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我是六師妹 據氣象專家說:今年將是60年一遇的悶熱高溫天氣! 有報道稱:北京某地某日氣溫高達41.8度,地表溫度曾達71度! 你感受到三伏天的威力了嗎? “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三伏天的熱,恰恰也是它最寶貴的地方。 因為這個時候太陽的能量非常強大,是養(yǎng)陽氣、調理體質的最好時機。 尤其有鼻炎、過敏性咳嗽、抵抗力低的人,一定要抓住這個黃金調理期,把身體養(yǎng)好。 中醫(yī)上說順時養(yǎng)生,我們養(yǎng)生只要順應大自然、稍微調整下生活方式,就能把身體養(yǎng)好! 今天我來和你分享下,在三伏天必不可少的2個食材,錯過可就虧大啦~ “補氣第一要藥”—黃芪 炎炎夏日,出汗多困擾著每個寶媽。 帶孩子出去玩,沒走多久,后背、頭發(fā)可能就汗?jié)窳耍欢鄮б惶滓路疾桓規(guī)蕹鲩T 自己也是滿頭大汗、前胸后背都濕了,又悶又熱,出一趟門就像跑了一千米一樣累。 其實適量出汗是好事,能夠排走寒濕,但出汗過多可不是! 大量出汗的同時,陽氣、津液也會被消耗,出現(xiàn)氣虛的表現(xiàn)。 例如早上出門買個菜,流點汗,回來就感覺心慌氣短、身體疲乏、面色蒼白。 如果你或者孩子是這種容易氣虛的人,那在夏天懶一點才是養(yǎng)生。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暑熱天氣更容易耗氣傷津,平時還可以用黃芪泡水、煮粥、煲湯,來填補被消耗掉的陽氣與津液。 黃芪被稱為補氣良藥,性溫味甘,能補氣升陽,益衛(wèi)固表,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 ![]() 有的孩子平時坐著不動,也大汗淋漓,還容易感冒、沒精神、面色蒼白,多半是肺氣不足的原因。 氣不足固攝不住津液、收不住,所以就總是出汗不止。 或者像前面說的,出點汗,就喘不過氣、感覺心慌氣短,也是因為體內氣不足。 和人參大補元氣、力度迅猛不同,黃芪補的是脾肺之氣,相對溫和。 對氣虛引起的出汗多、乏力、沒精神等,都有不錯的調理作用,不過黃芪藥力綿長,需要持續(xù)吃一段時間才能有變化哦。 黃芪還有養(yǎng)血的作用,又因為氣血互生,黃芪又能補氣以行血,補氣以通痹,對血虛血瘀、氣血兩虛的姐妹也非常友好。 平時可以用它搭配當歸、黨參等食材一起煲湯喝。 不過黃芪雖好,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的,像有的姐妹吃了不僅補不進去,反而還上火。 出現(xiàn)上火的原因最常見的有2種: 1是陰虛火旺,平時容易上火、口干口渴、舌質紅、大便干燥等。 有這些表現(xiàn)不建議吃黃芪,以免上火,可以選擇補氣力度小一點的太子參、或者西洋參。 2是體內濕氣重,有的時候四肢乏力、胸悶,可能不是氣虛,而是濕氣重。 這時要先祛濕再吃,也就是常說的先通后補。 不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吃黃芪前都要注意這2點!!! 冬吃蘿卜夏吃姜 天熱除了容易氣虛,還容易受寒。 可能很多寶媽不理解,為什么炎熱的夏天會受寒? 夏天為了解暑,我們常常會過度貪涼,空調、冷飲、西瓜、冰淇淋...吃的瞬間身體涼快,脾胃卻難受。 這些冷冷的食物進入肚子里,就像冰塊一樣把脾胃凍住了,導致運化失常,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停留在體內,出現(xiàn)濕氣。 如果這時吃點溫熱、健脾祛濕的食材,就能讓體內的陽氣迅速生長恢復,濕氣、寒邪更能被消除。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就是這個原因。 生姜性溫、味辛,有解表散寒、溫中的作用,是溫暖脾胃的好幫手,也是清涼解暑等寒涼之物吃多了時的“解藥”。 之前很多寶媽問我:三伏后,還要喝姜棗茶嗎? 其實這個也要根據體質來,對不貪涼、體質平和的人來說,可以不喝了。 因為三伏天天氣熱,而姜棗茶里都是溫熱的食材,容易上火。 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繼續(xù)喝的。 最近我學到了一個升級版的姜棗茶,分享給你~ 在姜棗茶的基礎上加入了麥冬、蘋果、黃芪。 麥冬和蘋果都有養(yǎng)陰生津的作用,能中和姜棗茶的溫熱之力,讓你在三伏天吃了也不容易上火。 黃芪能補氣,緩解三伏天暑熱帶來的氣虛不適,這杯升級版姜棗茶,推薦你可以試試~ 記得紅棗要剝開去核煮,就不會太燥熱了,煮好后,可以把水倒在保溫杯里,那一天都能喝到溫熱的茶水了。 建議1周喝1-2次。 今天的三伏食養(yǎng)你學會了嗎?如果你有其他想了解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qū)留言,我會及時回復。 最后還要啰嗦一句,三伏天越來越熱,但不要過度貪涼,以免受寒感冒。 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點亮文末的在看、點贊,讓我知道哦 轉發(fā)、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在三伏天養(yǎng)出好體質! |
|
來自: 繁華盛開 > 《兒童脾胃飲食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