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張泛黃褪色的老糖紙,能夠見證那一段段歷史和故事,烙印下了那些年代的特殊印記。那時,小小的糖紙也承擔了政治宣傳的任務。革命語錄、八個樣板戲等等,都一一躍然糖紙上。再次看到這些,就如同打開了一扇扇通向往昔歲月的窗戶。  1967年9月25日《人民日報》報道說,主席在視察了華北、中南和華東地區后,提出“要斗私,批修?!焙髞?,這一口號被人們運用到生活生產等各個方面,在開工或者開會之前都要喊一遍。甚至連在街上買豆角,商販為了不讓人把好的豆角都挑走,都以“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閃念”作為理由。


青島糖果冷食廠蛋香飴——“抓革命 促生產”  1966年9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抓革命、促生產》。社論提出:“要以文化大革命為綱,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產,保證革命和生產兩不誤。”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為中央警備團戰士張思德舉行的追悼會上,以《為人民服務》為主題,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青島東風糖果廠牛奶軟糖——發展生產
 1958年8月,毛主席赴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視察工作,多次與當地的負責同志談到“小社”并“大社”的問題。他還對“人民公社”的特點作了概括,“一曰大,二曰公”。在山東視察工作時,當地負責人請示“大社”叫什么名稱時,毛主席說:“還是叫人民公社好,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于領導”。這些消息見報后,全國各地紛紛效仿。“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萬歲!”在六十年代之后成為鞏固農村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基層無產階級政權的典型口號。 八個樣板戲是于文革期間逐漸出現的新戲曲形式,包括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及交響樂《沙家浜》。“樣板戲”對于老一代人來說難以忘懷,它們在紅色時期風靡全國,流傳時間之久,流傳范圍之廣,放在中外藝術傳播史上也是空前絕后的存在。七八十年代以后的人對樣板戲知之甚少,而這之前出生的人們則有著各樣的深刻記憶。




青島食品廠糖紙——《沙家浜》 

這是一組剪紙畫,介紹的是越南南方少年兒童對美國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勇敢斗爭的故事。  國營青島糖果冷食廠高粱飴——“在農村,則應由工人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者一貧下中農管理學?!?/span> 1968年8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文章引述毛澤東的最近指示,“工人宣傳隊要在學校中長期留下去,參加學校中全部斗、批、改任務,并且永遠領導學校。在農村,則應由工人階級的最可靠的同盟者一貧下中農管理學校”。此后,派遣“工宣隊”、“軍宣隊”進駐學校的辦法,逐步擴展到全國城鄉,軍管以外的各級黨政機關也采取這個做法,教學、工作秩序開始恢復。
青島食品廠花生酥糖——“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
毛主席《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若否認他們,便是否認革命。若打擊他們,便是打擊革命” 
青島食品廠花生酥糖——“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毛主席指出:堅持武裝斗爭必須建立一支人民軍隊,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
青島食品廠花生酥糖——“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span>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潮。 
 青島食品廠雙味糖——“好好學習”,銀杏糖——“天天向上” 毛主席早期題寫的“好好學習”和“天天向上”是分開的,直到1951年5月,毛主席獲悉小學生陳永康抓特務被打傷的事跡后,親筆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制成錦旗贈給陳永康小朋友。5月28日,第46期《革大改造報》發表了這個題詞。這是關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題詞最早的公開報道。
青島食品廠青果香糖——“世界是你們的” 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訪問蘇聯時看望中國留蘇學生,并發表講話。他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老糖紙上除了圖案和品名外,標語也是一大特色,時代氣息非常濃厚。 方寸糖紙演繹的是歷史,從糖紙上面能夠清晰的看出時代的氣息。歷史的車輪碾過后,完整存留下來的,總是一些牽動情懷的“老味道”。曾經的青島糖果,不僅留下了記憶中的的美味,也留下了諸多珍貴的印記,記錄著過去,包裹著回憶。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