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人生有三種境界,年輕時看遠,中年時看寬,晚年時看淡。” 人生就像是坐上火車,去經歷一次漫長旅行,每到一站,便會有人上下車,對錯過的人,我們釋然告別,對新遇的人,我們感恩相遇。 在不斷前進途中,選擇有所不同,所經歷的風景亦會有所差別。 對的選擇,會讓我們見識到美好絢爛的人生畫卷,錯的選擇,會讓我們飽受折磨,跌入絕望的深淵。 年輕時不加以注重,等到老年,所有煩擾苦難,都會找上門。 只不過,不管結局好壞,都會有所征兆。 人過五十,若是出現這三個征兆,一定要留意!這是老天在警示你,如果全中,晚年必定會凄苦。 ![]() 身體出現疾病 作家茨威格曾說過:“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疾病和死神只會關顧別人。” 因為年輕,所以肆無忌憚,經常以熬夜,吃垃圾食品,喝酒等惡習,來消耗揮霍自己。 自認為身體強硬,等到中年出現疾病不適時,才后悔莫及。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態,人過半百,難免會要面臨病痛的折磨。 只不過,若年少時提前防范,晚年最初也只是無關痛癢的小病小災而已,只需悉心調養即可,若年少時得過且過,晚年注定會以藥物為伴,被苦痛折磨,生活不得安寧。 生活習慣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晚年的幸福。 與其“活在當下”,享受片刻的歡愉,不如長遠規劃,保障晚年的安穩。 人過五十,才會醒悟,什么地位錢財,功名利祿,在健康面前,都不值一提。 人生后半場,有一個好身體,比什么都重要。 ![]() 子女不夠孝順 有了孩子之后,便有了情感上的牽掛,血緣上的連接。 這份情感,是促使我們奮斗的動力,也是保證我們晚年安穩的希望。 畢竟養兒防老,已經成為了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 父母忙碌一生教養子女,等到老后無靠時,子女理應擔起贍養之責。 但受社會壓力所迫,道德思想所擾,現在大多數人,都已經喪失了孝敬之心。 他們經常會以工作忙,家庭累,沒時間等原因,拒絕父母的陪伴請求,平日里對父母不管不問,頂多也就是定期打錢,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孝心。 更有甚者,連最基本的金錢支持都做不到,長期在外忙碌,多年不回家探望,留花甲老人獨守空房。 其實,老人并不期望子女能有多大的成就,多雄厚的資產,他們想要的,不過是兒女的一聲問候,一次探望。 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是被惦記,是被掛念的。 ![]() 家庭不再和睦 人生下半階段,重心將會從社會移至家庭,不再受繁雜工作煩擾,卻要為家庭瑣碎擔憂。 從前為生活奔波時,夫妻兩人親密時間有限,就算忙碌完回家,也會為各自的工作操心,不關注彼此的彎彎繞繞,自然也不會有矛盾爭吵。 而退休后,不會再有雜亂的工作分心,夫妻也會將全部精力,心思都放在彼此身上,親密無間的生活,難免會有難以忍受的地方。 稍有不滿,便會引發爭吵,兩個人誰也不肯服軟,便會別扭而冷淡的生活著。 人已到晚年,與親人卻心生間隙,家庭亦不再和睦幸福,這樣的結局,著實悲慘。 實際上,已經相處多年的夫妻,更已經懂得情感可貴。 特別是步入人生后半階段,更應該豁達釋然,不應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損害彼此的情義。 互相扶持,互相體諒的安逸晚年,才是心之所向。 楊絳曾說過: “人到中年,最好的日子不是驚艷,不是繁華,而是遠離喧囂,一半清醒做自己,一半努力包容別人。” 忙碌了一輩子,好不容易熬到人生后半段,就該及時享受,顧全自我。 對于身體的不堪,釋然接受,積極治療;對于兒女的種種,學會放手,切勿再操心;對于伴侶,理解包容,共度余生。 將生活調成自己喜歡的頻道,一地雞毛不需人知,歲月靜好且自從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