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鎮中,我最喜歡烏鎮。 去得最多、給朋友推薦得最多的也是烏鎮。 雖然多次去有點審美疲勞,但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和其他古鎮相比,烏鎮不但有她獨有傳統的魅力,還有源源不斷的生機。
我們第一次去時,坐烏篷船進大門、讓大家體驗了江南水鄉感覺,有點新奇和特色,除此之外,與其他所有古鎮一樣,就是人超級多和高度同質化。
主要特點就是人多,各類人群交織在一起,熱鬧非凡。
既保留了古鎮的原有格調,重新分區劃分,民宿和餐飲散落在古鎮的各個角落,也新建了相對集中的賓館酒店,但是著落其間絲毫不突兀不違和。 這樣的西柵更加寧靜,更加休閑。 尤其是住在那里,清晨起來的古鎮好象完全屬于你自己,可以在游客來臨之前感受不一樣的江南水鄉安適。
從小鎮居民一下成為了公司雇員、廚娘、船夫、酒店人員、清潔工、綠化工…… 不是每個居民都想變成公司雇員,但在市場經濟和城市化的大潮中,水滴無法改變浪花的方向。
劉若英的一句“來過,便不曾離開”,讓大家知曉烏鎮、向往烏鎮。 后來的烏鎮戲劇節、互聯網大會,一系列的神操作,讓一個江南小鎮一舉成為與達沃斯同樣有名的世界小鎮。 僅僅一個戲劇節,每年上海就有數以萬計的年輕人涌到烏鎮,呆上一個周末,就為了看幾場戲劇演出。 互聯網大會更是讓創新創業人群到大佬們吃過的面館合影為榮,旅游群體拓展到了極致。 互聯網大會還推動了烏村開發,把江南小鎮的旅游逼格一步步推向奢侈高端,把簡簡單單的旅游提升到了注重參與感和體驗感,怎么不讓人流連忘返。
但我們坐著夜船,穿梭于小橋流水間,坐在酒吧喝著小酒,迷失在烏村農田農舍和國際會議中心的畫面,有過就不曾離開。 |
|
來自: 黃之中 > 《人文、風景與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