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工作,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到底是一種花拳繡腿式的負擔,還是有實際效用的賦能?”這是每位董秘在面對ESG治理與披露工作時都繞不開的一個問題。 ESG一詞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單詞的英文縮寫,其要求投資者在決策過程中不僅要考慮財務相關指標,還要考慮環境(E)、社會(S)和公司治理(G)這三個因素,并且將這三個因素作為影響投資決策以及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 我國資本市場對ESG的引入相對較晚。在2006年和2008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分別提出上市公司要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并規定報告中披露公司在促進社會、環境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舉措。但直到2018年,中國證監會才在修訂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中增加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的內容,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才得以確立。同年11月,基金業協會正式發布《中國上市公司ESG評價體系研究報告》和《綠色投資指引(試行)》,提出衡量上市公司ESG績效的核心指標體系,ESG在中國的發展得到進一步推動。 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對ESG的認知仍處于觀望階段,主動接納的意愿并不強烈。即便是已經著手ESG治理和披露工作的公司,披露內容不統一、不標準、不嚴謹的問題依然突出。 圍繞這個問題,8月4日,在由董秘百人會·浙江財經大學浙商資本市場研究院主辦的主題研討會上,北京融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融智)院長王曉光先生和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聯達)高級副總裁、董事會秘書李樹劍女士等人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北京融智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由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的國內專門提供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咨詢的專業機構,其憑借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端智庫、專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方法和豐富的合作研究案例,在企業社會責任領域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王曉光指出,從2018年9月《上市公司治理準則(2018年修訂)》的生效,到2016年《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21年修訂)》的推出,再到2022年5月《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的發行,在涉及的ESG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其所規定的披露內容逐漸清晰化與具體化,“公司治理”“環境和社會責任”不僅在文件內單獨列章,也被進一步確定為上市公司與投資者溝通的重要內容之一。從深交所文件要求來看,于2023年發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3號——行業信息披露》,在原有《深交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1號——信息披露工作考核》《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等文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需要披露重要環境污染事件的行業范圍,細化了環境及生產安全事故的信息披露;而上交所于2022年發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3號——行業信息披露》文件中,也進一步要求煤炭、建筑等個別特定行業披露重大環境污染信息或安全生產事件。由此,證監會將ESG信息披露作為上市公司的專項工作,證券交易所對ESG相關信息披露要求更加明確,已成為ESG政策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ESG治理與公司業務雙向影響、相互促進、螺旋上升的作用機制就會更加明顯。基于重大風險識別與防控、理念融入與經營管理、指標體系建設與績效管理的ESG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基于重要議題領域實踐創新和信息溝通渠道拓展的ESG信息披露質量的提升,將會直接作用于ESG風險敞口的持續性縮小,由此帶來與ESG評級提高、客戶ESG審查通過率提高、企業股價波動縮小伴生的企業融資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值管理能力的進一步增強,從而為企業塑造可持續的競爭力。而就上市公司所關心的“如何將ESG與可持續性競爭結合”的問題,王曉光強調,上市公司可以遵循“233模型”確定ESG治理的基本架構,即堅持兩個基本方向——防控ESG風險與把握ESG機遇,追求三個維度目標——圍繞綠色轉型(E)、共同富裕(S)和公司治理(G)推進業務協同創新、提升公司市場價值和擴大企業影響力,以及做好三項重點工作——ESG管理、提高ESG評級和發布ESG報告。在具體的ESG管理與提升實踐中,則可以按照“四步走”的戰略去執行:第一步,建立企業ESG指標體系,提高ESG信息披露專業水平;第二步,提高指標行業排名,提升ESG評級,增強市值管理能力;第三步,強化業務風險敞口管理,提高ESG風險防控能力;第四步,推進ESG管理創新,實現行業評級領先,增強競爭力。王曉光表示,ESG理念源于西方,世紀之初開始納入治理標準,中國上市公司要接納它、適應它、做好它,并在短時期內達到西方的水平,是有難度的。但是,上市公司仍要積極面對ESG,以其“作舊弊之藥石,造新生之津梁”,才能真正發掘ESG的必要性和深層價值。廣聯達作為國內數字建筑平臺服務商,其ESG治理更具特殊性:不同于傳統行業領域聚焦于環境污染、安全事故、社會慈善等內容,廣聯達更聚焦于投資者關注的國家戰略響應、股東權益維護、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反貪污、合規運營、商業道德、知識產權保護、職工職業發展等議題,相比同行業在ESG治理系統化、科學化和披露完整性上走在更前列。自2019年起,廣聯達已連續4年主動對外披露ESG表現,持續入選碳科技60、滬深300ESG等指數,同時在Refinitiv(路孚特)評級中獲“A-”,位居全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前9.8%,在Wind(萬得)評級中獲“AA”,在參評的177家軟件業公司中位列第一。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董事會秘書 李樹劍 李樹劍女士結合廣聯達4年來的ESG治理實踐,對“上市公司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應對ESG治理”“ESG工作對企業的護航價值”等問題進行了解答。李樹劍指出,廣聯達對ESG的接觸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過程。2020年至2021年期間,廣聯達對ESG披露尚停留于“被動響應、盡義務”的認知階段,彼時緣于被納入深證100指數而開始認識到ESG工作,并嘗試以“跟隨者”的自我定位入手ESG工作;2022年后,廣聯達開始正式接受ESG理念并發表ESG報告,同時以“組織者”的自我定位完善ESG治理架構,有針對性地與行業ESG領跑者交流學習;2023年以來,廣聯達開始著手ESG披露規范化,以“深度參與爭標桿”的目標和“策劃者”的自我定位不斷完善ESG治理細節。由此,廣聯達以ESG治理為基礎的品牌效應初步顯現,并形成與客戶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廣聯達2022年度ESG實質性議題 李樹劍表示,目前,廣聯達經過不斷地摸索與自我總結,在ESG治理上已初步形成“衡外情(Study)、量己力(Measure)、樹目標(Aim)、建組織(Rebuilt)、精傳播(Transmissions)”的方法論沉淀。具體而言,就是通過信披診斷公司在趨勢洞察、資源意識、文化基因的情況,實現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局面,在“衡外情”“量己力”上保持準確認知;同時,選好對標評級體系——明晟、標普、萬得、路孚特……在解讀標桿中尋找差距,進而評估自身現狀,聚焦范圍,由此確定企業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廣聯達在實踐中總結、反思并因地制宜地用好ESG治理,實現了ESG在企業治理內部的不斷“燃燒”與價值釋放,對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和風險管控降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護航作用。李樹劍強調:“ESG對于上市公司是負擔還是賦能?我想每個上市公司的心中都有答案。'存在即合理’,人類對于倫理投資的需求,使早在上世紀就萌生了的ESG概念,經過理論的不斷沉淀和實踐的持續辨證否定,最終形成如今的ESG治理機制。因此,積極面對ESG、做好ESG,是每個公司在可持續發展問題上繞不開的一個必然之舉。與其'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本文圖片由董秘百人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