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孫皇后原籍山東鄒平,因她的父親曾經在永城縣做過主簿之類的小官,孫氏的幼年是在永城度過的。“幼年的孫氏天生麗質、聰明伶俐,被偶然返鄉的仁宗張皇后母親彭城伯夫人帶進皇宮,不遺余力地向女兒女婿、乃至明成祖朱棣及掌宮王貴妃等人推薦孫氏為太孫妃。成祖對孫氏確實非常滿意,只是鑒于她的年齡太小,便決定將她養于宮中,待成年后再作打算。小孫氏從此成為仁宗張皇后的養女,與宜宗朱瞻基一起長大。”(向斯《紫禁城帝王生活》) 朱瞻基與孫氏算得上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可在永樂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為十九歲的愛孫操辦婚禮時,卻選擇濟寧胡善祥為皇太孫妃,本以為做太孫妃是板上釘釘的小孫姑娘成了皇太孫嬪。可在朱瞻基的心里只有孫氏一人,胡善祥在他眼里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婚后不久的胡善祥弄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從此在丈夫的冷淡中抑郁寡歡,并因此久病不愈。 八年后,明成祖和明仁宗先后去世,二十八歲的朱瞻基終于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即明宜宗)。登基后的第二個月,朱瞻基便著手冊立皇后。因為胡善祥是原配嫡妻,朱瞻基沒有別的選擇,只得將皇后的鳳冠戴到胡善祥的頭上,而將心愛的孫氏封為貴妃。 年近30的宣宗雖妻妾成群,但依然膝下凄涼,沒有一個兒子。孫貴妃雖然專寵,但是也只生了一個女兒常德公主。在宣德二年(1427)冬十一月,在深幽的紫禁城里,一名男嬰呱呱墜地,這個孩子自然“歸到”孫貴妃名下(宣宗幾乎從不光顧胡皇后,胡氏是永遠沒有希望孕育“嫡子”的。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庶長子”自然應為未來太子。因此,打從知道有宮人懷孕開始,宣宗就聲稱懷上身孕的是孫貴妃,這樣的話,無論生出來的是公主還是皇子,都成了孫貴妃的孩子)。 孫貴妃“生”下皇子,朱瞻基自然非常高興,他給愛子賜名朱祁鎮,并與翌年二月將其冊立為皇太子。不滿三個月就被冊立,朱祁鎮大概是最年輕的皇太子。此時朱瞻基已有廢后之心,“一日,上獨召(楊)士奇至武英殿,屏左右問處置中宮事,對曰:'皇后今有疾,因其有疾而導之辭讓,則進退以禮。’上俞之。乃令后上表辭位,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貴妃遂得立。”(《明通鑒》卷20)經過一番運作,立太子沒多久,孫貴妃就登上后位。 這之后,朱瞻基更是愛屋及烏,對孫家優禮有加。朱瞻基對岳父孫忠又是封官授爵,又是賜錦繡裘衣,又是賜御制詩。他還經常召岳母董夫人進宮探視,并賞賜不斷。值得一提的是,宣宗母親張太后很同情被廢的胡氏,設宴時讓她坐在比孫皇后更顯貴的座位上,這令孫皇后非常不滿。1442年張太后去世,被廢的胡氏十分悲痛,一年之后也去世了。孫皇后則在1462年去世。 孫皇后是否是下一任皇帝英宗的生母,則是孫皇后留給后人最大的謎團。“據部分《明史》及其他文獻記載,英宗并非孫皇后所生,而是她從一名與皇帝發生性關系后受孕的宮女那里竊奪而來的。《明史》的其他記載則稱孫皇后是英宗生母。”(﹝美﹞馬克夢《天女臨凡:從宋到清的后宮生活與帝國往事》)明宣宗對孫皇后的寵愛,終使得明英宗生母之謎一直無法得到破解。 |
|
來自: 新用戶0096fsb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