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 月 有 愛 佳 作 有 約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號陽明,又號樂山居士,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 他是浙江紹興府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王守仁之學以“心”為宗,是心學之集大成者。他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倡言“知行合一”說,后專主“致良知”說,認為“良知”即“天理”,強調從內心去體察天理。 著作《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傳習錄》等。明穆宗朱載坖稱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后世曾國藩贊曰“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1. 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3.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4.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5. 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 6. 靜處體悟,事上磨煉。 7.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8.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9.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 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0.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1.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12. 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13.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14.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15.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16. 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 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17.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18. 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19.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 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20. 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 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 2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2. 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 23. 圣人氣象何由認得?自己良知原與圣人一般, 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24. 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 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25. 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機,察陰陽之消長以乘其運,是以動必有成而吉無不利。 26.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 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27.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8. 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 29. 君子之學,唯求其是。這求是二字,頗堪咀嚼。 30.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31. 昔鏡未開明,可以藏垢。 今鏡明矣,一塵之落, 亦難住腳,此入圣之機也。 32. 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 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嚼之微也,不亦謬乎? 33.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34. 心之所發處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惡行。 35. 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 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36. 學須反己。 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 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37. 惡念者,習氣也: 善念者,本性也。 38.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 39.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0.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 無有有過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 41. 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人孰無過?改之為貴。 42.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43.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 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 44.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45. 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46. 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47.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48. 君子之論學,要在得之于心。心也者,吾所得于天之理也,無間于天人,無分于古今。學也者,求以盡吾心也。 49. 見人有萬鎰精金,不務鍛煉成色,而乃妄希分量, 錫鉛銅鐵雜然而投,分量愈增而成色愈下。 50.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