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span> ![]()
【注釋】 ▲父在觀其志:觀其事父之心,侍奉父母能否真心誠意。 志:“志者,心之所之也。”(《說文》) 《毛詩序》曰:“在心為志?!?/span> ▲父沒觀其行:觀其居喪之禮,父母去世以后真心哀慟悲傷?!皼]”,去世。 ▲觀: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體驗,觀得深入,觀得廣泛。自我觀察,自我反省。佛學(xué)中有“觀自在”一說,自己關(guān)照自己的內(nèi)心和外在的行為。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三年”指長期?!案钢馈敝浮案冈谟^其志,父沒觀其行?!遍L期保持這種感恩之心,父母生我、養(yǎng)我之恩情。 【原解】 孔子說:“當(dāng)父母在世的時候,觀察其事奉父母的心志;當(dāng)父母去世后,觀察其居喪的行為;長期不改變這種對父母的孝敬之道,可以稱為孝了?!?/span> 【譯文】 孔子說:“當(dāng)父母在世的時候,自我觀察自身事奉父母的心志;當(dāng)父母去世后,自我觀察自身的所做所為。長期不改變這種對父母的孝敬之道,可以稱為孝了?!?/span> 【學(xué)而思】 “觀其志、觀其行”是內(nèi)心和行為都要做到真心誠意,父母活著的時候,真心誠意地孝敬父母,父母去世后,真心的哀慟悲傷,做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稙檎?.5) “觀其志、觀其行”是自我提升的修行方法,“觀”是自觀,非是觀人。自觀其心志,自觀其行為。當(dāng)父母在世的時候,自我反省是否有事奉父母的心志和行動,父母去世以后,觀照自身所做所為是否有給父母丟臉的行為。終身保持這種狀態(tài),才是真正的孝。 【知識擴展】 南懷瑾《論語別裁》:“當(dāng)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父母不在面前,乃至父母去世了,也要言行一致。說得到做得到,長期保持言行一致的態(tài)度,這才是孝道啊。” 蕅益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中最晚也是影響最大的,中國凈土宗第九代祖師。)《點睛》批注里說到,這一句話是講孝道,“觀其志”就是“觀其事父之心”,“觀其行”,這里是指父母過世之后“觀其居喪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