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減肥別吃早餐,可以狂吃晚餐,可以吃燒烤、吃火鍋,可 以吃大魚大肉,這些都是我在研讀了很多科學文章和國內外研究成 果之后的總結,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大家。有人愿意姑且一 試,結果真的瘦了;而不愿意嘗試的人就說:“你在亂講!你在妖言惑眾!”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最深入人心的減肥偽科學。 “不吃早餐不健康,不吃早餐會長胖” 當提出“減肥別吃早餐”的時候,我聽到了兩種反對的聲音。 第一種:“不吃早餐無法開啟一天的代謝。” 網上很多自詡專家的人說:“不吃早餐一天都不會餓,但若吃 了早餐,那到快中午的時候反而會覺得餓。這是因為早餐幫你開啟 了一天的代謝。”說完后還會露出自信的笑容。 但我猜測,若“代謝”聽到這些話,肯定會一臉懵:“我需要 用早餐來開啟嗎?”至少我的認知告訴我,吃了早餐會餓,是因為早餐如果吃得不合適,血糖就會波動,因而身體就會感到餓;如果不吃早餐,血糖和胰島素不波動,食欲就會平穩,而且是全天相對平穩。所以,我建議減肥的人別吃早餐。人處于深度睡眠的時候,身體會分泌生長激素,促進肌肉合成和脂肪分解。生長激素會隨著胰島素的分泌而被壓抑下去,所以如果不吃早餐,就不會分泌胰島素,那生長激素帶來的燃脂福利就會一直持續。如果一定要吃早餐,那就吃不刺激胰島素的食物,比如蛋白質類、脂肪類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而不去吃傳統的糕點、面食、粥類。 我推薦的早餐清單是: 第二種:“不吃早餐會得膽結石。” 這是一個迄今為止一直沒有被實踐的理論。有調查數據顯示,得膽結石的人,差不多有一半是吃早餐的,另一半是不吃早餐的。 當然,我并不是建議所有人都不吃早餐,我是說,如果你想減 肥,那不吃早餐會是更好的選擇,比不吃晚餐效果好。 “減肥應該不吃晚餐,因為晚上代謝慢” 現實中,很多人選擇用不吃晚餐的方法來減肥。我個人認為, 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原因如下: ● 沒有研究證明“晚上代謝慢,早上代謝快”,而且這也不值 得研究。 ● “三餐”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沒有法律規定,每天一定要 吃三餐或兩餐或一餐,“一日三餐”是從外國傳過來的,并 不是中國的傳統理念。不管早餐、午餐還是晚餐,它們的地 位都是一樣的。 ● 晚餐和第二天早餐之間差不多相隔 12 個小時,如果錯過了 晚餐又餓了,這時候人往往會吃跟正餐比起來更加不健康的 各種零食或者其他一些加工食品。 ● 很多人決定不吃晚餐,可總是堅持不住,晚上常吃一些零 七八碎的東西,吃完又產生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 皮質醇及相關的激素水平,結果反而不利于減肥。 ● 即便晚上忍住了沒吃東西,但是饑餓狀態會影響人的睡眠質 量。如果睡眠不好,生長激素就分泌不好,也不利于減肥, 同時還會掉肌肉。 ● 白天的工作和生活已經消耗了很多“精氣神”,所以晚上是 人意志力最薄弱的時候,這時候沒有必要用饑餓再給自己本 就不容易的人生增加負擔。 ● 即便滿足地吃了一頓晚餐,如果空腹期夠長(有的人甚至能 空腹 16 小時以上),那也不會帶來很大的長胖負擔。 ● 晚餐被很多人當作正餐,內容非常豐富。而因為減肥直接省 掉晚餐,維持早餐和午餐不變,這樣無疑會造成熱量缺口和 營養缺乏,時間長了可能會引發一些不良反應,比如食欲不 穩、暴飲暴食、營養不良型水腫,或者導致身體開啟保護模 式,讓減肥變得更困難。 ● 晚餐具有最強的社交屬性。如果不吃晚餐讓人感到別扭、痛苦和委屈,有“堅持感”,那減肥勢必會很難持續。所以,我的結論就是:如果想通過省略一餐來減肥,那么省略早餐是最科學的。當然,不管省略哪一餐,都會增加空腹時長,有利于燃脂,但省略早餐對減肥來說是體驗感更好的。還有一點要注意,省略一餐來減肥,不能粗暴地砍掉一餐,而是要把砍掉的這一餐的量分到另外兩餐里。這些細節在后面的章節會有詳細介紹。在此,我提一個基本的健康觀念:人體會自動適應人的生活節律。如果你每天規律地吃早餐和午餐,那么身體會適應;如果你每天規律地吃午餐和晚餐,身體也會適應。 有人說,如果不吃東西,胃酸分泌會傷害腸胃。而真相是:消化液分泌是進食的結果,吃了東西才會分泌消化液。如果你每天下 午 6 點吃晚餐,那胃也會差不多那個時候開始分泌胃酸。但如果某 天突然不吃晚餐了,剛開始胃還是會分泌胃酸,但過幾天,胃發現 沒東西了,就不分泌胃酸了。身體的自動適應性和自我平衡機制是 非常強大的。 有的人會問我:“楊老師,由于工作的關系我每天都要睡到中 午才起床吃飯,但是別人都說不吃早餐會發胖,我需要起床吃個 早餐再繼續睡覺嗎? ”當然不需要,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你不吃 早餐。 所以,一個人的現實生活條件,才是制訂飲食方案的標準。 “減肥時應該多吃蔬菜、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沒有任何問題,但不應該把它和減肥聯系 起來。 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但是如果要減 肥,就應該把它改為“多吃蔬菜”。而在多吃蔬菜之外,攝入脂肪 和蛋白質應該占飲食的主導。 很多人在“減肥時應該多吃蔬菜、水果”的思想指導下,直接 用水果來代餐,比如晚餐只吃水果,而這就直接導致了攝入過多的 糖。而且,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水果大多經過了人工培養,糖含量 很高。水果的糖以果糖、蔗糖和葡萄糖為主,它們都會刺激胰島素 分泌,指向長胖。攝入果糖之后,身體先將其儲存在肝臟里,因為人體的代謝順序是先消耗葡萄糖,葡萄糖用完之后才會消耗肝臟里的果糖。而肝臟中果糖的儲存量是有限的,如果儲存不下了,果糖就會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轉化為脂肪。 有些人瘦瘦的,也不喝酒,卻被查出有脂肪肝,可能就是果糖惹的禍。 很多人覺得水果營養價值高,但通過對比,它的營養價值沒有蔬菜高,在蛋白質和脂肪方面更是沒辦法和肉類相比。水果僅僅是勝在口感好。 而且有部分人在用水果代餐的情況下,還喜歡再加一杯酸奶,普通酸奶的含糖量也很高,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再說蔬菜,蔬菜有補充膳食纖維、鉀、鎂及維生素的作用,非常適合減肥時吃,但是蔬菜的熱量很低,營養也有限,所以若完全用蔬菜代替其他食材,很容易造成持續性營養不良和熱量差。而且,很多蔬菜含有脂溶性維生素,比如維生素E,需要配合油脂才能夠被人體吸收。 還有些人會迷信蔬菜要生吃,認為這樣蔬菜才是“活”的,才能提供更好的營養。話雖沒問題,但是有的人可能無法耐受生食蔬菜里的植酸或其他成分,而這些成分會在烹飪后消失。有的人脾胃不好,身體寒涼,我也不建議吃太多生蔬果,我非常不喜歡吃生的食物,因為生吃食物讓我感覺不舒服,所以我幾乎很少吃生的蔬菜或者喝蔬菜汁。 綜上所述,不要武斷地說“減肥時應該多吃蔬菜、水果”,我們應該在吃優質脂肪和蛋白質類食物的基礎上,再配以大量蔬菜,而且最好是綠葉菜,至于是生吃還是烹飪后吃,遵循自己的 身體感受。 “減肥居然'吃脂肪’,熱量這么高,你瘋了嗎?” 減肥要“吃脂肪”這件事,現在談可能都過時了,這些年有 很多專注于講脂肪的書,比如《吃“肥”見瘦》《神奇的脂肪療愈 力》等,書中有非常多的案例以及海量的參考文獻來證明,脂肪 被我們過度污名化了。 很多人覺得減肥一定要少攝入熱量。1g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熱量是 4 大卡, 1g 脂肪的熱量是 9 大卡。所以對于減肥來說,脂 肪是非常敏感的存在。所有的健康食品,如果想要主打減肥功效, 那就一定要是零油脂、低熱量的。減肥只盯熱量,我在前文已經解 釋過它的荒謬之處了。再給大家科普一個知識點——熱量也是有“好”有“壞”的, 或者說分有效和無效的。 熱量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指向長胖的熱量,另一種是指向長胖 的熱量。區分的標準就是看熱量來自什么食物。舉例來說,如果 這種熱量來自油脂(脂肪類食物),因為脂肪幾乎不影響胰島素, 那這種熱量就是不指向長胖的熱量;如果這種熱量來自糖或淀粉 (碳水類食物),會讓胰島素升高等,那么這種熱量就是指向長胖 的熱量。 為了方便理解,我給大家列個公式。脂肪 + 蛋白質 = 無效熱量。很簡單,比如雞蛋,如果只吃雞蛋白,其中的蛋白質的胰島素指數(對胰島素的影響程度) 是 55 左右;如果吃全雞蛋,把富含脂肪的蛋黃一起吃下去,那么胰島素指數在 23 左右。所以,吃肥瘦相間的肉,對減肥是很友好的,幾乎不影響胰島素,而且它們會讓大腦覺得滿足。因為肉里的飽和脂肪酸,會比較迅速地讓身體分泌瘦素,瘦素讓我們覺得飽了,所以肉吃多了會覺得膩。那堅果里也含有豐富的脂肪,但我們吃起堅果來為什么停不住呢? 因為堅果里的脂肪屬于不飽和脂肪酸,它比較難刺激瘦素分泌。 減肥期間不要怕吃肉,如果食欲不穩就多吃肉。要穩定胰島素,不長胖,確實需要減少糖分攝入。除了脂肪 + 蛋白質這個組合,還有哪些無效熱量呢?純脂肪,比如防彈咖啡、奶酪等;膳食纖維 + 脂肪,比如牛油果、無糖的黑巧等;純膳食纖維,比如銀耳、魔芋、燕麥麩皮等。 這些年,有爭議的生酮飲食就是倡導大量攝入脂肪,適量攝入優質蛋白質和極低碳水。很多人執行生酮飲食,頓頓吃肉,結果真的變瘦了。杜坎飲食這種低脂、低碳水、高蛋白的飲食方法,會確保大部分熱量不來自碳水,而來自蛋白質,因為蛋白質對胰島素的影響遠低于碳水,所以這個方法也可以減肥。 還有一個理論叫作脂質新生,意思是說身體會把非脂肪物質轉化為脂肪并儲存起來。當身體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脂質新生的效率就會提高。有一些研究發現,如果長期低脂飲食,油脂攝入過少,那么身體把其他非脂肪物質轉化為脂肪的效率就會變高,人也就會更容易長胖。而且長期低脂飲食,也會降低瘦素水平,使食欲 變得旺盛。 “減肥最好吃素” 很多人覺得減肥就應該吃素,但不得不承認,在素食群體里存 在著大量的胖子,而且素食者的糖尿病發病率比非素食者要高。 素食者宣揚攝入熱量低可以減肥,但是忽略了素食中有非常多 對胰島素刺激很強烈的食物,如米飯、面條、甜食等,而胰島素的 劇烈波動才是長胖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因為素食者不吃肉,又沒有辦法只通過吃蔬菜來攝取足夠的營 養和熱量,所以還必須吃大量的主食,這就導致可能會比非素食者 攝入的糖更多。而長期高碳水(糖)攝入還可能誘發胰島素抵抗, 從而使人慢慢變胖,甚至導致糖尿病。 所以,選擇非淀粉類的蔬菜, 同時搭配更多的油脂及蛋白質, 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和熱量,才是素食者減肥的正確方式。 “少吃多餐,不變'肥豬’” 少吃多餐是我在減肥和健康飲食兩方面都絕對不會倡導的習慣。 第一,每一次進食都會引發胰島素波動,當胰島素水平達到一 個臨界點時,就會打斷燃脂或者直接導致身體開始合成脂肪。既然 胰島素是合成脂肪的開關,那為什么要多餐呢? 第二,少吃多餐會讓人失去與饑餓相處的能力。比如,有的人動不動就低血糖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人體有一種功能叫作糖異生,可以把體內的非糖物質轉化為糖來穩定血糖,所以人一般不會低血糖。但是,如果一直吃,而且大量攝入糖,那么身體很可能就會失去一些調節功能。再比如,有的人感受不到餓,可能也感受不到飽,這也是身體調節功能出現了問題。有人問:“午餐和晚餐之間如果餓了,能吃什么加餐呢?”我想問:“兩餐之間的饑餓感,必須滿足嗎?為什么不能午餐多吃一點呢?”如果你不管吃多少,兩餐之間都會餓,那就純粹是習慣問題,或是大腦饑餓感,而不是真實的身體需求,這是需要調整的。在 BBC 的紀錄片《藍色星球》中,一條大鯊魚大吃一頓后,解說員說:“接下來的半年,它都可以不用進食了。”動物如此,人也一樣。總愛加餐,是反自然的。 第三,少吃多餐會攝入更多的添加劑、反式脂肪酸、糖等,加重身體的炎癥負擔。因為多餐必然導致吃進更多加工食品。 第四,少吃多餐會撕裂人與食物的關系。大家選擇加餐(少吃多餐)的食物時會有疑問:“我吃什么可以不胖呢? ”至于答案前文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但從另一個角度想,如果沒有少吃多餐這個行為,只吃正餐,那自然也不會有這個疑問了。所以,為什么不試著培養好好吃正餐的習慣,非要加餐呢? 第五,少吃多餐的習慣會降低工作效率,增加經濟負擔,削弱 專注力。在同等條件下,如果在上班時不加餐,那工作效率一定會 更高。我從事內容行業,在這方面深有體會。我現在已經養成了一 天只吃一餐的習慣,我可以從早上開始就高效工作,直到晚上完成 所有工作后再進餐。如果一天要吃三餐甚至更多,那我的工作效率 會下降很多。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說,需要一直吃的生物往往不是高級生 物,是很容易被淘汰的。 第六,我們說回最根本的代謝問題。一般來說,人在進食后 4 小時內,身體是處于燃糖模式的,4 小時后,血液里的糖消耗完了,會在腎上腺素、皮質醇等激素的作用下,消耗肝臟和肌肉里的糖 并部分燃燒脂肪,進入糖油混動模式。在肌肉、肝臟里的糖消耗完 后,才進入純燃脂模式,也就是大家追求的高效燃脂狀態。而少吃 多餐是與之相悖的。一般斷食12小時以上,人體的自我修復機制, 也就是“自噬效應”才會啟動。人類是在饑一頓飽一頓的環境中一路進化而來的,在饑餓狀態 下人體會進行各方面的自我修護,這個部分在后面的輕斷食中會詳 細介紹。 第七,大部分的少吃多餐最后都變成了多吃多餐。 綜上所述,大家不要走入零食行業的營銷怪圈,覺得少吃多餐 更好。除非有特殊情況,比如胃病,多吃不行、不吃也不行,那可 能就只有選擇少吃多餐了。 “減肥一定要學會計算熱量” 我拋一個問題:“聰明的減肥,究竟要模仿誰?是模仿減肥的人,還是模仿沒胖過的人? ”聰明的人都會選擇后者。那些沒有胖過的人真的是對熱量計算很在行嗎?很多沒減過肥的人,甚至連大卡和千焦的換算都不會。主流減肥觀念認為,計算熱量對于減肥而言非常必要。我覺得有計算熱量的能力沒什么不好,但事實上我們很難擁有準確計算熱量的能力。最明顯的一個難點是,計算熱量應該算生食的還是熟食的?當然,我們可以從網上查到某種食材的熱量,但以西紅柿為例,新疆產的西紅柿和四川產的西紅柿,其成分不完全一樣,至少糖含量不一樣,因為光照條件不同,那它們的熱量能一樣嗎?炒和烤同樣的五花肉,熱量怎么算呢?烤五花肉可能會流失一些油脂,炒五花肉則會保留全部油脂,那如何計算流失的油脂所對應的熱量呢?而且,不同的豬,五花肉的油脂含量是不是也不一樣?我媽在做菜的時候就會經常感嘆“今天的肉不行,都不怎么出油”。那今天不怎么出油的五花肉跟昨天出油比較多的五花肉,熱量能一樣嗎?所以,熱量根本是算不清的。計算熱量會造成一個結果,很多人非常依賴食品包裝上的熱量標識,沒有標識就不敢吃,進而引發一些發散性焦慮,比如明明算了熱量,但體重還是增加了,那么究竟錯在哪里?于是自我懷疑開始“開枝散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硬要計算熱量,有什么意義呢? 我認為,計算熱量只能夠作為一個約束,幫我們把進食狀態 圈定在一個安全范圍之內。例如,熱量攝入不能長期低于 1200 大 卡,這是一個邊界。 那到底什么時候才需要計算熱量呢?舉個例子,如果你持續一 段時間感覺食欲不穩,老想著吃,同時也不確定自己是否在節食, 盡管最近一直在控制飲食。這時候,你就要粗略地計算一下最近 吃的食物的總熱量是不是低于 1200 大卡了。但注意,要計算生重 (生食材的重量)對應的熱量。如果確實低于 1200 大卡了,那么你 就要加大食量,把油脂增多,不能讓熱量一直低于 1200 大卡。 計算熱量是一個工具,我們應該用它來幫助我們檢測、簡化或 規范某些行為,提高效率,而不是用它來不停地加重我們的負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