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寫日記的1783天。 男,55歲。 自覺四肢乏力,行走緩慢3年于2022年8月12日就診。 患者訴3年前出現四肢乏力,行走緩慢,在當地檢查,診斷不清楚,全國各地治療,服用過中醫效果不明顯。 經朋友介紹來欽州就診。 刻診:自覺四肢乏力,行走緩慢,頭暈,陣發性后頭痛,納眠可,大便正常。 無口干口苦,無怕風怕冷。 舌淡胖,苔薄白,脈濡。 中醫辨證:太陰病,氣虛水飲,水飲上逆。 擬方:黃芪桂枝五物湯、苓桂術甘湯加仙鶴草加減。 黃芪90g,桂枝30g,白芍30g,大棗15g,炙甘草10g,茯苓45g,白術30g,仙鶴草 60g,丹參30g,雞血藤45g 中藥7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09月16日: 上癥,四肢乏力改善,行走可,時有頭暈,陣發性后頭痛,納眠可,大便正常。 無口干口苦,無怕風怕冷,舌淡胖,苔白,脈細弱。 擬方:守上方加溫膽湯加減。 黃芪 90g,桂枝 30g,白芍 30g,大棗 15g,炙甘草 10g,茯苓 45g,白術 30g,仙鶴草 60g,丹參 30g,雞血藤 45g,枳殼 15g,竹茹 15g,陳皮 15g:中藥7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10月15日:藥后四肢乏力改善,行走可,在家自己服藥14劑。 今天隨訪上癥已。 按語:患者訴3年前出現四肢乏力,行走緩慢,多方求治不效。 按照中醫辨證屬于太陰病,氣虛水飲,水飲上逆。 本案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主, 黃芪桂枝五物湯大家都經常運用,是治療血痹身體麻木不仁的一首方。 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的麻木是與補氣通絡,活血通絡,調營衛為主的,陽虛寒濕引起的麻木不適。 在運用的時候,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劑量是關鍵。 我在臨床中運用這首方的時候,運用過小劑量,大劑量,大劑量的效果比較明顯,也只是個人的體會: 黃芪30-120g,桂枝15-45g,白芍30-45g,生姜30-60g,這幾個藥物的配比是關鍵。 ![]() 本方可以治療很多臨床常見病,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肌肉萎縮,神經炎,半身不遂,運動神經元病等。 辨證準確,療效尚可,有些病程時間比較久的,服用的時間治療的時候需要長點的時間。 苓桂術甘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去皮)三兩,白術、甘草(炙)各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從六經層面來說,這是一首太陽太陰合病的方子。 《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傷寒論》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為治療太陽太陰合病常用方劑,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癥狀。 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沖降逆。 ![]() 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沖之常用組合。 ![]() 白術為佐,功能健脾燥濕,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 ![]() 在此體現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 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 二可合白術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三可調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
只要有水濕代謝障礙,濕滯內停,中為阻滯中焦,上而蒙蔽清竅,清陽不展,清陽不升,抓住舌胖大,或有齒痕,苔白或膩,都可以使用。 苓桂術甘湯起到拔陰見陽,太陽一出,陰霾自散。 《金匱要略》澤瀉湯: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五兩,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
林佳明,來自欽州的一個小城,默默的努力及傳講中醫,傳承經方。 從事六經經方辨證傳承工作,目前與利城老師已經開展了16期全國基層經方傳承班。 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利用周末在基層開展經方義診工作,深受百姓歡迎。 2022年7月,與利城老師出版了《林佳明經方實踐錄》,算是對自己學習經方6年的一個小結。 ![]() 崇尚仲景醫學,六經辨證,運用經方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做經方一代傳人。 善于運用中醫經方治療本專業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癥如急性腦血管病(腦中風)及后遺癥。 反復發作性眩暈、頑固性失眠、癡呆、癲癇、帕金森病、抑郁癥、焦慮癥、頭痛、心理障礙等疑難雜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