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王元鼎和木心曾是無話不談的密友,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切磋畫技。 有一回,因為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產(chǎn)生分歧,兩人不歡而散。 第二天,王元鼎在小食店吃點心,碰巧木心推門而入,兩人對視的剎那,竟然誰也沒有打招呼。 至此以后,兩人形同陌路,再無交集。 年輕時,我們信奉朋友多了路好走,熱衷于混跡圈子,經(jīng)營人脈。 到了一定年紀之后,發(fā)現(xiàn)朋友越來越少,而我們也無心去挽留。 這并非是人生的倒退,反而說明,人到中年的我們,已進入“高配生活”。 ![]() 蘇軾年少成名,朋友眾多,張璪便是其中之一。 他與蘇軾曾在鳳翔共事,知道蘇軾絕非池中之物,便刻意與之親近。 張璪離任返京時,念舊的蘇軾還特意為他寫了一篇《稼說》。 烏臺詩案發(fā)生后,張璪以知諫院的身份參與案件審理。 作為好友,本應為蘇軾奔走相救,但張璪只惦記自己的名利和前程,竟然推波助瀾,欲置蘇軾于死地。 有官員曾勸諫皇帝寬恕蘇軾,張璪惶恐蘇軾赦免,竟把那人罵個狗血淋頭。 古人云:以勢交者,勢盡則疏;以利合者,利盡則散。 年輕時的朋友,大多循著利益而來,你越有價值,你們的關(guān)系越好。 一旦你失勢,曾經(jīng)鞍前馬后的人,會不動聲色的銷聲匿跡。 那時,依舊留在生命中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經(jīng)得起時間的篩選。 蘇軾入獄后,從未謀面的筆友黃庭堅,還是個人微言輕的小官。 但他不惜賠上前程,挺身而出,為蘇軾申冤吶喊:蘇子瞻忠君愛國,他是無辜的。 然而,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怎容得下頗有名望的蘇軾出獄,阻撓變法。 最終,蘇軾被貶黃州,而黃庭堅也受到了“罰金”的處分。 盡管如此,黃庭堅對蘇軾依舊不離不棄,后來,更成為“蘇門四學士”之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總有人在世事沉浮中,與你走散。 但賈平凹說:和朋友走散,其實是一件好事。 走散的,或許三觀不同,或許志向各異,或許境遇懸殊,或許本就沒有多少真心。 所以,我們該慶幸這些人的走散,讓余生的圈子更加純粹,不需要刻意經(jīng)營。 ![]() 初入社會時,我們總認為人脈越廣,成功的道路越寬。 常常費盡心思地結(jié)識朋友,周旋于大大小小的應酬之中。 直到笑臉換來冷臉,時間打了水漂,才明白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可你。 當你自身沒有價值時,認識再多的人,也不過是通訊錄里的一個號碼,微信里的一個頭像。 自媒體作家李小墨,曾在一家報社當記者。 那時,她是名副其實的社交達人,常常參加聚會,穿梭在達官顯貴之中。 除了做新聞報道,寫官樣文章,她沒公開發(fā)表一篇作品,但出書、當作家,一直是她的人生夢想。 她拿著寫好的文章,去拜訪業(yè)內(nèi)大咖,得到的回答卻是:“你不適合寫作,還是安心做記者吧。” 她不甘心,又去求助出版社編輯,哪知對方更直接:“對不起,我們只關(guān)注成名的作者。” 四處碰壁后,她才明白,那些刻意經(jīng)營得來的人脈,許多都是無效社交。 不僅得不到絲毫幫助,還浪費了大量時光。 后來,她開設(shè)了個人公眾號,把一切業(yè)余時間都用來讀書、寫作。 許多個清冷的夜晚,一盞孤燈,一杯牛奶,伴著她敲擊鍵盤,編織夢想。 半年后,一位圖書編輯主動聯(lián)系上她,詢問她有沒有出書的意愿。 她在《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寫道:結(jié)識很厲害的人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成為很厲害的人。 當你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投資自己,提升自己,你就會成為自己的人脈。 而所謂的圈子、人脈,不過是看見了你的價值,期望實現(xiàn)共贏罷了。 所以,到了一定年紀,別再費盡心思圍繞在大咖、高手身邊。 減少低質(zhì)量社交,主動從人群中走散,把時間用來精進自己,才是人到中年最明智的選擇。 ![]() 美學家蔣勛說:“寂寞會發(fā)慌,孤獨則是飽滿的。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年輕時害怕孤獨,因為世界是未知的,自身是稚嫩的,所以期待外界的認可,更期待外界的幫助。 但中年以后,盡管世界依舊廣袤,但內(nèi)心日趨豐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該要什么,又如何去獲取。 因此,更喜歡獨處的時光,能夠與自我對話,而不是迷失在紛擾繁雜的塵世。 哲學家周國平,就喜歡享受獨處。 與他而言,記者采訪、電視亮相、大學講座等,他總是能免則免。有時盛情難卻答應了,結(jié)果多半也是后悔。 他最喜歡的日子,就是在家讀書、寫作,與妻子女兒一起品嘗至真至純的人間親情。 與周國平一樣,喜歡獨處一隅的,還有作家許知遠。 他曾作為嘉賓參加綜藝《向往的生活》,這是一個具有濃烈煙火氣的節(jié)目。 嘉賓們一起勞作,一起備飯,一起話家常,整個畫面都是熱情洋溢的。 但許知遠卻是另類的存在。 他一個人去海邊閑逛,看天高水闊;一個人與村民聊天,知風土人情。 走累了,就拉把椅子坐在帳篷下讀書。 熱鬧是其他人的,他的熱鬧在自己心中。 就是這樣一位格格不入的人,卻收獲了嘉賓們的羨慕,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令人向往。 《百年孤獨》里說:“一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獨處的時候,安靜自在,不用周旋于別人的情緒,也不必刻意判斷他人的心思。自己陪同自己,回歸一個真實的自己。” 人到了一定年紀,是往回收的。 三兩知己慰風塵,一杯清茶敬浮生,在獨處的路上,與自己為伴,不憂不懼,自在自得。 作家馬爾克斯說:“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 前半程,我們向外尋找,去見識更大的世界,認識更多的人。 用世界的博大與厚重,填補自己的渺小與淺薄。 后半程,我們向內(nèi)扎根,用前半程的營養(yǎng)來豐富自己,找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路上,有朋友在側(cè)是幸運。一個懂你、欣賞你的人,能增添生活的色彩。 若走到最后,與朋友漸漸失散,也別心慌。 這正說明你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認同自己。 人這一生,所有美好的意義,其實都是自己賦予自己的,與旁人無關(guān)。 不必執(zhí)著于朋友多少,圈子大小,內(nèi)心的安寧,勝過一切喧囂。 點個在看,與幸運的你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