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讀片內容重點主要包括以下結構:肩峰及肩鎖關節、肩袖結構、肱二頭肌長頭腱及吊索結構、盂唇、盂肱關節軟骨及骨質結構、關節囊韌帶。這些結構要在三個掃描方位上綜合評估,常見的肩關節損傷病變(肩袖撕裂、盂唇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腱脫位、軟骨退變、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等)在多于1個方位上見到異常可增加診斷信心。1.肩袖從前往后連續觀察:沿著岡上肌腱觀察至肱骨頭前部附著處,可觀察到與之成90°走行的肱二頭肌腱的長頭肌腱(肱骨結節間溝走行),岡上肌腱近肱骨附著處是岡上肌腱撕裂最常見的部位,撕裂表現為低信號的肌腱被水樣高信號取代,通常從前向后。繼續向后翻閱圖像應能見到其余正常的岡上肌腱。在肩鎖關節水平的后面,岡上肌腱移行為岡上和岡下肌腱纖維共同附著區域,稱為聯合肌腱。繼續向后翻閱圖像可見岡下肌腱附著于肱骨頭后上方即大結節后方。矢狀面輔助觀察肩袖三角區域有助于確定肩袖的哪些成分存在撕裂或肌腱病。2.肩鎖關節:肩鎖關節病同其他很多部位退行性關節病一樣,也表現為軟骨缺失、軟骨下骨髓水腫、軟骨下骨囊變、骨刺形成等。鎖骨及肩峰下的骨刺通常好發于喙肩韌帶或其附近區域,進而壓迫岡上肌使其出口狹窄,肩峰向下走行或低位也可使得岡上肌出口狹窄,進而發生肩峰下滑囊積液或滑囊炎,冠狀位可明確。同時鎖骨遠端的骨折、肩鎖關節囊損傷及撕裂、喙鎖韌帶撕裂等都可在冠狀位觀察得以確診,須重點觀察。3.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在觀察岡上肌腱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肱二頭肌長頭腱的彎曲部、水平部及垂直部,其中垂直部走行于肱骨結節間溝內,此處容易發生退變,表現為信號增高、形態增粗或劈裂,水平部附著于肱二頭肌-盂唇復合體及上盂唇。肱二頭肌吊索結構功能障礙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形態變扁,同時易在肱骨小結節處發生脫位,在冠狀面和橫斷面上都是可確診的。如果冠狀位在肩袖間隙未能觀察到肱二頭肌長頭腱的水平部,肌腱很可能完全撕裂并回縮至結節間溝槽中。4.盂唇:冠狀位是評價上下盂唇的最優平面。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前上象限的盂唇存在多種正常變異,且上、中盂肱韌帶及肱二頭肌長頭腱盂唇復合體均在此區域,因此僅憑借冠狀位鑒別病變與變異較為困難。有個較為簡單的經驗法則:首先找到下盂唇最尖銳的冠狀面,該冠狀面上唇對應6點、下唇對應12點位置,該冠狀面之前的層面須考慮變異可能,而該冠狀面之后的層面,由于僅有盂唇附著于關節盂上,見信號或形態異常可增加盂唇撕裂診斷的信心,尤其是見盂唇旁囊腫的征象,即便未見明確的盂唇信號異常,也要高度懷疑該區域撕裂,或者已經愈合。5.下盂肱韌帶復合體(腋囊):連續冠狀位上可見下盂肱韌帶分為前后兩束,分別從前下和后下盂唇發出,附著于肱骨頸,包圍成腋囊結構,當懷疑粘連性關節囊炎時通常可發現下盂肱韌帶的增厚、信號增高,但這種影像沒有特異性,在關節囊撕裂或瘢痕形成時也可見到。因此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病史,如果下盂肱韌帶增厚、信號增高并且懷疑粘連性肩關節囊炎時,需要結合冠狀面和矢狀面觀察肩袖間隙是否受累,再予以診斷。冠狀面上也能很好地觀察到下盂肱韌帶撕裂的情況,肱骨附著處撕裂稱為HAGL(humerus avuls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s ),關節盂附著處撕裂稱為GAGL(glenoid avulsion of the glenohumeral ligaments),中間部撕裂冠狀面上也能清晰顯示。6.盂肱關節軟骨:冠狀面上可清晰顯示盂肱關節軟骨退變和缺損的深度、范圍和確切位置,軟骨下骨髓水腫也容易識別。如果發現明顯的軟骨異常,應在所有三個平面上檢查關節間隙是否存在游離體。軟骨或骨軟骨游離體常見于腋部、肩胛下隱窩(喙突和肱骨頭之間)和肱二頭肌腱鞘內,也可遷移至肩關節外。7.骨結構(肱骨頭,關節盂,肩胛骨):骨質結構的水腫、骨折不難判斷,可結合X線片及CT檢查綜合評估,冠狀面可用于測量碎裂的骨片移位情況等,當冠狀面看到Hill-Sachs損傷時須重點觀察關節盂有無骨折或骨性Bankart損傷,此時橫斷面是最佳顯示平面,須結合判斷。冠狀位可觀察到“U”形的肩胛上切跡,走行肩胛上神經,腫塊性病變如盂唇旁囊腫或其他腫瘤性病變可壓迫肩胛上神經,引起岡上和岡下肌退變。8.支持肌肉(三角肌):冠狀面可較好地顯示三角肌的緊張、撕裂或去神經支配的水腫、萎縮、脂肪化。1.肩鎖關節:橫斷面從上至下連續觀察,注意肩鎖關節面軟骨情況及肩峰情況,軟骨下骨髓水腫、軟骨下骨囊變、肩峰小骨都可清晰顯示。嚴重肩鎖關節病也可以像肩袖損傷一樣引發疼痛,肩峰下骨刺則建議在冠狀面和矢狀面上評估。2.肩胛下肌及肱二頭肌長頭腱:橫斷面上,可清晰顯示肩胛下肌腱及肱二頭肌長頭腱。另一個有用的標志物是喙突,喙突下間隙是評估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的重要參考部位。肩胛下肌腱的上緣深部常發生部分撕裂,遠端撕裂也很常見,常伴有肱二頭肌長頭腱半脫位(疝入撕裂的肩胛下肌腱處),而肱二頭肌長頭腱脫位則常伴有肩胛下肌腱全層撕裂。須結合冠狀面和橫斷面一起觀察。有時肩胛下肌腱部分或完全從肱骨小結節處剝離,然而由于肱骨橫韌帶纖維橫向固定肩胛下肌腱,所以肩胛下肌腱顯示不收縮。由于肩胛下肌腱與肱二頭肌長頭腱緊鄰,因此兩肌腱的肌腱病和撕裂通常病理上明顯相關,橫斷面上一旦發現肩胛下肌腱或肱二頭肌長頭腱異常,需要在矢狀面和冠狀面上確認。3.盂唇:整個關節盂唇需要在橫斷面連續圖像上從上到下進行仔細評估,上盂唇的損傷,特別是SLAP(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損傷在橫斷面顯示最清晰。在肩關節脫位的患者中,橫斷面是顯示Bankart病變的最好的平面,同時還需注意有無后盂唇撕裂、軟骨缺失及骨膜撕脫。4.關節囊結構:結合冠狀位觀察腋囊結構及中、下盂肱韌帶,在粘連性肩關節囊炎(腋囊增厚)患者及關節囊撕裂患者中,橫斷面及冠狀面均能顯示異常。6.骨結構:橫斷面是觀察Hill-Sachs損傷最好的平面,可結合冠狀面觀察到撞擊引起的肱骨頭凹陷和骨髓水腫,提示近期的肩關節脫位史,重點觀察關節盂有無骨折或骨性Bankart損傷。肱骨頭后外側緣常能發現囊變,提示可能與內部撞擊相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喙突是否存在骨折,以及喙突-肱骨間隙需要重點觀察,若狹窄提示喙突下撞擊綜合征。評估岡盂切跡是否有腫塊性病變影響肩胛上神經。7.岡上和岡下肌腱:橫斷面可觀察到岡上肌腱和岡下肌腱都附著于肱骨大結節處,岡上肌腱在肩峰下走行、位于肱骨頭前上方,而岡下肌腱呈扇形從肱骨頭后方繞行附著于肱骨大結節處。其他平面若觀察到異常,橫斷面可提供輔助參考。8.支持肌肉:胸大肌附著于肱骨處,若有撕裂則在橫斷面觀察最清晰,通常還能觀察到肱二頭肌腱周圍肱骨頸的骨髓水腫和血腫形成。三角肌的前、外、后緣也可在橫斷面上清晰顯示。1.肩袖:矢狀面重點觀察由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組成的肩袖結構,不管是肌肉的萎縮還是肌腱的退變、撕裂,都可在矢狀面上確診。小圓肌的非肌腱撕裂性的萎縮并不少見,而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的肌腱撕裂引起的攣縮通常在矢狀面上呈現相應肌肉假性萎縮的形態,因此一旦在矢狀面上發現肌肉萎縮都需要結合其他兩個平面注意甄別。此外,矢狀面還用于肌肉內囊性病變的評估,如囊腫,與肌腱撕裂高度相關。矢狀面從內向外連續觀察,尤其在肌腱附著處應仔細,此處易發生撕裂,表現為水樣信號替代原本肌腱的低信號,如肱骨大結節處(岡上肌腱附著偏前,岡下肌腱附著偏后),肱骨小結節處(肩胛下肌腱附著),如有撕裂,須在冠狀面上測量裂口,綜合三個平面評估。2.肩峰及肩鎖關節:肩峰下和鎖骨遠端的骨刺(肩鎖關節退變時常見)在矢狀面和冠狀面均可評估,尤其是肩峰下骨刺大多源于喙肩韌帶區域,岡上肌出口由肩峰/鎖骨與肱骨包圍形成,通常可因這些骨刺而導致狹窄,壓迫岡上肌,引起肩袖撞擊綜合征及疼痛,矢狀面和冠狀面上也都能觀察到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炎或積液改變。肩峰形態按照慣例可分為三型(Bigliani types I~Ⅲ),X線片及CT也可評估。MRI則使用矢狀位(常規上以顯示喙肩韌帶附著于肩峰前下緣的層面)來評估。3.肩袖間隙和肱二頭肌腱(喙肱韌帶,上盂肱韌帶):矢狀面上可觀察到關節盂層面中,肱二頭肌長頭腱源于約關節盂12點區域,通過矢狀面連續圖像追溯觀察,可見其穿行于肩袖間隙,位于岡上肌偏前下方,在肱骨頭外側旋轉90°進入肱骨結節間溝,矢狀面是評估這些區域肱二頭肌長頭腱肌腱病的最好方位,若在肩袖間隙未見到肱二頭肌長頭腱,要考慮其完全撕裂攣縮可能。另須在矢狀面上評估的結構為喙肱韌帶和上盂肱韌帶,喙肱韌帶源于喙突外緣,走行于肱二頭肌腱上方進入肩袖間隙,上盂肱韌帶則源于關節盂前上緣,走行于肱二頭肌腱下方。急性損傷時可引起撕裂導致這些結構增厚、信號增高(喙鎖韌帶損傷時也可在矢狀面顯示),而慢性疼痛伴活動受限時,喙肱韌帶和上盂肱韌帶的增厚則要考慮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因為喙肱韌帶和上盂肱韌帶形成了關節囊的前上部分,故易受累),通常合并腋囊的增厚,可結合其他方位評估。4.關節窩:通過關節盂最外側的矢狀面圖可觀察到關節盂呈淚滴狀的邊緣,當橫斷面或冠狀面懷疑盂唇撕裂時可在矢狀面上尋找相應部位的異常信號證據增加診斷信心,矢狀面若觀察到盂唇旁囊腫邊緣頸狀水樣信號朝向盂唇撕裂處,可確診盂唇撕裂。當患者有肩關節復發性脫位病史時,矢狀面也需注意關節前下盂唇可有骨性Bankart損傷或因反復磨損重塑形成倒梨樣改變。另矢狀面也可觀察到關節盂軟骨軟化而形成的軟骨下囊變等異常。5.關節囊(中盂肱韌帶和下盂肱韌帶):矢狀面可觀察到中下盂肱韌帶走行于關節盂和肱骨頭之間,中盂肱韌帶呈線狀平行于前盂唇位于肱二頭肌長頭腱下方,有時候中盂肱韌帶可增厚或呈條索狀改變成為Buford復合體的一部分。有時候上盂唇撕裂可延伸至中盂肱韌帶,也就是第7型的SLAP損傷。矢狀面可觀察下盂肱韌帶分前束和后束分別包裹盂肱關節下方形成關節囊,當看到此處信號增高或形態增厚應考慮損傷或粘連性肩關節囊炎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