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年底至49年初,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國軍精銳兵團大部分都已被消滅,只剩下長江以南的區域還在蔣介石的掌握之中。 4月20日,李宗仁、何應欽電告北平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張治中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后修正案上簽字,和談破裂。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渡江戰役由此展開。 從4月21日到6月2日,解放軍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并最終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 渡江戰役是國民黨軍隊最后一次有力的抵抗,此后的戰事,除了極少數的幾次戰役外,我軍基本都以秋風掃落葉的姿態一路凱歌。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有時候根本不用打仗,喊一聲敵人就投降了。” 為了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毛主席精心布置了一個向長江以南進攻的戰略: 從第一野戰軍中分兵第18兵團,由賀龍率領,在親臨一線吸引胡宗南的部隊,不使其南逃,然后伺機入川; 以劉鄧率領的第二野戰軍,西進貴州、四川,經略大西南; 以陳粟率領的第三野戰軍南下福建,經略東南沿海; 四野則一路南下經略中南各省。 三路主要大軍依次經略西南、中南和東南。 毛主席特別強調: 二野要注意,蔣介石、何應欽以及桂系正在做割據西南的美夢,胡宗南也有從昆明撤退的可能,要想將其全部消滅,必須從南面(川東南)進軍,斬斷其退路; 三野要注意向南迂回,優先占領沿海地帶的漳州、廈門、金門等地,斷敵海上退路,不使敵從海上逃脫; 四野也要采取遠距離包圍迂回的辦法,遠遠地超越到白崇禧的后方,切斷其退往貴州、四川、云南、海南島等地的退路。 這便是毛主席著名的“大迂回、大包抄”戰術。 據《中國雄獅:二野檔案》披露,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期間,曾就各路大軍的進軍方向這一問題征求過各路野戰軍主官的意見。 當時,陳毅提出,應該讓三野進軍西南,而讓二野進軍東南。 他的理由是:“二野這些年太苦了,挺進大別山的時候苦,淮海戰役的時候也很苦,把老本拼得厲害。不如三野和二野對調,讓三野去西南,二野去東南,東南沿海地區要富庶得多。” 陳毅高風亮節令人佩服,但劉伯承卻說:“不行,你陳老總為啥子搶我的任務呦。” 他當然知道陳老總的好意,但把艱難的事情交給戰友,自己去做輕松的事情也不是他符合他的原則。 毛主席聽后還是贊同劉伯承的看法,他說:“我可沒有偏心啊,三野的底子是新四軍,新四軍過去常年在江南水鄉,有水戰的經驗,相比較而言,二野在這方面就沒有經驗。三野的任務不僅僅是解放華東、華南,將來還要跨海作戰,要物盡其用,各取所長嘛!” 也就是說,毛主席對于讓三野去經略東南,是已經下了決心的,是有長遠的戰略思考的,這一點無法改變。 那么,有沒有另外一種可能,就是讓四野去經略西南,而讓中野去經略中南呢? 據《宋任窮回憶錄(續集)》記載,毛主席還確實有過這個想法,還一度考慮過讓宋任窮留在湖南當省委書記,但最終這個想法并沒有實施。 雖然宋任窮在回憶錄里,把此事的原因歸結為四野首長的要求,但究其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出于軍事上的考量。 渡江戰役前,一、二、三、四野的番號正式確定,其兵力依次為16萬、28萬、58萬和90萬。而且,正如陳毅元帥所說,二野堅決執行了中央軍委的命令,他在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中太苦了,老本拼得厲害。中央在制定決策的時候,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重因素。 相比之下,相對疲弱的二野應該承擔比兵強馬壯的四野更輕一些的任務,這是合情合理的。 西南地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總體環境較為閉塞,敵人兵力難以集中,一旦被圍就無路可走。而且,當時國軍中唯一還有一定作戰力量的胡宗南部正在川北防御一野,遠離出南方的出海口和出境口,大迂回,大包抄戰略更容易實施。除了胡宗南部外,其余防守西南的,則是一些地方部隊,如劉文輝、盧漢等部。 二野當時的兵力和西南守敵的兵力對比并不占優勢,而且陳賡兵團還被暫時劃歸四野指揮,但是二野是有援兵的,中央可以命令賀龍率領18兵團入川,也可以讓陳賡在執行完任務后歸建二野,事實上,后來的部署就是這樣展開的。 相比之下,白崇禧率領的8個兵團22個軍50個師35萬人,在華中和中南地區防守,比較起西南地區正在遭受我一野和二野南北夾擊的胡宗南部,他們是更難對付的。 毛主席在進軍大西南期間的戰略部署,展現了他高遠的戰略眼光,高超的指揮藝術和高妙的全局統籌能力,完全可以用高瞻遠矚、臻于化境來形容。 在進軍西南前,毛主席給彭德懷、賀龍發電,要求暫時不可將18兵團派往漢中,以免胡宗南迅速南退,逃往云南。 18兵團出動的時間“不可太早,寧可稍為緩一點”,“俟二野主力到達指定位置后,再從南北兩面對四川守敵形成合圍,并發動最后的圍殲。” 同時,他布置劉伯承在鄭州公開露面講話,營造二野將從陜西入川的家鄉,并以我黨潛伏在胡宗南身邊的副參謀長劉宗寬故意釋放假情報,加強胡宗南對我軍將從北進攻的認識。胡宗南因此決定在秦嶺、陜南一帶集結主力。 毛主席則下令二野從南面隱蔽開進,由貴州長驅直入;陳賡兵團和四野向廣西進軍,隨后以陳賡兵團進軍云南,切斷其退往海南和國外的退路。 國民黨后來在總結其在西南作戰的經驗教訓時說:“由于國軍判斷'匪軍’主力系由秦嶺南下,故特加強川北兵力配置,以致川南空虛,匪第五兵團遂得以由貴州長驅直入,而國軍已無足夠兵力防堵,以至于被圍于成都附近地區,數十萬大軍終在突圍中迅遭覆滅。因敵情判斷錯誤,導致作戰指導失策,終使全軍覆沒之慘痛教訓,莫此為甚。” |
|
來自: 行云流水vmmxd6 > 《中共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