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5500字。 “送別”與“離別”相似卻又有不同。 相同者,都是雙方或者多方空間或者時間的分離。有山河相隔、有生死殊途,有朋友、有妻兒、有師長…… 不同者,“送別”,在雙方或多方分離的時候,一方一定有過相送?!半x別”則可能有過相送,也可能沒有。而且“送別”強調的就是相送的那一刻,“離別”強調的更多的是離開后的時間,是一個時間段。 從字面里深刻品味,其實“離別”一定有悲傷或者傷感,但“送別”可能沒有悲傷或者傷感。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離別”也好,“送別”也罷,都是傷感的。 這篇文章討論的是“送別”的那一刻。 有凄涼、有傷感、有豪放、有曠達、有平淡,更有超然…… 一、最凄婉、最纏綿的送別柳永的這首《雨霖鈴》寫出了情侶之間最有代表性的送別之情,道出了普通人之間的最真摯的感情。當然,最有代表性的,往往也就是最平常、最小兒家的送別。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七政壇上一生失意,流連坊間,成就詞人之名。此詞是他汴京南下與戀人分別之作。 詞牌是因唐玄宗蜀地思念楊貴妃而成,本身就有凄涼之意。柳七這首詞上闕寫景,下闕寫情,渲染出了一幅深秋陰雨凄涼送別的經典場景,情以景深,景以情真,千百年來,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無數情侶送別的場景幾乎都有此定格。 這首詞更經典之處在于,柳七除了寫自身的送別場景之外,更層層遞進,推演出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樣的人生哲理,是全詞的升華之筆。 俞文豹《吹劍錄》中,以此篇跟蘇東坡“大江東去”幾相提并論,一工筆小畫,凄涼委婉之際,一潑墨山水,氣吞山河。或可一比。 二、最慷慨悲歌的送別越白描,越深情。越直接,越動人。 不過唯有胸懷大境界,才能有此白描。 別董大二首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公元747年冬(唐玄宗天寶六年),是高適最失意,最窮困潦倒的一年,同時,高適早年政壇失意的時候也是其與文壇諸公交往最密的時候。 胸懷大志,無處可訴,似乎是那個時候文人們的標配。也許,也正因為這樣的標配,催生了那個時代那么多的大詩人。 高適以邊塞詩成名,其它詩篇也跟他的邊塞詩一樣寥廓豪邁。 南宋嚴羽評價他:“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 這首送別詩也同樣豪邁慷慨。最落魄的時候,好友董庭蘭隨著吏部尚書房琯的被貶,也要隨之離開長安。身無分文“今日相逢無酒錢”的高適送別自己的好友,此刻的心情,恐怕不只是雙方山水相隔的分離那么簡單。 同樣的遭遇慘淡,同樣的前途未卜,同樣的理想抱負,“天下誰人不識君”既是勸朋友,又是勸自己,更是互相勉勵。 也許,這就是兩個落魄有志青年的互相寄托。 三、最“詩中有畫”的送別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三月,整整三十歲的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便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會面,會面數日后,孟浩然乘船東去,李白送至江邊,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在送別詩中應該是詩意的離別,兩個風流陽光的詩人的離別,于是,在那個詩意繁華的時代,那個詩意繁華的時節,那個詩意繁華的地方,有了這篇詩意的離別。 那個時候的李白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意氣風發,跟孟浩然的分別并不是傷離別,相反恰恰是愉快的相送,送朋友去另一個煙花繁盛,繁花似錦的地方,同時也透露出李白對揚州—當時繁華大都市—的向往。 《唐宋詩醇》評價道:“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p>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十三年),岑參二次出塞,送前任武判官回長安。送別之時,岑參寫下了這首同樣千古名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以邊塞詩成名,他兩次出塞,對邊塞的風光,邊塞的戰爭,邊塞的苦難,邊塞的離別體會最深。 邊塞的離別往往就是生離死別。 這首詩傳達出來的是另一種詩意,是那種最質樸的清冷凄涼。 看著茫茫到天際的大雪,看著遠去的馬蹄印,也許此生再無相見之日,而自己又要在這茫茫的邊塞中孤獨凄涼,悲嗆之意不用再多加言表。 《送孟浩然之廣陵》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并列為最有詩意的送別詩,所不同者,一者繁錦,一者蒼茫。 四、最平淡卻細思傷感的送別應該是在王維半辭官住輞川別業的時期,詩人送別有人寫下了這篇名作,平淡如水,細細品來卻又匠心別運,深得五味。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被蘇軾評價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最樸素的題材,最樸素的語言,卻欲說還休的表達出了最深厚最真摯的感情。 獨居深山,送別有人,最難過的時候可能不是送別那一刻,可能是送別之后,日落西山的那個時刻。 日暮黃昏,空山獨剩自己,無限寂寞、惆悵的夜晚必將是最難過的時刻,而就是這種時刻,王維只是淡淡的用了一個“掩柴扉”的動作,不禁讓人想起“風雪夜歸人”和“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境界。 宋朝劉辰翁在他的《王孟詩評》評價道:“古今斷腸,理不在多?!?/p> 明朝李沂在《唐詩援》評價道:“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p> 誠以為然。 五、最凄迷的送別在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送別友人后,獨自對著風雨凄凄的深秋,許渾酒醒不知何處,凄迷之下寫下了這首詩。 謝亭送別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暮秋本來就是傷離別的時刻,送走遠行的朋友,對著深山秋色,許渾自斟自飲到大醉,醒來已經是日暮,四望空山一片迷蒙,朋友早已遠去,在沉沉暮色和風雨中,一人走下西樓,此刻凄涼孤獨和空虛難以言宣。 《刪訂唐詩解》評價道:“酒醒之后,對風雨下西樓,情之難堪,有其于別時者。” 《匯編唐詩十集》評價道:“唐云:'唐人長于送別,而《陽關》稱最?!簟把┣缭粕ⅰ薄ⅰ八E庭蕭颯”,轉相步驟,幾成套語。此獨舍卻行子,寫居人之思,立意既新,調復清逸,堪與盛唐爭雄?!?/p> 與李后主的“無言獨上西樓”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六、最灑脫曠達的送別年少的王勃就有高意。 送別時刻離離相惜,卻又能意境曠達,把友情繼續升華到另一個高度,實為送別詩中的千古佳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蜀地與長安那是千里之隔,中間何止千山萬水。此處一別,何時再見? 但是王勃的胸襟和目光卻不僅在離別的寸地之上,他的詩中長安、三秦之地一望無疑,以這等胸襟來看離別,那自然是短暫的。況且只要“真情永在,萬山難阻”。 友情的存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此等胸襟,可見王勃風骨。 難怪顧璘在《批點唐音》嘆道:“讀《送盧主簿》并《白下驛》及此詩,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評價道“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p> 初唐風骨,此詩可見。 七、最直白的送別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李白在涇縣(今安徽省宣城市)漫游,當地名士汪倫美酒招待,數日后,李白離開涇縣,離開之際,汪倫又敢來以美酒相送,李白寫下這首送別佳作。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謫仙人李白最沒有仙氣的名篇應該就是這一首。 此篇要是換做他人所寫,筆者懷疑都入選不了《唐詩三百首》。小時更覺得都不是李白之語。 不管唐詩也好宋詞也好,豪放也好,婉約也好,中國詩詞講的就是含蓄蘊藉,藏而不露,鋒芒內斂。而李白這首詩從直呼二人其名,到大白話表達感情,無不都是村民之詞。 但是,可能也就是這種貴在直接的表達,加上李白特有的夸張想象力,讓這首大白話送別詩變的千古傳誦。 《鐙窗瑣語》評價道:“贈人之詩,有因其人之姓借用古人,時出巧思;若直呼其姓名,似徑直無味矣。不知唐人詩有因此而人妙者,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皆膾炙人口。” 誠然吧。 八、最普通卻深藏情感的送別盛唐期間,那個時候“安史之亂”還未開始,王維送遠行的朋友元二去邊疆。送別之際,王維寫下的這首詩流傳千古。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仿佛清風,洗凈雕琢,明朗自然。寫情寫景都純發自然,全篇不做惜別之語,卻處處深藏惜別的強烈之情。 清晨驛站的春雨綿綿,蒙蒙晨霧籠罩著前方遠去的官道。無言的送別,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 舉起這杯酒,打破沉默,卻也是最富有深情的一刻,一刻仿佛永久。 這首沒有任何渲染的送別詩,卻被后人編入樂府,名為“陽關三疊”之曲。 九、最勉勵也感同身受的送別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蘇軾在杭州任間,送別老友錢勰(穆父),那個時候蘇軾外放為官,錢勰也因政局原因,要遠赴瀛洲(今河北省滄州市),送別之際,蘇軾寫下這篇千古名篇。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久別重逢卻是為了給老友餞行,想起當年在京城兩人意氣風發的時候,真是恍如隔世。 但是,人生逆旅之下,相見還是歡笑,還是如春風一樣和煦,而且兩人還是堅持正道,堅持自己的操守,這讓相別之時更多了一份志同道合的慰藉。 這首詞同樣能看到蘇軾對人生失意的曠達,同時,他也用這種曠達來勉勵和安慰自己的朋友,雖然有淡淡的消極氛圍,但是,這種志同道合,堅守正道的情分和勉勵在凄冷之中春風化人。 十、最豪情的送別公元748年(元寶七年),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省懷化市),他的老友柴侍郎從龍標到武岡(今湖南省邵陽市),王昌齡在分別之際,寫下了這首名篇。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別難免有傷感之情,尤其是在自己被貶謫的低谷期,又在這個時候,他鄉的故人卻又要離開自己,可謂雪上加霜。 但是,在這首送別詩中,詩人卻一再強調空間之“近”。先說有流水相連二者的地域,后邊更是豪情升華,風雨相同,明月共有,何懼離別。使人不禁想起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十一、最光明磊落的送別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王昌齡貶謫到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好友辛漸從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取道北上洛陽,王昌齡送老友到潤州,在潤州作別,臨別之際,寫下了這首名篇。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全詩一開篇凄雨冷風,寒意滿江,同時,也是一幅天水相連、浩渺無垠的壯闊景象。作者和友人在臨江的芙蓉樓上,遠望吳江,看到江北的遠山慢慢被云霧隱沒,油然孤寂。 不過,作者用浩大的場景烘托,更是要表達自己純潔的真心,讓友人把這顆真心帶回給洛陽的親友。 寒江孤寂,更顯作者光明磊落的品格和遠大的胸懷,一片空明清澈的意境中,更襯托作者冰清玉潔的形象。 《唐詩鏡》評價道:“煉格最高。'孤’字時作一語。后二句別有深情?!?/p> 十二、最悵然淋漓的送別孟浩然擅寫景,但寫情也不輸于寫景。 送杜十四(杜晃)到江南,孟浩然寫下了這首名篇。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春江上煙雨蒙蒙,薄霧浩渺,馬上要送別老友,作者心情恐怕也跟此景一樣茫然。友人離別之后,浩渺的江面上,這一片孤舟夜幕將要停泊到何處? 從近到遠,從明到黑,作者隨著看不到的孤舟,一直在想象友人此刻的情景,深刻、自然的寫出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和無限的悵然。 王士禛在《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評價道:“渺然思遠、不勝臨歧之感。” 十三、最悠然不盡的送別開元年間,王維被外放濟州(今山東省濟寧市)期間,送好友祖詠(祖三)一直到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方告別,臨別作者寫下這首名篇。 齊州送祖三 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 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 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 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 王維的送別詩都以樸素、平淡卻又意蘊不盡取勝。 好友剛相逢,馬上就又要分別。寒冷的暮色中,好友已經消失在暮色里,詩人卻還一個人佇立在暮色中,仿佛一尊風雨刻成的雕像。此刻也是永久。 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評價道:“黯然入畫?!?/p> 吳煊和黃培芳在《唐賢三昧集箋注》評價道:“足未出閣門者,不能解此詩之真味?!?/p> 誠然。 十四、最唯美超然的送別詞公元1915年寒冬,上海,還未變成弘一法師的李叔同送別自己好友許幻園,別后,李叔同獨自在雪地中站立了一個多小時,回到自己寓所,李叔同一揮而就寫成這首名篇。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上闕,詞人按照古書古詩詞中的意境,加上自己的想象,描繪出一幅蒼茫夜色中,好友長亭送別的凄涼場景,伴隨著遠處若有若無的笛聲,更為這個場景增添了說不出的迷蒙印記。 仿佛,這就是詞人心目中最有意境,最有代表性,或者最渴望的送別場景。而不是現實中大雪紛飛中的上海。 下闕,詞人從場景回到自身。走遍天涯海角,知己又有幾人?而現實中,知己往往都是聚少離多,這是現實中的遺憾,也幾乎是詞人這種知識分子或者人類的共性。 全詞之中,仿佛有一種斷斷續續的笛聲貫徹始終,這種若有若無的笛聲其實也就是全詞的情感主線。 那是一種,無法描述,時有時無,若斷若續,淡淡的,悠悠的哀傷。 也是全詞的主旋律。 三年后,詞人把自己珍藏的所有印章贈予“西泠印社”,轉身在虎跑定慧寺剃度。 從此,世界上少了一個低吟淺唱的李叔同,多了一個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師。 ![]() 長亭外 ![]() 古道邊 ![]() 芳草碧連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