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翟文婷 關于騰訊增長現狀,剛剛公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透露出一些關鍵信號。 Q2騰訊營收為1492.08億元,同比增長11%,這已經是今年連續第二季度增速達到雙位數。凈利潤則達到375.48億元,同比增速為33%。 其中廣告業務表現最為亮眼,當季拿下250億元的營收,增速更是達到34%,這個數字已經超過行業水平。視頻號帶來的廣告收入超過30億元。 馬化騰在財報中用「穩健」描述收入增長狀態,對于剛剛走出低谷期的騰訊來說,穩定二字,的確意義非同尋常。 要知道,受外部宏觀因素影響,過去一段時間互聯網行業普遍告別高增長。2022年整個財年,騰訊營收增速也不理想,Q2和Q3甚至同比為負增長。去年這時候財報發布時,很多機構甚至用「至暗時刻」描述騰訊當時的狀態。2022年是騰訊自我修復的一年。 2023年,騰訊收入和凈利潤增速同時回暖,重回常態增長通道的趨勢顯現。不過騰訊對增長內涵的理解和目標,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 騰訊對增長的目標正在發生變化。一個直接表現是,騰訊不再追求收入規模高增長,而是更在意增長質量。 今年第二季度,騰訊凈利潤達到375.48億元,同比增速為33%。第一季度,凈利潤增速也有27%。這已經是騰訊連續四個季度,凈利潤增速超過收入增速。 財報中馬化騰也提出,「向更高利潤率的優質收入來源傾斜,結合嚴謹的成本紀律,促使利潤增速超過了收入增速。」 這句話,騰訊云體會更早,感受也最為強烈。 2022年,外界明顯感覺到騰訊云收入增速放緩。從Q1至Q4,騰訊云所屬的「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速分別為10%、1%、4%和-1%,差不多是一路走低。而在此之前,這是騰訊收入增速最快的分部,2018-2021年,同比增速始終保持在 20%以上。 2022年Q1數據發布,外界已經感知到微妙的變化。實際上當時騰訊就有意識地在主動調整策略,重新定位IaaS服務,減少虧損合同,不再單純追求收入增長。 主動調整的動作貫穿整個2022年,最終年底騰訊數字生態大會,騰訊云減少集成項目,增加自研被確定為新的戰略方向。 集成類大型項目,曾經幫助包括騰訊在內的大部分云服務廠商快速獲得營收規模,以及取得一定市場份額。優勢明顯,弊端難以掩藏:后期執行難度大,利潤低,所以導致云服務的整體利潤率被壓縮。 減少集成,增加自研,最終反映在騰訊財務層面就是,收入規模短期會減少,但毛利在增加,也更能建立業務核心競爭力。 云服務經營思路的轉變,是騰訊從追求規模走向注重增長質量的一個鮮明注腳。 騰訊整體毛利改善,凈利潤增速連續幾個季度高于營收增速,也有賴于此。2022年Q4至2023年Q2,騰訊毛利同比增速分別為7%、19%和22%;凈利潤同比增長率則為19%、27%和33%,都是一路漲高。 ![]() 實際上,2023年Q1財報,騰訊各項指標已經呈現回暖跡象,Q2延續了向好勢能。凈利潤連續兩個季度雙位數增長動能,主要來自于核心業務探尋出新的增量。 以這一季表現驚艷的廣告業務來說,這本身是互聯網行業的標配,也是一項傳統業務,突破創新本身就有難度。但是Q2卻拿下34%的高增速,幫助騰訊廣告在行業進一步提升了市場占有率。 Q2除汽車交通行業外,所有重點行業都在騰訊平臺的廣告支出實現了同比雙位數的增長。再考慮疊加618大促的季度性因素,市場需求是促進收入增長的基礎條件。 當季收入漲幅較大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技術創新——驅動廣告平臺的機器學習系統的升級,以及微信生態商業潛力的進一步釋放,這是向內尋求增量的有效途徑。 除此之外,視頻號商業化加速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騰訊財報第一次對視頻號商業化給出量化數據是在去年Q3,在當季分析師電話會議上,劉熾平說,視頻號廣告收入開始規模化,他們預期當年Q4達到10億元。 2023年Q2,騰訊官方給出更為明確的數字,視頻號總用戶使用時長同比幾乎翻倍,視頻號廣告收入超過30億元。 去年7月,視頻號信息流廣告上線,今年5月,視頻號原生廣告能力升級,支持短視頻推廣視頻號直播間。一個月后的618大促期間,微信廣告還推出「視頻號直播推廣」助力計劃,幫助商家直播間引流,提升廣告效果。內循環電商可能成為視頻號廣告新的增長點。 當然,這季小游戲也貢獻了一定的廣告收入。這些都是網絡廣告收入大盤的穩定器,也是新的增量。 相比廣告向內求解,另一項傳統業務游戲則是向外尋求新的增長空間。 剛發布的第二季度財報,憑借《VALORANT》、《勝利女神:妮姬》、《Triple Match 3D》等產品,騰訊游戲國際市場收入實現127億元,同比增長19%,上個季度這個板塊收入增速也有25%。 自2019年Q3,國際游戲板塊首次在騰訊財報中被單獨披露,收入貢獻超過10%。此后,外界逐漸看到騰訊游戲出海釋放出的能量。2022年四個財季,海外游戲收入對游戲業務貢獻占比一路走高,從24.3%,漲至25.2%、27.3%和33.3%。海外儼然成為游戲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也是最具想象力的新增量。 負責游戲業務的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馬曉軼此前提到,「騰訊的海外游戲收入占比是不斷提升的,我們不追求一下子達到多少,更希望是穩定、持續提高,最終比例超過一半多一點」。 ![]() 回顧過去幾個季度,騰訊從增速放緩到重新釋放潛能,短時間走出低谷的原因在于,核心業務具備一定的韌性。 而作為一家不斷追求「科技含量」的公司,創造價值的前提在于對基礎技術的持續投入。 這也是互聯網大廠現在重點角力的對象。從2023年上半年各大企業競相布局大模型,借用AI尋求業務創新就能看出一二。 大廠技術裝備競賽的其中一個指標是研發投入,這被認為是技術突破的重要法門。因此互聯網公司不吝投入,不論是研發開支的絕對值,還是占營收比重,逐年遞增。 騰訊也不例外。2009年,騰訊的研發投入為11.9億元,2016年增長至118.5億元,2022年這個數字已經飆升為614億元。2018年至今,騰訊研發累計支出超過2368億元。 另一個能體現科技含量的指標是專利數量。這也是研發投入的某種產出體現。 截止2023年6月,騰訊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公開總數超過6.6萬件,專利授權數量超過3.3萬件。2022年全球互聯網企業中,騰訊授權專利數量僅次于谷歌,排名第二。 這些是過去式,也是正在進行時,但更多時候科技公司追求的是未來,對前沿科技的探索和技術趨勢的捕捉。 當前前沿科技探索最熱門、競爭最激烈的領域和地帶,莫過于大模型。從阿里、百度到商湯等公司紛紛交出答卷。 騰訊選擇的路徑相對務實。 今年6月,騰訊云發布MaaS(Model-as-a-Service)一站式服務,通過打造行業大模型精選商店,十多個行業可以快速生成自己的專屬模型,目的就是助力千行百業真正擁有強實用性的智能應用。 騰訊行業大模型得以落地的背后,在于在算法、算力方面的沉淀。核心底層能力來自三個方面:騰訊自研的高性能計算集群、AI原生向量數據庫、高性能網絡,這其實也構成了外界對騰訊通用大模型抱有高預期的動因。 從2016年布局投入AI,騰訊都在不斷完善AI基礎設施。除了對前沿技術的探索,廣告、游戲等業務也需要技術底座的支持,尤其是AI賦能。 比如,AI能力在游戲制作、運營等場景的引用嘗試,未來可能全鏈條均實現AI化;再比如,騰訊混元大模型和廣告精排大模型在廣告系統的應用,可能進一步釋放商業化潛力;更甚者在騰訊會議、企業微信等辦公場景,AI是人機交互能力進化的重要推力。 今晚的業績說明會上,騰訊官方也披露了AI布局的最新進展:公司正在建立騰訊專有AI基礎模型,內部已經開啟針對游戲、金融科技、廣告等業務的測試。他們提出,今年下半年的某一個時刻,會完成模型升級。 所以,AI技術有望成為騰訊中長期重要增長乘數之一不是一句空話。追求長期價值的前提是長期投入。對科技公司而言,尤其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