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血液置換能有效減輕炎癥反應 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5日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使用從健康小鼠身上獲得的全血,置換腦中風模型小鼠的血液,成功減輕了后者全身炎性反應。這一發現為醫學界提供了血液置換的重要信息,同時還能推動開發治療腦部疾病的方法。 很多腦神經性疾病,都可能引起腦外的全身反應,譬如腦中風——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也是耗費社會資源最多的一種疾病,其會造成血腦屏障的破壞進而并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該病以腦部缺血及出血性損傷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一直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但這一疾病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目前只能認為預防是最好的措施。 有鑒于此,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大學研究團隊此次通過一系列共涉及333只雄性小鼠的實驗表明,血液置換療法可以減輕這種全身性反應。他們證明,之所以出現這一結果,可能是因為血液置換降低了一種叫作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的蛋白質水平。 已知在腦中風發生后的頭幾個小時內,小鼠(和人類)血液中的MMP-9水平會上升。通過在小鼠中風后大約6個半到7個小時進行血液置換治療,研究團隊發現梗死的體積(大腦中因缺乏血液供應而導致的死亡組織的區域)減少了,神經功能缺損得到了改善。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經過血液置換后,小鼠血液中的MMP-9減少了,與炎癥有關的蛋白質和免疫細胞也減少了。當研究人員在給中風小鼠輸血前將MMP-9人工添加到健康供體小鼠的血液中時,血液置換并沒有改善中風癥狀。 研究人員表示,綜合而言,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血液置換通過降低小鼠中風后血液和大腦中的MMP-9水平來降低炎癥水平。 總編輯圈點 在小鼠身上進行的研究已經表明,血液置換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癥狀。此前,科學家曾讓久臥不動的年老小鼠接受年輕小鼠的血漿注射,結果,這些年老小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都有了提高。本文中的研究也表明,健康小鼠身上的血液,能夠改善腦中風后小鼠的神經功能缺損。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簡單粗暴的“換血”就能“包治百病”。科研人員還要找出究竟是血液中的哪些物質在起作用,如何起作用。搞清楚了這些,才能把試驗,真正變成療法。(科技日報記者張夢然) (責編:高紅霞、羅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