉云。  節度使趙文亮墓,在府朝陽門外轉水灣,死事敕葬。知州陳廣墓,在府招隱寺東,死事敕葬。

    元翰林學士青陽夢炎墓  在府定波門外鳳凰山。

    明安遠大將軍繆大亨墓,在府城西永興寺側,尚書詹同奉敕表墓。  侍郎費閹墓,在府白兔山。  大學士楊一清墓在府西大峴山。  大學士靳貴墓在府長山。

    清大學士張玉書墓  在府南尤區村。

    曲阿城  即今丹陽縣治,古名云陽。秦始皇以其地有王氣,鑿北岡以泄之,截直道使曲,改曰曲阿縣。

    荊溪  在丹陽縣南五十五里白鶴溪口,舊傳漢荊王賈所筑。

    劉繇城  在丹陽縣西南。漢興平元年,劉繇為揚州刺史,至曲阿筑城以御袁術。

    云陽城  在丹陽縣延陵鎮南。有東、西二城,相距七里,與句容縣接境。始皇易云陽為曲阿,至吳嘉禾三年,復名云陽。赤烏八年,使校尉陳勛鑿句容中道,直至云陽西城,號“破岡瀆”,即此地也。

    呂城  在丹陽縣東五十四里,吳將呂蒙所筑。遺址猶存,今為鎮。

    延陵故縣  在丹陽縣南三十里。晉太康二年,析曲阿縣延陵鄉置。《元和郡縣志》云:延陵縣東至潤州一百里,因季子以立名。按《漢書·地理志》云,季札所居在今毗陵,然今縣北有季子祠,或當時采地所及。

    神亭  在丹陽縣延陵鎮西三十里。漢建安中,孫策進擊劉繇于曲阿,與太史慈遇于神亭,即此處。

    王旬宅,在丹陽縣市后,今普寧寺。

    梁武帝舊宅  在丹陽縣塘頭村東。帝嘗幸舊宅,井上有棗樹,帝兒時所植,今井尚存。

    蕭思話宅  在丹陽縣。齊永明中,蕭惠基父思話于曲阿起宅,有間曠之致,常謂所親曰:須婚嫁畢,當歸老舊廬。

    張祐宅  在丹陽縣云陽橋東。

    桓彥范宅  在丹陽縣北八十里北岡,今于廢址立廟祀焉。

    權德輿宅  在丹陽縣練湖上。德輿憶江南詩有“結廬常占練湖春”之句。又送叔赴晉陵詩序云:“德輿舊居丹陽,去晉陵百里。”

    劉宰宅  在丹陽縣高牧鄉。

    陳東宅  在丹陽縣石城鄉越塘。

    夾岡  在丹陽北二十里石潭村。陸游《入蜀記》云:夾岡如連山,蓋當時所積之土掘渠以通漕者。有二石人植夾岡上,俗謂之石翁、石媼,實亦古陵墓前物。

    陵口  在丹陽縣三十一里,齊梁諸陵多在金牛山旁。陸游曰:自常州西北至呂城,又西北過陵口,見大石獸偃臥道旁,蓋南朝陵墓也。

    金鶯池  在丹陽縣治后圃。宋夏竦初為丹陽邑椽,一日侍母燕坐,見黃鸝雙舞于地,發之得金鶯二。其母命瘞之,因筑亭其上。后人發地,求之不得,遂為池。

    長岡埭  在丹陽縣西南破岡瀆,七埭中之一也。

    大業、曲阿、廢亭、三壘  在丹陽縣境,晉咸和二年郗鑒所筑,以拒蘇峻。

    長岡壘  在丹陽縣西南。齊建武中,左興盛等筑此,拒王敬則。

    沸井  在丹陽縣季子廟前,二清二濁,觱沸之聲晝夜不絕。齊豫章王嶷拜陵還,過延陵季子廟觀沸井即此。

    丹井  在丹陽縣,有四:湛母丹井在仙臺觀,葛洪丹井在縣東灣頭邵巷,焦光丹井在歸真觀,丁令威丹井在大霄觀。

    齊永安陵  在丹陽縣東北三十里,齊高帝皇考妣所葬。  泰安陵,在丹陽縣北二十五里,齊高帝及昭皇后合葬于此。  修安陵,在丹陽縣東北三十六里金山下,齊明帝皇考妣合葬于此。景安陵,在丹陽縣東三十一里,齊武帝所葬。  興安陵,在丹陽縣東十四里,齊明帝及敬后所葬。《輿地志》:齊諸陵,在故蘭陵東北金牛山。四時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由陵口人蘭陵,升安車軺傳驛置以至陵所。

    梁建陵  在丹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東城村,武帝葬皇考文帝于此,獻后辛祔。梁大同元年作石麒麟,自京口由曲阿至陵所,近陵二十余步忽如躍走狀,時以為瑞。帝不悅,終有侯景之亂。大同十年武帝謁建陵,有紫云陰覆陵上。帝望陵流涕,所沾草皆變色。陵旁有枯泉,至是流水香潔。

    修陵,在丹陽縣東二十一里皇業寺前,梁武帝及德后并葬于此。大同十年帝謁建陵畢,辛丑至修陵,詔曰:朕違桑梓五十余年,展敬園陵但增感慟,園陵職司供事勤勞,各賜一階,加頒賚。莊陵,在丹陽縣西鐘離村白鶴山。

    漢孫鐘墓  在丹陽縣西鐘離村白鶴山。  董永墓,在丹陽縣延陵鎮南。

    晉司徒蔡謨墓  在丹陽縣南四十里石城鄉。  尚書左丞董憲墓,在丹陽縣東南六十里楊西村,憲永之子。

    唐扶陽王桓彥范墓  在丹陽縣東下墅村。  處士張祐墓,在丹陽縣東北二十里。

    南唐沈彬墓  在丹陽縣。沈彬晚年手植一樹識葬處,后卒掘地得一石槨,舉棺就之,廣袤中度。  宋學士邵必墓在丹陽縣耿岡。  贈修撰陳東墓,在丹陽縣尚德鄉桐村。  都統制魏勝墓,在丹陽縣經山。隆興二年戰死清河口,招魂葬此。

    制置使汪立信墓  在丹陽縣。元兵南下,立信為沿江制置使,拒守死之,部將金明營葬于此。

    三孝女墓在丹陽縣大泊西,嘗以裙裹土葬母。

    明閻圮墓,在丹陽縣觀音山,有碑。  尚書儲懋墓,在丹陽縣南千石墟。  尚書沈固墓,在丹陽縣東石羊子。  尚書姜寶墓,在丹陽縣西三十里。  按察使賀邦泰墓,在丹陽縣荊城港。尚書賀世壽墓,在丹陽縣荊城港。

    湖口城  在金壇縣南湖溪村,宋庾業與劉延熙夾岸筑城,今淪于湖。

    金山故縣  即今金壇治。本曲阿縣之金山鄉,隋末鄉人多保聚于此,因置金山縣。

    締衣亭  在金壇縣大茅峰西南崖下,漢元壽中立。

    武功臺  在金壇縣治西池中,唐縣令姚合筑,合武功人,故名。

    八卦臺  在金壇縣茅洞東。宋紹興中,待詔陳公甫修道于此,建臺演畫八卦。

    鶴臺  在金壇縣金菌山后,常有群鶴往來,張伯雨乃筑臺居焉。

    戴叔倫宅  在金壇縣,即今太虛觀。叔倫有越溪村居詩。

    張綱宅  在金壇縣希墟村。綱以參知政事致仕,后于宅內筑喜歸亭。

    顧況山房、秦系山房  在金壇縣菖蒲潭石墨池上。

    華陽館在金壇縣南三十里,唐貞觀中建。

    延陵館  在金壇縣西五十里,唐大歷中建。

    明秀軒  在金壇縣靈濟廟前。宋米友仁避地居此,有詩題石軒前,又有湖山偉觀軒。

    佚老園  在金壇縣永仁巷,即王巷宅。其子樵與孫肯堂即其地建宗祠,有敕旌義門。

    陶村  在金壇縣二十七都,即弘景煉丹處。有丹井,手植銀杏尚存。

    唐陵村  在金壇縣唐安馬廠旁。有二處巨石縱橫,攢累如山,制度精密,舊傳為唐時陵村,以是得名。

    欽馬池  在金壇縣皇業寺東,梁武帝謁建陵飲馬于此。

    石墨池  在金壇縣,費長房學道于此。書符滌硯,澗石悉黑,至今用池水合藥有奇驗。 

    葛洪井  在金壇縣抱樸峰之左。

    陶真人丹井  在金壇縣華陽上館前石橋之東。宋政和初,修井掘土得一已泐井欄,環刻大字云:丹陽人姓陶,仕齊,奉朝請。壬申歲,來山棲身,自號隱居。梁天監三年八月十五日,錢塘陳懋宣書。復穿地,又獲一圓硯,朱色;一雀尾爐,中有丹一粒。亟欲取之,墮井中。今爐硯亦不存矣。

    梁郄尊師石臼  在金壇縣茅山八卦臺南。累甓為垣,鑿石為臼,方丈余,遺竇尚在。久為荊榛所蔽,宋紹興筑庵方見之。

    漢會稽太守左恢墓  在金壇縣北十八里。子忠墓在縣南十八里。

    三國吳高陵侯韋昭墓  在金壇縣西北六十里東溪。

    左思墓在金壇縣。  太守袁宏墓,在金壇丁十五里。

    南北朝宋司空徐羨之墓  在金壇縣西南二十五里。

    唐御史儲光義墓,在金壇縣莊城東村。  經略使戴叔倫墓,在金壇縣南三里,碑存。  宋學士張縝墓,在金壇縣方山。  侍郎張愨墓,在金壇縣上元鄉張原。  參政張綱墓,在金壇縣西希墟。  大學士湯鵬舉墓,在金壇縣東小墟。  孝子王康墓,在金壇縣王莊村。

    明都御史虞謙墓,在金壇縣丹陽門外。  都御史于湛墓,在金壇縣官坊村西。  都御史王樵墓,在金壇縣南青岡墩。

    清布政使于朋舉墓  在金壇縣。

    永世城  在溧陽縣南十五里,吳分溧陽置永平縣,晉更名永世。

    舊縣城  在溧陽縣西北四十五里。宋紹興中,得后漢溧陽校官碑于固城湖之側,故知為漢縣治,今謂之舊縣村。《漢書·王子侯表》:溧陽侯欽,梁敬王子,建昭元年正月封。《文獻通考》:溧陽侯陶謙徐州刺史,以擊破黃巾功封。

    趙城  在溧陽縣東五里。  又黨城,在縣東十五里。  梁城,在縣西五十里。

    平陵故縣  在溧陽縣。沈約《宋志》云:晉分永世縣置。《勝公廟記》云:其地是吳瀨渚縣地,楚靈王與吳戰,遂陷北城,吳移瀨渚于溧陽南十里,改為陵平縣。及平王,又收吳陵平縣,改為平陵。《建康志》云:古固城,在溧陽之西溧水縣界,亦名平陵城。又《李賀記》云:為兒時,在溧陽聞白頭書佐言,孟東野貞元中為溧陽尉。溧陽昔為平陵縣,縣南五里有投金瀨,瀨南八里有故平陵城。新志又謂在縣西北四十里平陵山西。

    薔薇亭  在溧陽縣東唐興寺,有唐孟郊詩石。

    董平宅  在溧陽縣北三十里。

    趙葵宅  在溧陽縣治南。葵有避暑水亭詩云“水亭四座朱欄繞,簇簇游魚戲萍藻。六龍畏熱不敢行,海水煎徹蓬萊島。身眠七尺白須嘏,頭枕一枚紅瑪瑙。”有侍婢續云“公子猶嫌扇力微,行人尚在紅塵道”。又有別墅名“晚香堂”,理宗御書賜之。

    常寨巷  在溧陽縣西門外。明常遇春守溧陽立寨于此。今俗稱為柴場巷。

    投金瀨  在溧陽縣西北四十里。伍員欲報擊綿女子,不知其家,投金瀨水而去。李白有碑。

    漢溧陽侯史崇墓  在溧陽縣北三十里埭頭村。  溧陽侯陶謙墓,在溧陽縣西南太石山之陽。按《大明一統志》徐州府蕭縣有陶謙墓,謙卒于徐州,封于溧陽,兩處均可有墓。但當日江表尚未大亂,其子孫歸葬封邑,亦事理當然,故仍之。

    三國吳撫陵侯史嵩墓在溧陽埭頭村。

    晉仆射王舒墓  在溧陽縣治。

    梁尚書范云墓  在溧陽縣東北五十里甓橋。

    唐開國侯史靜滋墓,在溧陽縣東北埭頭里。  又溧陽男史務滋墓,亦在埭頭里。

    宋丞相陳康伯墓在溧陽縣丁溪。  丞相虞允文墓在溧陽縣下庵村。  丞相馬廷鸞墓在溧陽縣車門里。  行省副使狄英墓,在溧陽縣胥渚村。

    元契哈喇普花墓,在溧陽縣北沙漲村。  普花封高昌郡公,家于溧陽,后死王事,謚忠愍。其子云中郡侯契文質、裔孫吏部尚書契篤哲、禮部尚書契斯墓并在沙漲村。

    清侍講馬世俊墓、翰林史鶴齡墓,并在溧陽縣。  大學士謚文靖史貽直墓,在溧陽縣徐角,諭祭葬。  禮部尚書任蘭枝墓在溧陽縣大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午夜福利视频合集| 亚洲男女内射在线播放|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午夜福利|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 亚洲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97人妻中文字幕总站|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午夜免费无码福利视频| 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在国产线视频A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 国厂精品114福利电影免费|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亚洲天堂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麻豆|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日韩欧美|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国产娱乐凹凸视觉盛宴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av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av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农村妇女毛片精品久久| 影音先锋2020色资源网| 377P欧洲日本亚洲大胆|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