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游儀 八公山下,淮河岸邊,安徽壽縣坐落其間。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稱。位于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館。 在這里,古戰場、雕塑群、沙盤模型,一個個還原的歷史典故讓游客穿越時空;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各式青銅、金幣窖藏、玉石雜項,反映出當時楚國的社會經濟狀況;柏家臺遺址、李三孤堆楚王墓、循理新嘉園工地戰國建筑群遺址,了解壽縣歷史文化的窗口漸次打開…… 上萬件藏品,傳遞楚韻悠長 壽縣古稱壽春,史料記載,在楚國800多年的歷史中,壽春是最后一座都城。依山傍水、城垣猶在的壽春城,灌溉農桑、造福百姓的安豐塘,縣城之中,隨處可見楚風遺存。而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腳下是近40米長的玻璃瓦當路,眼前是5米多高的新鑄楚大鼎,千年楚韻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條玻璃瓦當路上,重要時間節點標記其上,玻璃之下可見斷瓦殘磚。建館過程中,在一處工地意外發現一片戰國建筑瓦礫層,于是就地切割、異地遷移并在博物館復原,又在上方鋪了一條玻璃棧道直通館門。每一塊瓦片,都是一個文化符號,歷經千載,見證楚文化在此沉淀。 早在1958年,壽縣就建了博物館,曾歷經兩次搬遷,曾用館址分別位于壽縣古城東大街報恩寺與古城西大街中段孔廟古建筑群南。2015年,新館籌建,被命名為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并于2022年正式開館。 一改往日老樓狹窄,新館面積翻了兩番,擴大到1.5萬平方米,展品也從800余件(套)增至1600余件(套)。從青銅器到金銀器,從玉石雜項到古籍善本、字畫,上萬件藏品涉及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其中一級文物達230件(套)。 走進一層安徽楚文化展廳,各式青銅器琳瑯滿目。一處車馬坑發掘場景,引得游客駐足觀看。這個車馬坑曾發掘出數件木環、銅車飾及木車遺跡。隔著一層玻璃,當年的挖掘現場得以重現。一旁,陳列的是戰國青銅馬車構件和復原后的青銅車馬器造型。 沿著楚文化發展脈絡行進,158枚楚金幣構成的“金山”,也吸引了許多游客的注意。大大小小的楚金幣,是博物館特色藏品之一,形狀多為楔形、圓形和龜板形,印記則各不相同。 這種展出方式是為了區別金鈑成色和來源。作為一種稱量貨幣,楚金幣在交易中切割稱量才能使用,不少金幣刀刻痕跡依然清晰可見。20世紀60年代至今,壽春城遺址及周邊出土的楚金幣達195件(塊)。 在新館二層,壽縣文明史、壽春壽文化的展陳獨具特色。既有還原淝水之戰古戰場的沙盤,又有崇壽禮俗的書法繪畫作品,一件件藏品,彰顯了楚文化的歷史底蘊、壽縣縣城的發展脈絡。 活化利用,創新文物講述方式 在博物館一樓前廳展示屏里,顯示著被藍色氣泡包裹的各式館藏。伸出食指,輕觸屏幕,原本靜止的累絲鑲寶八龍紋金帶扣一下子“活”了起來。帶扣上圓下方金光閃閃,浮雕螭龍眼須活靈活現,按住“文物”上下左右翻轉,一個逼真的三維立體影像呈現眼前。 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中,這樣的互動場景有10多處。壽州窯展區的制陶游戲,使游客更加了解運瓷石、和瓷泥、拉坯、施釉等工藝流程;顯示古籍的電子書屏,觀眾伸手一滑就能翻頁,圖文結合更增趣味…… 博物館自2020年起就開始進行數字化探索。截至目前,數字化建設項目共完成900件(套)文物三維數據和2000余件(套)文物高清二維數據采集與制作,為博物館中的文物建立了完善的數字檔案。 展館中,有一處壽縣北大街街市場景復原造型。為了真實還原清末民初時期的街市生活場景,博物館仔細查找地方志,還原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從市民的穿著打扮到店鋪的門頭招牌,就連街上叫賣豆腐的小販,都一一生動還原。 在此稍一駐足,當地方言演繹的對話響起,點菜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為了真實還原老城景象,博物館還特意找了本地市民配音。 數字化技術讓歷史更有溫度。文物的鍛造工藝、實用功能,甚至紋飾內涵,都可以運用數字化手段傳播。博物館的功能并不是簡單對文物進行收藏保護,而是要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文化被更多人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