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藏血脈之氣,是人體的君主,心出了問題,會有多種癥狀,比如心氣不足(心氣虛),推動血液運行的能力減弱,于是心跳失常,短氣(尤其活動時加?。⑿貝灢皇妗⒆院沟?。 發汗過多,年邁體衰,疲勞過度,久病不愈,都可能引起心氣虛。還有一種情況,在人體中,心屬火,需要水來調節,而水之來源,是屬水的腎,無論腎陰虛或腎陽虛,甚至陰陽兩虛,都可能使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尤其陰陽兩虛的時候,更易使心腎交流溝通困難,導致心氣虛損。 清代名醫陳士鐸所著《辯證錄》,有一起陰湯,以養心安腎,起陰壯陽之力,治陰陽兩虛,心氣不足。 組成:人參15克,白術30克,巴戟天30克,黃芪15克,北五味子3克,熟地30克,肉桂3克,遠志3克,柏子仁3克,山萸肉9克。水煎服,本方均是常用中藥。 熟地大補腎水,滋養精血,穩固下焦,用量不可少。 肉桂以補腎陽,同樣穩固下焦,同時,肉桂之辛甘大熱還能入心入脾,形成心腎的問題都要解決,后天糧倉的問題也要插手的姿態,看起來霸氣十足,不過用量不多,后面還有大隊補陽的隊伍跟隨呢。 二者形成一個滋陰,一個補陽的局面,人參與黃芪等量而用,以溫性推動內外氣同補,作為人體糧倉的特供者,白術溫補脾胃,與人參黃芪一道助人吃飽喝足,有力氣來除病。 巴戟天補陽益陰,滋長腎氣,用量與白術一樣是最多的,腎氣足了,才有資本養心氣。 北五味,心腎的事務都要管,對腎能收斂固澀,穩固腎精。對心,那更是以色紅與之對應,能保護心臟,使之安寧,心亂跳,神不定,汗為心之液,五味子還有斂汗止汗功效。 遠志和柏子仁是治心之病的常見搭配,且二味與五味子肉桂一樣走心又走腎,心火不足,推動血運無力,用遠志。且心氣不足,痰濁也難推開,遠志能祛痰開竅,令心舒適。 心陰不足,神志不安,用柏子仁養心氣而安神。 遠志,柏子仁對腎也是愛護有加,遠志能使心腎相交,柏子仁能滋養腎陰。 所以您看,上述各味,雖說腎陰腎陽均補,但因腎陽虛是陽氣不足,若虛損日久,腎所主的水液(腎陰)便會因不得陽氣調節,也出現虛損,形成陰陽兩虛,故以補腎陽為主,則自然腎陰得補,故名起陰湯。 同時,由于心為君主,肉桂,遠志,五味子之益心火,可令腎火振作跟隨,也有益于腎陽。 還有一味山茱萸呢,它要干啥? 山茱萸與五味子一個橢圓,一個圓形,均能劃圈收斂,但其又有開通之力,既能收斂元氣,固澀滑脫,又能令人精神振作,不論陰虛陽虛,均可采用。 若是用山茱萸與量更多的黃芪配,黃芪著力益氣,讓人精神倍增,山茱萸將元氣好好保管,對于久病虛損特別有益,而起陰湯所治,正屬于虛損一類。 本方適用人群:其一,心腎不足。陳士鐸說:心火動,腎火隨之,心火衰,命門火怎能振作呢?肉桂,巴戟天,五味子,遠志合力,心火腎火一道給補了。 其二,愛出汗,心慌亂跳。五味子,山茱萸均有斂汗之功,且方中多味如遠志,柏子仁,肉桂均有令心舒適不亂跳之效。 其三,胸悶氣短,像有一塊石頭,壓抑。這可和痰濁相關,遠志能祛痰濁。 其四,精神不振,對事對物沒有興趣,缺少活力。人參,黃芪,白術的大補元氣,補脾益氣功效那可是高材生,何況還有山茱萸將元氣固澀著呢。 “生態”蓋指生命體與其環境的有機聯系。生態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范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意識猛然走出專業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因其獨有的特色而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則就不可能衰而復興,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認識上,道教以其重視生命的喜樂、寧靜、恬淡、樸素和心靈的充實與擴展為特色,關注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而深、博而約,具有無窮的趣味;在倫理實踐上,道教致力于體玄修道,韜光養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與文化的互動中長存長立,因此它在對自然生態和人的關系的認識上,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能動性、與自然對象的同一性以及倫理認識的整體系統性。用道教的話來說,就是“自然之道不可違” 1 、“順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質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會之自然。參悟事物、人生和社會之本質,求得生命與本性應有的風格、態度和氣象,就是道教倫理追求的目標與精神支柱。 道教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容和吸引世人的內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發展久遠的生命力中。具體而言,道教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與大道一體化,因此,道教在中國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現實生命的宗教。在它看來,世間萬物是一體的,自然萬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應當以生為樂,重生惡死,使生命不斷升華。人類也要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萬物的存在與個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 2 ,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與各個層次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萬物一體的平等意識也非常明確和豐富,他認為人通過修煉可以實現“長生久視”、“肉體成仙”的理想,這個理想也就是與自然齊一或萬物一體的境界。道教還有“生道合一,重人貴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物我一也?!边@表明道教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的意愿。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營造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聯,道教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準則是產生萬物而不占有萬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的肉體修煉、精神完滿的最高境界是“道”?!暗馈笔侨绾萎a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靈?!?3 并且自認為這是對老子智慧大道的發揮。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義是:“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庇芍?,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制它們。唐代道教學者、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實踐者,他的醫學理論以天人一體、生而不有說為基礎,謂“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4 孫思邈本人“學殫數術,高談正一”,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這種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當的實踐性和普世意義這種實踐性和普世意義,提出了世間事物持續平衡發展的觀念,揭示出人類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法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才能得心應手,取得成果;如果強行索取,則會適得其反,破壞和諧,不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傳》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边@里指出天道與地道是相對峙而又相協調的,其協調是由人來作中介的。老子將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駕馭自然規律。因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道教于此進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審時度勢,求仙問道而不強作妄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勢必敗壞心性,甚至危害人類自身。道教的修習者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互相感應的,感應的基礎在于人和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資訊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為宇宙共同體中的一員,應該以促進整個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以毀滅各種自然物的行為來扼殺宇宙的生機。因此,道教不僅給人以一種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將注意力放在教義教規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禱的肅穆和虔誠,而且將信仰或教義教規具體化為各種道功、道術,進而形成操作體系,引導眾信徒去實踐力行??梢哉f,道教是重視道、術、行的宗教,既重視“道”的提升,又積極提倡功法和煉養術。真正的道徒對道教真諦的切實掌握,在于不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備其虔誠的信仰,還要作道術的訓練,努力積累道功,日進無疆,不斷深化和純正信仰。這樣,就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以及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與協調者,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制約自然變化,加以引導,以曲成萬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與傳統倫理學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經》提出:“中和者,主調萬物者也”,認為自然界與人間社會各層次的事物,皆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合而構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霸獨庥腥禾?、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所以人要順應陰陽之理,從各個方面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順,才能消災去異,致力世界太平。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統、丹術符箓、儀式規范中發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態智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間萬物多樣性存在的意義。保護了事物的多樣性,就有可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再生的精神。在關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傳統的中國人確立了“大”和“久”的目標,并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節制人的無窮欲望,不造成對自然與人類的傷害?!吨芤住分赋隽藘蓚€途徑,其一是“九二貞吉,以中也?!逼涠恰爸姓酝?。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天下,不傷財,不害民?!钡澜桃舶l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對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業,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個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認為在那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循環連續、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異形,有似雀之化為蛤,雉之化為蜃。后來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倫日用思想,從生命循環再生的角度出發,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視,出入任意” 6 作為神仙之道。五代時期的道教學者譚峭以“化”的觀點看待宇宙、人生和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顧眄化揖讓……” 7 整個人生和社會的興盛就處在變化統一的過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資的觀念上,主張人類要多多節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與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依時令進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獸幼鳥、禁殺魚蟹,不竭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等觀念是相當一致的。人與生物資源相處,要進行物質交換。進行物質交換不是強行占有,而是對自然作順應與調適。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系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從老、莊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系。老子說:“大道泛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8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莊子曰:“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特定的物種,但在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存在著聯系和轉換,如同圓環一樣,分不出始終和次序。這種自然的聯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認為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吳筠說:“通而生之之謂道,道固無名焉。畜而成之之謂德,德固無稱焉。嘗試論之,天地人物,靈仙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終。探奧索隱,莫窺其宗,入有之末,出無之先,莫究其朕,謂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綱也?!?11 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體對于物象世界的意義,其中蘊涵著通生無匱、品物有方的生態倫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諸方面,落實到現實中以保持生物物種、綠化美化生活環境,可以為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這就意味著,道教生態倫理必然并且能夠進行現代性轉換。而轉換的契機,則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現代性人格的塑造。因為根據道教的觀念來看,人經過修煉而達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遙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鐘鑒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夠健康長壽;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擺脫“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卻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塵;四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功德在世;五是瀟灑自在,豁達從容,善于化解煩惱,始終保持喜樂心情。能夠做到這些方面,就可以稱為活神仙。所謂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樂的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著,其樂融融,這就是人間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們認為,人們只要努力建設,把中國道教的這種萬物一體、生而不有、曲成萬物、合而不同、循環再生、融通萬有的倫理精神,融會灌注到現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進我們的物質和文化建設,人間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現的。 本方以舌質淡,苔薄白為辨證。 本文作者:本草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