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凌晨四點的北京嗎? 失眠患者:我每天都在見到,凌晨一點,兩點,三點,四點,五點,六點的北京。 怎么快速入睡? 失眠患者:嗑藥。我要是不吃藥可以三天三夜不睡! “我太想好好睡一覺了!怎么樣都行!”這是很多半夜依然輾轉反側的患者心聲。失眠困擾之下,很多人開始把目光投向藥物,尤其是褪黑素,作為市面上唯一可以隨意買到的“非處方助眠藥”,近幾年頗受青睞。 (某電商平臺上,助眠類藥物銷量甚至超過了最常見的感冒藥) 睡不著就來一片,還睡不著再加一片,有些人甚至一吃好幾年。但是,朋友,你這么吃,問過醫生的意見嗎!你知道自己吃了這么久的是啥嗎! 網絡信息的發達,讓消費者都變“聰明”了。同是天涯失眠人,誰還不知道點兒初中生物學知識:褪黑素是大腦松果體分泌的一種神奇物質,當它的量達到較高水平,人就會犯困。這也是市面上很多“改善睡眠”產品的營銷賣點。 這沒毛病,只是他們模糊了其他信息點:比如,藥店賣的不只是非處方藥,還有保健品,都叫褪黑素,但它們在有效含量、療效證據、國家監管標準等方方面面都不一樣,保健品是不能拿來預防或治療疾病的;比如,失眠在醫學上是有診斷標準的,很多醫院甚至設有專門的睡眠門診,當你失眠嚴重到一定程度,你應該作為一個患者,被醫生治療,而不是被廣告營銷帶著走;比如,在中國,市面上的褪黑素幾乎都是屬于保健品。 其實,要說營銷最成功的褪黑素產品,要屬“腦白金”,褪黑素是其中的重要有效物質,早在二十多年前,褪黑素改善睡眠這套故事,就已經被它講爛,但現在,它經常被嘲笑為“智商稅”。 其實,非處方藥和保健品非常好區分,看看你吃的“助眠藥”包裝上有沒有OTC標志就知道了。如果你想要的是有助眠作用的藥物,一定要注意區分,不然買的可能是“腦白金”同款。 助眠類保健品有這大的市場,歸根結底,還是它真的切中了我們的痛點,睡不著睡不好。 確實,有不少研究顯示,服用褪黑素在加速入睡、保持睡眠和倒時差方面有微弱效果,但之前關于褪黑素的研究,大多是動物實驗,目前學界認為,普通褪黑素治療失眠的臨床證據有限,尚無一致性結論,不推薦將其作為普通成人失眠的常規用藥。 (最新《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中,對褪黑素的說明)
失眠這么流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是我們每個人能直接感受和描述清楚的癥狀,但失眠患者千千萬,背后原因各不同。如果首先去分析失眠背后的原因,想辦法消除,吃褪黑素也治標不治本。 很多醫生發現,門診上,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是單純的睡眠問題,會被單獨診斷為失眠,更多的是其他疾病的繼發癥狀,跟其他疾病共病,而且導致的失眠表現也有所不同。失眠共病最多的是焦慮障礙,焦慮患者的失眠往往表現為睡眠保持差,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睡眠質量不好,經常會半夜醒來;失眠在抑郁中也很常見,最典型的癥狀是早醒,早上四五點甚至更早就醒了,醒了起不來又睡不著;另外,失眠還可能在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其他精神障礙患者中出現,或者由腫瘤帶來的慢性疼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引起。 有一些則單純是心理行為問題造成。比如一些年輕人經常加班,到家已經11點多,躺在床上又覺得白天這么累,不好好玩一下都對不起自己,于是拿起手機刷個小視頻,打會兒游戲,一折騰到兩三點,時間長了,身體已經習慣這么晚的入睡時間,這么短的睡眠時長,褪黑素根本拉不回來。 失眠問題是很復雜的,有的人是入睡困難,有的人是睡眠維持差,有的人是早醒,有些人是睡眠淺,有些人是睡眠時長過少影響白天工作,等等各種表現,最好在被醫生診斷為失眠后,在醫生的幫助下分析自己失眠的具體原因,再看看該怎么治療,不要上來就自己吃褪黑素。 而且,褪黑素的主要作用是輔助調節時差,對于睡眠質量、早醒、睡眠時長果斷等問題的改善作用,并不顯著,如果你的失眠主要表現為這些癥狀,就完全不建議使用褪黑素了。 那么,失眠了究竟該怎么辦呢? 根據《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專業建議,失眠的干預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和中醫治療,考慮到治療的總體收益,最推薦的是心理治療,尤其是睡眠衛生教育和針對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其次才是藥物治療。 治療失眠的藥物又被成為鎮靜安眠藥,主要包括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褪黑素受體激動劑等。而藥物的選擇上,首選非苯二氮卓類藥物,也就是“克隆”類,它們的安全性較高,對睡眠結構本身的破壞小,副作用也更少,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是很安全的。這些藥物是處方藥,不能在藥店隨意買到,必須由醫師出具第二類精神藥品處方。 但是,鑒于鎮靜安眠藥濫用可能帶來的成癮問題,一般僅以按需、間歇、短期服藥,不建議過于依賴藥物。而且,研究顯示,認知行為療法等非藥物療法,帶來的療效比鎮靜安眠類藥物更持久,在《指南》上也被優先推薦。 最易得的不是最好的,治療失眠,不是自己買一瓶褪黑素那么簡單;故事越簡單,背后隱藏的信息就越多,褪黑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睡眠,但它不該是失眠人的首選。 與其常年累月依賴這“神奇“的小藥片,不如花幾分鐘在醫院掛個”失眠門診“的號;與其承擔未知的保健品風險,不如選擇已有明確醫學證據的藥物,或者療效更持久的心理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