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第四單元第8課是《古詩二首》,選編了《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兩首古詩,這兩首詩都是寫風景名勝的絕句。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并不陌生,他們甚至可以背誦幾十首古詩,但是如何解讀古詩,解讀到何種程度,這對老師來說是個考驗。解讀太淺,無法體會到古詩的魅力;解讀太深,又降低了古詩的趣味。有人說,古詩是不可解的,也就是只管背誦,讓學生意會即可;也有人認為,詩是可解的,既可以翻譯,也可以描繪,還可以改寫。我認為,小學低段的古詩詞教學,就是要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尋求一種和解,用這個階段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來解讀古詩。這就如同烹飪,調味品太多,會改變食材原有的天然味道;不用調味品,人們又無法感受其美味,原來的味道又要打折扣。高明的廚師會在保留食材天然滋味的同時,用一些調料讓食材變成美味的食品,這也是對老師的要求。 關于低段古詩詞教學,新《課標》有以下幾點要求: 1.誦讀短小的古詩,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 2.誦讀表現自然之美的古詩,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與變化。 那么我們該如何給學生解讀古詩的意思和美妙的寫作手法呢?我覺得可以以作者的身份來敘述和描繪所見所聞所感,以幫助學生理解意思,體悟情感。 比如《登鸛雀樓》一詩,我們可以用下面一段話來描述: 在一個晴朗的傍晚,詩人王之渙緩步來到蒲州城外,拾級而上,登上了矗立在黃河岸邊的鸛雀樓二樓。他極目遠眺,夕陽西下,慢慢向著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沉下去,漸漸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他口中不由得吟道:“白日依山盡。”然后他再看那滾滾而來黃河水,奔騰咆哮,自北而南,又在遠處轉而向東,流向大海。王之渙又吟出了一句:“黃河入海流。”眼前的景象已經盡收眼底了,詩人沉迷于眼前壯闊的景色,興猶未盡,他繼續向上攀登,來到了鸛雀樓的最高層。他禁不住大聲驚呼:“太美了!”展示在他面前的,是比剛才更加壯麗美妙的畫卷:夕陽羞答答地露出少半邊臉,像一個用扇子遮臉的妙齡少女;那滾滾而來的黃河,仿佛從天邊而來,又流向了遙遠的天際。最后他又吟出了兩句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學生聽了這樣的描述,仿佛是跟著詩人一起欣賞美景,邊賞美景邊吟詩,在他們的腦海中,出現的是視頻,是動態的畫面。這樣為學生解詩,可以幫助他們輕松理解詩的意思,進入詩的意境,再背誦時,會記得很快,自己描繪畫面時,也有所依據。 《望廬山瀑布》也可以依法炮制,改寫這樣的解讀并不難,各種資料都有解釋和詩句的描繪,只要穿插進去作者的行蹤和他的詩句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