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不假,這次回來,我專門從洛陽到渭南走了兩個半天,才弄弄明白一些東西。 崤函之險,表里山河,函谷關和潼關確實偉大! 那么關中“四關”東面那個關,到底是函谷關還是潼關?往下看,聽我慢慢道來。 三個函谷關歷史上真的有三個函谷關,每個都有故事,按照時間早晚,我逐一介紹。 (當然如果說廣義上的函谷關,那就指的是從函谷關到潼關之間60到70公里的道路,不在這次敘說范圍) 秦函谷關 說是秦函谷關,其實早在春秋的時候,這里已經是要塞。 春秋時晉國駐守桃林之塞,以遏制秦國東進,駐守的地方就是后來的函谷關。歷史上有名的“崤之戰”就發生在這里,讓秦國打消了東出的念頭。 即使從現在的地圖上看,北面是中條山以及山體向南伸向黃河的山體,溝壑縱橫;南面是崤山往北到黃河延伸的土塬,相對平緩。這就是這條通道不走黃河北岸的原因。 (不走黃河北岸還有一個原因,即使走到頭,還要過黃河天險) 無論黃河南北,溝壑都是南北方向,東西通道確實困難。 而且從崤山到潼關,古代稱作“桃林之塞”,又叫“松柏之塞”,到處都是茂密的樹木,大隊人馬不通,即使上上下下的到了塬上,也是道路不通。 那天我從洛陽開始走310國道向西,不是過橋就是鉆洞, 老天爺憐惜行人,偏偏在這些南北向的土塬上,留下些東西向的裂縫,這些裂縫就形成了天然的通道——當然,也是天然的關塞。 而秦函谷關,就是位于稠桑塬一個大裂縫的口子上。 這個口位于靈寶縣的王垛村(現在是函谷關風景區),“裂縫”長約七里,深有近十七米,幾乎貫穿稠桑塬,在設為景區前,還有一條縣道通過。
這條道“深險如函”,也就是函谷關得名的由來,有人形容函谷關“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鞍”。函谷關之險要,往往用“丸泥可塞”來形容。
當我切實的在這一段路走的時候,心里不知道想到了多少故事:紫氣東來、雞鳴狗盜、白馬非馬……
何況,在函谷關前,還有條弘農河,它有條著名的支流“斷密澗”,當年李密被唐軍射殺之處。 古代的弘農河十分湍急,也是函谷關天然的護城河,我走的時候從310國道是弘農河大橋上過,仍然能感受到這條河曾有的氣勢。 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在秦函谷關東130公里的新安縣東,我從旁邊經過的時候沒有進去,一是因為40元門票,二是因為這座關確實歷史地位不高。 漢函谷關本來就設立的莫名其妙! 據說漢武帝為了擴大關中領地,把函谷關向東挪動了三百多里,原有的老關城成了弘農縣。 (這就有一個樓船將軍楊仆東移函谷關的故事:楊浦平叛有功,卻封“關外侯”,他上書要求將函谷關東移至今新安縣境,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其實對于大一統的漢帝國來說,不管是哪個函谷關都在大漢的疆域之內,漢武帝忙著拓展北方西方的疆土,哪有時間考慮這里? 漢代的新安函谷關不再是兵家必爭之地了,也沒有發生重大戰役。 比如赤眉軍攻入關中,就是兵分兩路,繞過了函谷新關,從崤函南線會師于弘農縣(也就是函谷故關,即秦函谷關)。 結果因為秦函谷關的廢棄,赤眉軍輕松進入關中。 魏函谷關 有人說不走塬坡,能不能沿著黃河邊走? 現在當然是可以的,我從秦函谷關到潼關,就是沿著黃河邊沿黃公路走的,但是放在秦漢是不行的,那個時候黃河的北岸大多都是絕壁。 但事情也有變化,北岸的這些塬坡都是黃土,土質疏松,在黃河流水下切沖刷的作用下,加之黃河水位的降低,黃河北岸形成了河灘。 人們可以走河灘了,秦函谷關天險就將不復存在。 河灘這條新路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形成了,曹操征伐關中令許褚于故關以北十里處鑿建新路,建立了關城,史稱“魏函谷關”。 魏函谷關就是在黃河裸露出的河灘上形成的。 漢代弘農縣城在函谷故關的關址之上(即今王垛村),但隋朝時已經將縣城移往黃河邊,直到解放后修建三門峽水庫,才將靈寶縣城向南遷移到今天的地方。 三門峽建設改變了很多地貌。 魏函谷關也被稱為“大崤關”“金陡關”,因為建設三門峽水庫,也永遠沉沒于黃河水下,沒有遺跡了。 三個潼關潼關的設立,也和魏函谷關設立的道理一樣,河灘路慢慢形成,原來的函谷關功能沒有了。但是隨著自然的地理變化,也形成了三個潼關。 漢潼關 最早設立潼關的還是設立魏函谷關的曹操。 東漢末年,曹操討伐馬超會兵潼關,《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的曹操被馬超追的“割袍斷須”的故事,說的就是這場戰爭。 當時曹操正面對壘不能越過潼關,就派徐晃從黃河上游偷渡蒲坂,最后才取勝,他當然知道潼關的重要性了。 潼關的位置位于麟趾原上,也是從秦嶺延伸下來直到黃河岸邊的土塬,麟趾塬兩邊都是深溝,東邊是遠望溝,西邊是禁溝,兩溝水流沖擊,溝壁如刀削。 從地形上看,越過潼關首先要過道路極窄的魏函谷關(金斗關),再深險的溝渠到潼關城。 潼關關城如同一把鑰匙,北依黃河,南靠秦嶺,西有禁溝、潼水,東有遠望溝,山水與潼關合二為一,中間僅一條羊腸小道可通。
當曹操修建潼關后,函谷關就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我國古代軍事史有“十大名關”的說法,其中山海關和潼關并稱為“天下第一關”。 隋潼關 隋朝時,雨水在漢潼關以南四公里處沖刷出了一條新道,這條道上達禁溝。隋朝于是在該處重新建立了“新潼關”,原來的潼關被叫做“潼關北城”,新建的叫“潼關南城”。 唐潼關 唐武則天時,潼關南北兩城都受到了雨水的不斷沖刷,加上黃河的下切,黃河原先的河床裸露,崤函古道就不需要從麟趾塬上通過,直接從裸露的河床穿過,麟趾塬上的漢潼關和隋潼關就了擺設。 這樣唐政府就將潼關從塬上移到了河灘,南距漢潼關約兩公里,原來經漢潼關走禁溝的舊路也廢棄了。 當然,麟趾塬的舊路還是可以通過的,為了防止從舊路偷襲,在麟趾塬上建立了十二連城,從此潼關、十二連城、禁溝,三位一體,百二雄關就此形成。 其實所謂的“禁溝”,就是禁止通行的意思。 《潼關衛志》有記載:“守關而不守禁溝者,守猶弗守也,守禁溝而不建十二連城者,守猶未善也。” 麟趾塬上的“十二連城”,也就是在禁溝之中,每隔數里建一座關城,派駐兵力防守,一共有十二道關城。 其實所謂的雄關也是要人守護的,哪有什么不破的雄關? 黃巢起義,就正從禁溝自南而北攻破潼關,隨即進入關中平原,徹底敲響了唐王朝的喪鐘。 即使重兵防守禁溝,也不是不可以過去,明朝對禁溝防守很嚴,但是李自成,也是自潼關南面繞道至關后,不過他繞的大,繞的是南山山麓。 更不說安史之亂時,大將封常青和高仙芝要依靠天險守潼關卻被殺,后來換上的名將哥舒翰,被脅迫出關迎戰,最后落得個潼關城破,被俘投降。 唉!難得詩仙李白還給哥舒翰寫詩:“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反而不如詩圣杜甫看得準:“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關中“四關”東面那個關是函谷關還是潼關回過頭來說說開頭提出的問題:關中“四關”東面那個關是函谷關還是潼關? “關中”一詞最早出現于戰國,那么所謂東面的“關”,自然指的是秦函谷關了。 但是現在從行政劃分上看,秦函谷關屬于河南豫西地方,關中指陜西中部,要是把豫西的漢函谷關以西也要關中,河南人民就不接受了 (我曾經根據這個寫過一篇文章,河南人民意見很大,不過從今年陜西中考移民事件看,他們巴不得歸入陜西,一笑)。 也就是說現在通常說的關中,是從現在的行政劃分而言的,那么這個東邊的“關”值得就是潼關了。 唉! 三個函谷關三個潼關,現在都是歷史遺跡,甚至有些連遺跡都沒有了,除了千百年來自然地理地貌的變化,上個世紀中期三門峽建設,讓這里的變化更大了。 現在提起潼關,我們心里只有肉夾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