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券指橋梁門窗等建筑物上形成弧形的部分,使用塊狀材料堆砌而成的跨空砌體,所以拱券實際上是一種建筑結構。 拱券結構在中國出現比較晚,在我國古代的建筑應用中是由地下逐步發展到地上的,最早始于西漢時期的墓室營造,過渡到魏晉時期的磚砌佛塔,東漢時期的拱橋,宋代修建城墻、水門,南宋用于城門洞口,明初開始采用筒拱建造房屋,清朝以后普遍應用于官式建筑。 一、磚石拱券在地下建筑中的應用 1:墓葬 中國最早的磚石拱券技術出現于西漢早期的墓葬當中。西漢中葉以后,磚石拱券技術在墓室營造中應用越來越廣泛,主要表現為筒拱和穹窿兩種結構。 2:排水涵洞 除了墓葬建筑以外,漢代的磚石拱券技術也應用于排水涵洞的建造。 二、磚石拱券在地上建筑中的應用 1:佛塔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拱券技術被用在砌筑佛塔之上。我國古代的佛塔經歷了一個由木架結構到磚石結構的發展過程,而磚石佛塔對于拱券技術的使用更為廣泛,如建于五代時期的蘇州虎丘云巖寺塔,不但塔門為磚拱券,塔的內部各層走道也使用了磚拱券。 2:拱橋 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爾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聯拱拱橋又有厚墩聯拱和薄墩聯拱兩種基本類型,拱數以3、5、7、9、11奇數為主,如橋孔特別多的也有偶數的。 拱橋根據拱的形狀,有多種拱券形式,如半圓、馬蹄、橢圓、圓弧、拋物線及折邊(五邊、七邊)拱券,還有全圓的拱橋等等。拱橋,根據其構造情況以及拱券的圓弧和排列形式可分為:陡徒和坦拱式拱橋、尖拱和圓拱式拱橋、連拱和固端式拱橋、單孔和多孔式拱橋、實腹和空腹式拱橋,以及虹橋等等。 石拱券的砌筑方法分為十種:一是并列砌筑;二是并列榫卯;三是橫放并列;四是縱聯砌筑;五是分節并列砌筑;六是聯鎖分節并列砌筑;七是鋃面縱聯砌筑;八是框式縱聯砌筑;九是亂石砌筑;十是鋃面亂石砌筑。 3:城門 北宋以前的城門洞多為梯形的木架結構,這與古代主流建筑在材料和結構等方面的使用都是一致的。但從南宋開始,火藥開始在戰爭中頻繁使用,木構架城門便成為軍事防御中的薄弱環節,為了加強城防,磚石拱券逐漸推廣到城門的橫楣之上。 4:宮殿 在明代,為了發揮磚石拱券技術的優勢,常常建造“無梁殿”用來防火。無梁殿是用來存放皇室檔案或佛經的地方,整座建筑不用一根木梁,完全用磚為基本材料,以拱券技術砌筑券洞及穹窿頂。始建于明初的南京靈谷寺無梁殿是我國現存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無梁殿,其寺內木構建筑在后來均毀于戰火,只有磚砌的無梁殿至今巍然屹立。 5:民居(以窯洞建筑為主) 磚石拱券結構(也包括土坯拱券結構)在黃土高原的民居———窯洞中使用廣泛,地下窯院的進院門、鼓樓、宗祠等有時也使用這種結構。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風土等因素的影響,晉中、陜西和隴東等窯洞集中的地區,對于拱券結構的使用也有差異,主要體現為筒拱、十字拱、扶壁拱和丁字拱等不同形式。 窯洞建筑從建筑布局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下沉式(地下天井院)、獨立式三種基本窯洞類型。 (1)靠崖式窯洞 ①靠山式窯洞:出現在山坡土原邊緣地區。窯洞靠山崖,前面有開闊的川地,很像靠背椅的形式。因為它要依山靠崖,必須隨著等高線布置才更為合理,所以窯洞常呈曲線或折線形排列。 ②沿溝式窯洞:是在沿沖溝兩岸崖壁基巖上部的黃土層中開挖的窯洞,或就地采石,箍石拱窯洞,很多只在窯臉和前部砌石,縱深部仍利用黃土崖,俗稱結口窯洞,陜北許多農戶很喜歡這種窯洞。 (2)下沉式窯洞 下沉式窯洞實際上由地下穴居演變而來,也稱地下窯洞。在黃土塬的干旱地帶,沒有山坡、溝壑可利用的條件下,農民巧妙地利用黃土的特性(直立邊坡穩定性),就地挖下一個長方形地坑(豎坑),形成四壁閉合的地下四合院(俗稱天井院、地坑院),然后再向四壁挖窯洞(橫穴)。 下沉式窯洞還可以細分為全下沉型、半下沉型和平地型三種。 (3)獨立式窯洞 從建筑和結構形式上分析,獨立式窯洞實質上是一種巖土或覆土的拱形建筑。 ①土基窯洞: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土基土坯拱窯洞;另一種是土基磚拱窯洞。 ②磚石窯洞:在陜北窯洞區,由于山坡、河谷的基巖外露,采石方便,當地農民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石料建造石拱窯洞。因為其結構體系是磚拱或石拱承重,無須在靠山依崖既能自身獨立,形成一種獨立式窯洞,又因為石拱頂部和四周仍需掩土1~1.5米,故仍不失窯洞冬暖夏涼的特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