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注釋】 ▲自古皆有死:自古以來消亡的部族,王朝。 修改前 【譯文】 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做到糧食充足,兵甲完備,人民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縮減一項,三項中縮減哪一項呢?”孔子說:“縮減軍費。” 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再縮減一項,剩下的兩項中縮減哪一項呢?”孔子說:“縮減糧食儲備。自古人都難逃一死,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無法立足了。” 修改后: 【譯文】 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做到糧食充足,兵甲完備,人民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縮減一項,三項中縮減哪一項呢?”孔子說:“縮減軍費。” 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再縮減一項,剩下的兩項中縮減哪一項呢?”孔子說:“縮減糧食儲備。自古以來,部族消亡、王朝興替,都是因為失去了人民的信任而無法立足。” 【學而思】 理解儒家思想,要根據(jù)時代的變遷而懂得變通,能知時宜,權輕重。足食,足兵代表了民富國強,民信代表教化有成,眾望所歸。這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得到了共同發(fā)展。 “去兵、去食”不代表“無兵、無食”,國防和生存永遠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人民信任則是國家的必要支撐。 《孟子·離婁上》: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指軍備。城郭不完備,武器不充足,并不是國家的災害。這是上文中的“去兵。” “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指經濟。土地沒有開墾,財物沒有積聚,也不是國家的禍害;這是“去食。”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指文化。上面(當官的)沒有了禮法,下面(老百姓)又沒有很好的教育,就會導致賊人(禍國殃民,貪污腐敗,投機取巧,作奸犯科,不走正路等等都叫賊人)多,國家滅亡就快了。這是“民信。” 【知識擴展】 南懷瑾《孟子與離婁》:一個國家亡了不怕,是可以復國的;最怕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整個亡掉,那就翻不了身了。諸位青年同學千萬要注意,將來的時代,我們的文化要你們年輕一輩的挑啊,不能使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種子斷絕。所以《孟子》在這里就說,“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這個不是國家的災難,這個沒有關系。“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甚至于農業(yè)荒廢了,乃至于國家的財經出問題了,孟子說這也不嚴重。最嚴重的是文化精神沒有了,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根一旦喪失,那就真完了。 《資治通鑒·唐紀五·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丁卯,以天下略定,大赦百姓,給[gěi]復一年。陜、鼎、函、虢、虞、芮六州,轉輸勞費,幽州管內,久隔寇戎,并給復二年。律、令、格、式,且用開皇舊制。赦令既下,而王、竇余黨尚有遠徒者,治書侍御史孫伏伽上言:“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已赦而復徒之,是自違本心,使臣民何所憑依。且世充尚蒙寬宥,況于余黨,所宜縱釋。”上從之。 【譯文】丁卯(十二日),唐因為天下已大致平定,大赦天下,免除一年的徭役。陜、鼎、函、虢、虞、芮六州由于轉運辛勞、耗費,幽州境內因長期受戰(zhàn)事阻隔,均免除二年徭役。國家的律、令、格、式,暫使用隋朝開皇舊制。赦令頒布后,王世充、竇建德的余黨仍然有人被遷移到很遠的地方,治書侍御史孫伏伽上言:“可以沒有軍隊、糧食,但不可以不講信義。陛下既然已經發(fā)布赦令,又將人遷走,這是自己違背了自己的本心,讓大臣平民以哪個為標準呢?而且王世充尚且得到寬大,何況是他的余黨,應當將他們釋放。”高祖聽從了他的勸諫。 《資治通鑒·唐紀八·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戊申,上與侍臣論周、秦修短,蕭瑀對曰:“紂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國無罪,始皇滅之。得天下雖同,人心則異。”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義;秦得天下,益尚詐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蓋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順故也。”瑀謝不及。 【譯文】戊申(二十八日),太宗與大臣議論周朝、秦朝的政治得失,蕭瑀說:“殷紂王無道,周武王討伐他。周朝及六國均無罪,秦始皇分別滅掉他們。取得天下的方式雖然相同,人心所向卻不一樣。”太宗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義;秦朝取得天下,一味崇尚欺詐、暴力,這就是長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說奪取天下也許可以憑借武力,治天下則不可以不順應民心。”蕭瑀欽服不已。 |
|
來自: 莫遠憂的圖書館 > 《《顏淵篇第十二》》