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最影響你工作和學習效率的,并不是工作能力、也不是智力,而是情緒。例如: 親人的離去、傷心和悲痛會讓你難以集中注意力。 憤怒情緒則會讓你和人溝通時阻礙重重,工作在爭吵中停滯和延遲。 工作或學習受挫后,自責和否定情緒,讓你畏難不敢繼續行動。 然而,許多人即使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也不知道如何有效緩解,他們長時間使用錯誤的情緒療解方法,導致無法充分發揮自我心理和個人能力,只能發揮出60%的潛力。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避免哪些錯誤的情緒療愈方式?情緒疲勞時,又有什么最佳的修復方式呢? 01 事前:無意識“逃避”→捕捉情緒 每當我坐在桌前準備寫文章時,我常常感到壓力,希望自己能夠寫得出色。這時,我下意識地就想先放松一下,拿起手機玩一會兒。畢竟,時間還很充裕。 人天生具有逃避不快情緒的本能。 當我們遭遇情緒壓力時,為了擺脫這種不舒服的狀態,我們急于找到任何可以輕松取悅自己的事物,只要能夠分散注意力,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就好像一切問題都得到解決了。 玩手機便成為一種便捷的逃避方式,因為它門檻低,隨手可得,能讓你立即逃避現實的情緒和挑戰。 ![]() 你可能還會試圖說服自己:這只是'放松',而不是'逃避'。 然而,這種看似快樂的行為只會讓你的情緒變得更加疲憊。 因為代替性滿足只能在短期內提供暫時的情緒緩解,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只要情緒背后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你的大腦就會不斷索取,焦慮和分心不斷出現,造成巨大的心理能量損耗。 然后,你就會持續追求更多的快樂,試圖填補不愉快情緒的空洞,導致報復性補償,比如暴飲暴食、熬夜,或沉迷于多巴胺刺激的娛樂(過度游戲、刷短視頻)等。 那么,我們如何更好地應對情緒困擾,滿足情緒需求呢? 1)自我覺察 覺察自己逃避行為的傾向:當情緒不好的時候,我會做些什么? 觀察自己是否傾向于逃避情緒和激發情緒的問題本身,是否傾向于采取過度補償的方式來應對工作壓力或挫折,比如通過刷手機來逃避工作中的真實挑戰。 當你事先了解自己的應激反應模式,即在處理負面情緒時,你經常快速表現出來的行為是怎樣的? 你就能從無意識的逃避,變成有意識地選擇適合的方式來暫時緩解情緒。 2)替代優化 面對不快情緒時,我們總會傾向于選擇簡單、快速獲得滿足的替代方式。這種方式往往只會導致報復性補償。 從生理學的角度,能有效改善情緒的方式有三種: ◆ 多運動 進行跑步、瑜伽或游泳等運動,有助于身體釋放讓你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內啡肽。 ◆ 睡眠和休息 心情不好時,可以打個盹或者干脆好好睡一覺,這樣你的身體會分泌更多能夠安撫和放松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γ-氨基丁酸。 這些物質有助于抑制壓力和焦慮相關的神經活動,使你感到更加平靜和放松。 ◆ 放松練習
這些技巧有助于你緩解壓力和焦慮情緒,快速恢復理智。 被客戶當面指責感受到的羞辱,在領導面前匯報感受到的壓力,被同事甩鍋感受到的憋悶,當你因為這些負面情緒陷入情緒內耗時,你的大腦會陷入兩種認知偏差:泛化問題和災難化思考。 1)泛化問題:將問題泛化成無法解決的大問題 比如,我之前每周日都和表哥一起去夜跑,但最近兩周他總是不愿意出來。 這周日我終于把他逮出來了,他告訴我,原來上次臨時有事沒能出來跑步,結果他就灰心了,覺得自己太懶了。 2)災難化思考:把小問題放大成災難 比如,一次面試失敗后,就認為自己無法找到任何好的工作機會。 一次團隊會議匯報搞砸了,就認為得不到領導重用了。
那么,如何避免陷入泛化問題和災難化思考,減少情緒內耗呢? 1)確定具體問題 要解決表哥臨時有事導致運動中斷這個具體問題,有很多簡單直接的措施可供選擇。 比如提前預留一些時間應對突發情況,調整跑步時間,或者改成在家也能方便進行的其他運動方式。 但如果將問題泛化為“解決一個人的懶惰”這樣廣泛的問題,那可就太難了,因為這是在和人的天性弱點對抗。 2)采取簡單行動 情緒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問題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我們對問題失去了掌控感。 要求自己立即不生氣很困難。 比如,在面對同事無端指責時,明明是對方的問題、明明是對方的錯,你越是強迫自己不生氣,你就越難受。 要立即解決問題也很難,因為這只會再次激發你的畏難情緒。 但如果只是讓你執行一個簡單的小動作,就會容易得多。 比如,每當我感到負面情緒時,我會讓自己做幾個深呼吸,而不是強迫自己壓抑情緒或立即解決問題。 深呼吸這個動作足夠簡單,所以可以養成習慣。通常幾個深呼吸之后,我的負面情緒就會得到緩解,注意力也會轉移。我無需告訴自己不生氣,我也會放松情緒,可以專注于解決問題。 執行一個簡單小行動的好處在于,可以讓你快速恢復掌控感,減少失控的焦慮情緒。 我們中國自古提倡的教育是嚴父式教育,少有表揚(甚至零表揚),更多的是打壓的教育模式。 ![]()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往往過度關注自身的錯誤和不足,忽視了所取得的成功和進步,對自己進行過度批評和否定。 比如,在工作中犯了一個錯誤,你可能會對自己嚴厲指責,認為自己無能或不稱職。 最近沉迷于刷視頻,啥也沒干,你就感覺很挫敗,覺得自己的人生再也沒有希望。 因此,我們最不缺的就是自我指責和反思,缺的是對自我的共情和鼓勵。 在辯論節目《奇葩說》中,針對辯題“該選擇愛你的人,還是你愛的?”,蔡康永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覺得大部分人在一味在愛對方的時候,常常是忽略了自己最美好的部分。 我們常常不夠愛自己,常常要通過愛我們的人才能夠發現我們自己有多么好,所以我們最后是依賴著那個深深愛我們的人,而讓我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我們是一個好的人。 因此不要輕易拒絕,讓你感覺到自己好的機會。 蔡康永這段話背后暗含了我們大腦神經科學的一個秘密: 我們的大腦存在兩重大腦:情緒腦和理智腦,而情緒腦力量遠大于理智腦。 因此,你只能采取順應情緒的方式,先對自己的情緒共情,你的大腦才會聽從你的指揮。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試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首先刮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御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輕柔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 所以,順應情緒做到自我共情方是問題解決之道。那具體怎么做呢? 1)自我接納和寬容 很多人教導我們如何寬容他人,卻很少有人教你寬容自己。 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犯錯。認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和面臨挑戰,將失敗視為學習機會,相信自己可以從錯誤中成長。 多給自己一些寬容和慈悲,不要對自己過于苛刻。 2)積極的自我對話 減少消極的自我對話,培養積極的自我對話。 用鼓勵和支持的話語替代消極的自我評價,例如將“我又犯錯了”改為“我正在進步”或“我有能力克服困難”。 3)培養自我價值感 審視自己的思維,尋找證據來反駁消極的想法。 回顧過去的成功經歷,找到證據證明自己是有能力克服困難的。 在這篇文章里,我和你一起深入探討了情緒管理的三個關鍵方法: 1、 事前:無意識逃避→覺察情緒 2、 事中:情緒內耗→具體行動 3、 事后:自我指責→自我共情 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你保持積極的情緒,還能成為你持續努力和享受幸福的秘訣。無論你是想成為奮斗的強者還是追求內心平靜的人,這些方法都一定能給你幫助。 你的情緒決定了你的行動,而你的行動將決定你的未來,所以,請選擇其中一個方法開始踐行,邁出你光明未來的第一步。 我是YouCore的框架君。 如果你面臨工作中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缺乏深度思考、知識體系零散不成體系、溝通表達不清、晉升遇到瓶頸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