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我開啟了一個新的直播話題,就是關于心力的話題,心力這個詞我相信大家耳熟能詳都知道,它是來自于中國乒乓球女子的國手鄧亞萍,寫的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心力》。這本書當中寫到判斷一個運動員的實力要分兩個層面,一方面是他的技術實力,另一方面是他的心力實力。技術實力可以通過肉眼可見的一系列的訓練行為來不斷提高,而心力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訓練來獲得。在賽場上的表現更多的還是取決于心力能力的發揮,也就是我們說的心理素質好,你自然會在賽場上發揮的很好。那么同時這本書當中,我從前到后總結了一下,她一共給我們提供了39種有關心力的具體領域和訓練的技術,所以從我的心理學應用的專業層面上來說,心力它是否存在呢?那么書中所談到的這些方法是否真的可以應用在我們每一個普通民眾的身上呢?因此我們借用這本書的標題,來跟大家普及一下這個心力是否真的存在,我們是否可以應用有效的方法開展自我訓練,提高心力,或者說如果心力真的存在的話,我們可以用怎樣的方法來開展提高心力的有效訓練。首先我們站在心理學的層面上來給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心力?心力就是一種認知能力以及一種行為調節的能力,我們必須首先精確的認識自己,我們才能夠有效的采取行動去不斷的改善自己。 心力站在心理學學科的領域上來說,有兩重定義。首先就是傳統意義上心理動力學上的定義,什么是心理動力學?就是我們每一個行為言談舉止背后都會有一個對應當下言行外顯行為的內心動力。這個動力如果夠強,我們就會有持續不斷的采取行動、不斷努力、不斷堅持、螺旋向上的動力這就是所謂內驅力。 而如果動力不足的話,我們外顯出來的行為不會堅持太久。所以我們站在現實生活上來說的話,就是一切行為背后的動機。不管你有沒有心理學常識,行為背后的動機,這是我們都具備的一個在成長過程當中的大腦常識。那么這個動機又包含什么?我們如何去理解一切行為背后的動機,它分為三個心理元素,這三個心理元素構成了一切人類個體行為背后的動機結構。 也就是說一切行為背后的動機分別由信念、動機、情感這三個心理因素構成了一個完整且堅固的像三角形一樣的心力結構。信念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們內心當中認為我們與世界與社會的關系。比如說你堅信這個世界是積極的,人與人之間是善良的,是友善的,這就是一種信念,然后你堅信你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友善的關系下,通過與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方式來獲得理應屬于自己的尊重認可和價值回報,這就是信念。這個信念導致接下來第二個動機,我們一切行為的動機由我們對自己我是誰,我與世界的關系應該怎樣的信念所導致成了什么?我們采取行動就是為了去印證我所堅信的,我和世界之間的關系是否正確。這就是第二個心理因素的第二個動機的構成。你采取行動了,你去印證你內心當中所堅信的你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之后,會給你得來行動之后的反饋。這個反饋都是一種情感狀態的反饋。那么你的行動印證了你的堅信,你就會產生成就感和充實感歡愉的感覺,如果沒有印證,這個不是你所信任的東西,你與人玫瑰了,不僅手沒留余香,對方還拿這個玫瑰的荊條刺了你一下,還把你給刺痛了,你得到的情感就是挫敗的。或者是開始產生自我疑惑了,這就是我們說一切行為的心理結構,那么如果是積極的情感回饋,你可能就會強化接下來的動機和信念,讓你可持續奮斗的行為變得充滿力量,繼續勇往直前。而如果給你的反饋是一種挫敗,久而久之如果我們不去化解這份挫敗的情緒或者說是挫敗的情感體驗的話,你可能就會逐漸的失去你行動的動力,失去你對你自己與世界關系的最原始的信念,或者說我們叫信念被松動了,你可能就很難再往下發展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所謂遭遇發展困惑,包括像《心力》這本書當中寫的一樣,心理素質在賽場上臨場發揮突然間失調了。失調在哪?也是我剛剛談到的,你不斷的發揮你日常被訓練的技術水平,但是你的每一板你的每一球全都贏不回來,全都拼不回來,這就是信念失調了。你的信念排在第一,你堅信自己日常的訓練和你的實力是沒問題的,然后你在賽場上打比賽的每一個揮拍的動作,每一個拋球的動作,每一個反饋的動作都是為了去印證你堅信你自己可以拿冠軍,但是你一球一球的全都輸給對方了,這就是行動給你帶來的反饋,這個反饋如果你的內心調整不過來,我這么努力怎么都贏不了對手,那是不是我的能力不行?如果你的情感反饋讓你直接指向了你的信念是錯的,那你接下來可能注定越發揮越差,越走越完蛋。但如果我們能夠調整情感的反饋,我們能夠正確的去理解情感的反饋,就可以越打越棒越打越猛。即便是你偶爾輸了一個球,你給你自己的反饋也只是這個球輸了,是因為我什么地方松動了,是因為我放松了,是因為我的注意力放松了,是因為我剛剛這一拍的動作細節沒有到位。不要松動,關于自己一定能夠得冠軍的信念,信念沒有松動,不斷的調整印證信念的行為和行動。這樣的話我們說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的話,你的心力結構就是堅定的,你就可以一直可持續的讓自己進取的發展下去。所以站在心理學的層面談到的心力它就是一切行為背后的信念動機和情感。在信念動機情感的層面上,我們總是會帶著對你自己的堅信去采取行動印證你堅信正確與否,在正確的時候我們會強化自己的信念和行動,而在錯誤的時候你要留意得把注意力聚焦在行動上,而不是情感和信念的松動上。聚焦在行動上,一切情感給你反饋的挫敗其實都是一種反饋信息,它并不是失敗,并不是挫敗的情緒,而是一種信息。第一:這個信息在告訴你,你當下所采取的行動不足以支撐你實現你內心對你自己的信念。所以接下來怎么辦?你要調整行動,而不是轉變你的信念,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心力具體指向三種能力。第一個是理解情緒和化解情緒的能力;第二個具體層面指向的是壓力,它指的是識別壓力和轉化壓力的能力;第三個指向的方向是認識自我潛力與合理發揮自我潛力的能力。在這里大家要注意一點的就是,無論是指向情緒、指向壓力還是指向潛力。都是識別認知在前,你得先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到底是什么,自己的壓力正在遭遇什么,自己的潛力有多大,然后它最適應發生在哪個領域?比如潛力,你必須了解到你的潛力是最適合在哪一個領域去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創造價值的。人的潛力是有限的,它并不能夠適用于任何一個所謂生活或者事業社會的領域。每一個個體它的潛力在它最適應的領域才是無窮無盡的,而不是在每一個生命領域無窮無盡。所以以潛力為例,我們再往回倒退,壓力情緒都是如此,你必須認識到你自己當下到底正在遭遇什么,你正在經歷著什么?你最適合哪個方向?心力指向三個具體的能力,分別是情緒的能力、壓力的能力和潛力的能力,而情緒壓力與潛力首先都是識別放在首位,然后才是化解轉化和發揮。你要理解你當下正在遭遇怎樣的情緒,你要去識別你當下覺得有壓力的體驗到底是什么領域的壓力,是親子發展給你帶來的壓力,還是你和你愛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給你帶來的壓力,還是你和你原生家庭之間的成長創傷給你帶來的壓力,還是職場當中的人際關系給你帶來的壓力,還是生活生存的壓力,到底你正在經歷什么壓力?你太難?你是在哪個方面難?你在哪個領域感受到難了?生活壓力太大了,生活的哪一個層面讓你覺得壓力大了,這都是需要去識別的,必須精準的識別,你才能夠有效的采取行動去化解它,情緒也是如此,潛力更是如此!總結來說的話,心力是什么?心力從這個宏觀的認知或者說心理學的這個層面上來說,心力是一種認知能力,心力同時還是一種行為調節的能力。你要留意先后順序,它首先是認知能力,就像我們剛剛談到的情緒壓力和潛力一樣,你必須要先識別你自己,先認識到你的心力指向的情緒、指向的壓力、指向的潛力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你才能夠有效的采取行動去調節它。你現在哭了,哭泣是情緒嗎?哭泣肯定不是情緒,哭泣是情緒導致的行為,那么哭泣背后你是喜極而泣,你還是憤怒的哭泣,你還是極度悲傷的哭泣?你到底正在經歷的是悲傷、憤怒、喜極而泣,哪種情緒?你得先精準的認識它,你才可以采取行動去化解它。如果是喜極而泣,你應該趕快試干眼淚去擁抱哭泣背后的歡喜。如果是覺得委屈,那你就應該嚎啕大哭,把你覺得委屈的這股情緒徹底的以嚎啕大哭的方式釋放出來。壓力也是如此,你需要精準的去識別你正在遭遇的、正在感受的是生活哪一個領域的壓力,你接下來才知道在這個領域內你要采取怎樣的行動。如果是親子關系發展給你帶來的壓力,你努力半天去調和你和愛人之間的關系恐怕是無效的。如果是生存給你帶來的壓力,你努力半天去調整你在職場的人際關系,那肯定也是無效的。你可能應該試圖馬上去找一個比你當下的這個職位,薪水更多、職位更高的職業,這可能是變得更有效。所以只有精確的準確的識別你當下的心理所遭遇的困境是什么,我們才可以有效地采取行為去突破,去化解、去調整當下的心力困境。關于采取行動改善自己的心力,又要采取怎樣的方法?心力是否是一個無限發揮,沒有天花板可以無休止的增長下去的能力呢?心力作為一種在人們的心智結構上存在的能力,這份能力是否和其他的一切現在已經被科學印證的心智能力一樣,都具備一種特性。我們要如何理解這份特性,去采取有效的方法,順應這份特性去開展自我心力的發展和訓練。感謝大家的學習和閱讀,我將在下篇文章繼續和大家分享,如何采取行動,讓心力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