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依舊輝煌,追溯其能夠發展至今的原因,文字的功勞不容忽視。 漢字是文明傳播的重要載體,是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存活至今的文字。漢字不僅僅是傳承中國文化的紐帶,還是向世界介紹中國最好名片。 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已經分布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衣食住行,求醫求學隨處可見。 當然,電子產品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這也讓人們使用漢字的頻率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可以說終結在了走出大學之門的那一刻。 很多年輕人也出現了提筆忘字的現象,這時候一些名人開始走出來再次將漢字的“繁簡之爭”的話題搬到桌面上。 著名導演馮小剛提出建議恢復繁體字挽救傳統文化,中國知名作家、學者、教育家易中天回應:亂竈龜鬱會寫嗎? 沒想到易中天這次的回懟一時間在網絡上引起了各大網友的強烈關注,隨后便以此展開了辯論。 01 漢字的發展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智慧結晶。它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演變。 說起文字的起源我們能夠想到的就是甲骨文,它是中國的古老文字,在我們留下來的古籍之中。 探究發現主要是分布在商朝時期王室用于占卜在龜甲或者獸骨上刻下的文字。甲骨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圖畫性強,以象形字體為主,有的字體甚至頗逼真。 金文,金文是殷周古文字的一種類型,因為金文多出現在青銅器之上,所以得此名。金文與甲骨文相比更秀麗且直筆多,筆畫更規范,更嚴整清晰。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為了方便統治而推行的“書同文,車同軌”政策,通過這次的改革,中國漢字得到了簡化和規范。 隸書,是由篆書發展而來的書體,字形多呈寬扁,而豎畫短,因為它結構簡單,書寫流暢,深受人們的喜愛,廣為流傳。 隸書的發展在中國漢字史上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隸書之后社會上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書體。 更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楷書、草書、行書應運而生。 不管字體怎么改變,其中有一個特點始終沒有改變,是什么?這些字體的內容都是繁體字。 02 繁簡之爭那么,繁體字是在何時變成了現在的簡體字?為何又要將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他們之間又發生了什么?現在人們對他們的態度又是什么? 繁簡之爭由來已久,從開始實行漢字簡化就一直處于爭論之中。有人認為簡化漢字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是割裂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 為什么要將文字由繁到簡? 中國之前是一個封建帝制的國家,能夠讀書學習的也都是富裕人家,對于一個平民百姓來說,他們根本就沒有學習的機會,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 據統計,中國5.5億多民眾中有4億多民眾都處于文盲、半文盲的狀態。 這樣的結果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條件,為了改善這個條件必須展開掃盲運動,提高民眾的整體文化水平。 然而,繁體字對于這些人來說學起來實在是困難,所以只能進行簡化。 除此之外簡化漢字也更有利于中華文化的交流和傳播,這對于整個國家的發展,以及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作用。 為此,國家為簡化漢字做出了改革,其中有兩次,一次是在1956年另一次是在1977年。 1981年11月繼續對這兩次提出的方案進行整改調整,漢字簡化也逐漸得到了民眾的認可和支持。 其實,中國漢字改革也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在民國時期就出現了反漢字的運動,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和當時社會背景有著很大的原因。 19世紀中國受到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外來的很多文化開始進入中國,開始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發現中國的漢字太難,不利于學習。 為此有人提出要廢止漢字的,這樣的想法確實有些偏激,但是也從側面表明了漢字改革的必然性。 對此,不同的聲音隨之而來,有人認為字體簡化后,這讓很多人讀不了古書,無法真正領略到其中的意義,這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有著很不利的影響。 我們現在來談一談馮小剛導演的想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不就是一個漢字不管繁體字還是簡體字,能夠明白其中的意思不就可以了,能夠有什么區別。 繁體字與簡化字相比更為形象,但是它的實用性實在是不高,現如今人們早已習慣了使用簡體字。 就連我們平常使用的輸入法也是根據簡體字而發明,如果換成繁體字對人們的生活肯定會造成很多的不便。 繁體字筆畫較多,對于普通人來說恢復繁體字只是徒增煩惱,并沒有什么意義。如果是講到挽救中國傳統文化上,就有點夸大其實,單單通過寫好繁體字就可以挽救傳統文化,好像真的不太現實。 就比如,易中天所說的這幾個字,別說寫出來,很多人讀出來都非常吃力。 另外,如果真的推行恢復繁體字,那么也會給國家帶來一定的不必要投資的損失。對于人們來說也是非常不便的事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頭去學習,這樣實在是太沒必要。 另外,普通人平常根本沒必要使用上繁體字,使用這些的也不過是書法家,以及研究人員。 如果自己真的喜歡就投入時間去學習,沒必要讓自己的愛好強加在被人的身上。 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不是通過寫好繁體字就可以的,我們應該跟著國家發展的步伐,全方位學習了解中國文化,扮演好中華文化傳播者的身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