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滋補、治病、調理等方面是確實有效的,發揮了預防、治療、康復、保健等作用,在老一輩人印象里,傳統中藥遠比現代化學藥物用得放心,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無毒的。但中藥界有句警言——是藥三分毒,說出了用藥的嚴謹性、復雜性和風險性。 是藥三分毒,大致包含了“一正兩輔”三層意思: 一個是正本清源,凡是藥物都有副作用,不要亂配亂用亂吃,私做主張,否則貽害無窮。 一個是因人而異,不同的人用同一種藥物,同一個人用不同的配方,都要謹慎,用藥如用毒。 一個是辨證論治,每個患者的體質、病癥、病史各不相同,用藥要發揮不同效力,趨利避害。 藥物“三分毒”如何理解,它究竟說的是毒性,還是副作用,或是不良反應? 很多人認為,毒性=副作用=不良反應,這個用來理解中藥不太準確。 中藥的“三分毒”,具體出處有三個: 1、《神農本草經》,流傳至今的“上品、中品、下品”的說法。上品在“養”、中品在“調”、下品在“治”。 2、《黃帝內經素問》,把中藥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種,在用藥上有詳細表述。 3、《諸病源候論》,在前兩部著作基礎上,對百余種常見有毒中藥進行論述區分,提出“凡藥皆是毒”,大毒之藥,皆能變亂、遺禍、害人。 所以,正確認識中藥,要在了解其來源、產地、歷史、品種、配伍、用途等基礎上,對副作用、毒性、不良反應等要有一定認識,藥切不可亂用亂吃。 1、如何理解中藥的毒性?首先“毒=藥”,毒性是藥物的偏性,無論單藥還是配伍,都可用寒熱、剛柔、強弱、急緩等藥性要扶正固本祛邪,恢復陰陽平衡。 2、如何理解中藥的副作用?首先吃中藥會引起人體多種反應,有的是醫生和患者希望看到的,如瀉下藥的“瀉”,催吐藥的“吐”;有的則是不愿看到卻出現的,如用大黃活血化瘀時,出現腹瀉的情況就屬于副作用。 有的人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這是危險的,解決辦法是合理辨證,謹慎用藥,在配伍、炮制、煎煮、服用量和時機上進行認真研究。 3、如何理解中藥的不良反應?首先它是治病期間不希望出現的情況,和“副作用”有相似之處,如果方證不合、用藥適當、藥性弄錯、藥品有假、辨證不明等,均會引起依賴性、成癮性、致畸致癌和突變等問題。 所以,描述中藥的用藥帶來的影響,平時用“副作用”來表示,可能更好一些。 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認識副作用及不同的區別?主要是一些患者需長期吃中藥,時間上至少3個月以上,多的長達3年以上,劑量上有大方、復方,需認清用藥目的;病種上多見于腫瘤、免疫力低下、慢病和體表疼痛等病癥;多見于有濃重的藥味,面色不是蠟黃就是病態的白。 中藥能不能長期喝,要搞清3個基本問題: 1、中藥看誰來開,如果是中醫高手調理和治療,藥方有講究,配伍有門道,把副作用的因素最大剔除,這是可以長期喝的,但實際上,現在好的中醫比較少了。 2、中藥并非沒有副作用,好的中醫會把副作用扭為正向作用,或通過對癥、劑量控制,把副作用往小里調整,患者基本感受不出來。 3、中藥長期吃一定要有長期吃的原因,吃的過程中需觀察副作用有多少、是否變嚴重了,而不是身體出現異常仍堅持吃,還認為是“排毒”。 中藥長期喝,可能會有哪些副作用?多見于6個方面: 一是肝,這是許多中藥在人體必經的關口,有的中藥成分含有損肝類生物堿,或干擾膽紅素代謝,或直接傷害肝細胞,人的面色、尿液、皮膚、眼睛能看出一些端倪。 二是腎,這是中藥成分在人體必排出的地方,有的成分對腎小管、腎間質有直接破壞,或引起晶體沉積,出現蛋白尿、尿量異常、浮腫等問題。 三是胃,影響胃的蠕動、胃酸分泌,引起食欲不好、體重下降等。 四是神經,主要是一些重金屬藥物成分對中樞神經影響不小,出現耳鳴、心悸、睡眠差、心情不佳等表現。 五是血液,主要是有涼血作用,干擾造血功能,引起內出血,干擾凝血酶的作用,等等。 六是骨骼,引起骨骼大量營養成分逐步流失,如同“水土流失”一般的骨質疏松,多見于中老年人。 既然部分中藥存在這些副作用,為什么中醫還敢用,經常用,不怕副作用嗎?中醫用藥有幾個“秘密武器”: 一個是劑量有講究,多了就有副作用,少了達不到治病效果。 一個是療程有講究,要求中病即止,吃藥不必盡劑,長期服藥則吃一周、停兩三天。 一個是蒸煮配伍有效消除副作用,有的中藥本身有毒,經過配伍和合理蒸煮,就可減少毒性,副作用就少了。 一個是六種途徑的制約,給副作用下“緊箍咒”:相殺、相畏、飲食禁忌、妊娠禁忌、使用藥引、用量用法限制等。 但實際上,一些人長期吃中藥,病未見好轉,反而出現新的問題,多見于5個錯誤操作: 1、治病急于求成,中藥劑、中成藥不論品種,混在一起吃,傷肝、胃、腎。 2、吃藥按要求來,但沒想過改變錯誤生活習慣或生活方式。 3、自作主張,自己給自己加藥或減藥,結果藥效受到嚴重干擾。 4、吃藥不講究時間,不知道忌口,或經常漏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5、不知道自己要吃多久,也不向醫生反饋情況,結果過量了。 總之,中藥是治病糾偏,扶正固本的好幫手,長期用藥要注意嚴格遵醫囑,認真搞好病程管理,儲備一定的中藥常識,最大限度防止副作用干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