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感專家煙雨懿蝶 ![]() 魯迅曾說:“人類的悲喜并不相通”;季羨林的《悲喜自渡》中也曾提到“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卡爾·榮格,20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治療師。 榮格自稱“受傷的治愈者”(the wounded healer)1875年,榮格出生于瑞士的一個基督教家庭。 父親是名牧師,母親的性情反復無常。 在榮格三歲的時候,父母開始鬧離婚,他的媽媽精神出現了問題,所以這就影響了榮格,很長時間他對別人說的愛產生質疑,覺得女人不靠譜,而他對父親的感情也很矛盾,既渴望父愛,又對父親的無能感到不滿。 他還遭遇了學渣的恐懼、被騷擾等命運的劫難。 ![]() 榮格與弗洛伊德等人的合影 榮格與弗洛伊德的糾葛據說中年的榮格首次與弗洛伊德會面時,兩個人不眠不休的聊了30多個小時,彼此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之后榮格還被弗洛伊德選為第一屆心理分析協會會長,足見當時他們對彼此的敬重與欣賞,也許兩個人都沒有料到,這段亦師亦友的關系會是“高開低走”,只維系了10年左右的時間便告破裂。 榮格將弗洛伊德當成自己父親的化身。 弗洛伊德曾表示榮格具有“俄狄浦斯情節“,意圖要毀掉象征父親的弗洛伊德本人,奪取象征母親的精神分析。 最后,面對內心沖撞時,他選擇自我探索和療愈。
細品這句話,它讓我們覺得榮格仿佛是人生的斗士,面對挫折,迎難而上。 ![]() 閱讀療法,實現自性圓滿的過程當人生遭遇重創、自我認知趨向崩潰的時候,榮格試圖通過自我治愈來救贖自己。 他采用了閱讀療法,榮格最愛讀的,還是《浮士德》,這是母親推薦給他的書。 《浮士德》講述的,是一個中年煉金術士,采用自性化的方式,實現自性圓滿的過程。 這本書,貫穿了榮格生命的始終,也成為了他最好的心理自助書。 閱讀療法,給處于矛盾和糾結中的榮格創造了一條新的道路,他終于找到了人生關鍵問題的答案——“我究竟是誰”。 他不再為原生家庭、貧窮家境、學業難題而自卑,他發現,真正決定人們幸福與否的,與擁有的財富多少無關,而是自性化,即自性圓滿、自成一體、自由自在。 ![]() 所謂的自性化,指的是自成一體,有自己的理想和價值判斷體系,不被他人左右;自性圓滿,能夠充分地自我接納、自我滿足,能夠享受孤獨、自得其樂;自由自在,敢于并善于追求自由,即使無法獲得自由,也能安然自在。 在閱讀《自愈與成長——榮格的生命故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會感受到榮格的孤獨。
![]() 觀影療心法每個內心有傷痛的人,看到電影《心靈捕手》中,心理師桑恩給男主角威爾做心理治療,一遍又一遍對著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時,都會控制不住地潸然淚下。 我們很多時候總是不肯放過自己,哪怕發生的很多事情不是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我們仍然會感到內疚和無助,在無知覺中做出很多與自己對抗、甚至自我懲罰的事情。 如果我們不肯把這股內疚感放下,我們永遠無法走出心靈的牢籠。 男主角威爾從小是一個孤兒,前后被幾個家庭收養,卻遭到養父母的虐待,導致他對這個世界充滿恐懼,對人不信任,同時在潛意識里卻認為自己遭受這些虐待是由于自己做的不好導致的。 于是,他肆意糟蹋自己的數學天分,用暴力和無趣的玩樂來麻痹自己,不愿正視自己的人生。 觀影實則是在觀心,我們總能在電影中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影子。 每一個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的人,都會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和痛苦,然而,治愈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訴自己,這不是你的錯。 然后,讓自己學會放下。 ![]() 煙雨寄語在接下來的人生里,努力做好自己,保持純真與熱情,不去深究太多,也不再陷入自責的沼澤里,這是學會愛自己的第一步。 每個人生來都不完美,你羨慕別人擁有的一切,殊不知角落里也有很多人羨慕著你。 最好的人生態度是我們珍惜擁有的一切,做自己的心理醫生,不辜負每一場傾城的遇見,成為最好的、獨一無二的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